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学科品社年级六姓名王浩新渡中心小学集体备课1、可爱的地球教学目标1.能够感受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2.能够在地球仪上指出其主要标识和经纬线的功用.3.能说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4.能收集或查阅人类研究地球形状历史的相关资料.5.能用卡片摘录地球资料.6.能结合实例说明科学技术在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教学重难点1.认识地球,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2.认识经线,纬线和地球仪上不同颜色代表的含义.教学准备:图片,展现地球形状的多媒体课件或视频,地球仪,小球,报纸,胶水,彩笔等.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一、导入新课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有人不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板书)活动1:认识地球的形状二、讲授新课过渡:我们现在知道地球是圆的,那么生活在几千年前的古人认为脚底下的陆地是什么形状的呢让学生观察地板,并让其回答:若只用眼睛看,不经过大脑的思考:你们认为地板是平整的还是弯弯曲曲有起伏的呢思考:解释古人为何认为大地是平的(生活范围小).让学生观察书中的两图,解释古代中国人的天圆地方说.板书:古人认为大地是方的.过渡: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的资料找出答案.(1)是谁证明地球是圆的(麦哲伦)(2)麦哲伦环球航行是什么时候(16世纪初)板书: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圆的.设问:在此之前的几千年里,古人是怎样认识到地球不是平的而是圆的呢1.介绍毕达哥拉斯的猜想.2.介绍亚里士多德的推论.3.介绍麦哲伦环球航行的重要意义.三、总结拓展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呢2.关于地球你们还知道些什么呢3.关于地球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讨论)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中,科学技术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四、课余活动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制作知识卡片.第二课时(2)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地球是球形的.那么,我们能不能直接看到这个球形的地球呢(教师指着地球仪)这个仪器是地球仪,人们发明了它,目的就是通过它来更直接地认识我们的地球.板书:2:观察地球仪二、教授新知教师在黑板或投影仪上写出下面的字,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一找:学生找一找:经线,纬线,赤道,地轴.教师指导学生看一看,议一议,转一转,充分认识地球仪的特点.说说自己找出的任意标志.你能找到我们的祖国——中国吗因为中国的颜色一般为红色,学生非常容易正确地找出来.你是怎么找到中国的?提问:地球仪上的颜色分别代表什么?学生讨论,说说各自的观点.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板书呈现.板书:地球仪上的颜色分别代表什么由于学生已经对经线,纬线和赤道有了认识,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地球仪上确定一个具体的位置.(东经120°,北纬40°)学生找一找,说一说.过渡:我们知道地球是球形的,而且也认识了解了地球仪的特点.那么,大家有没有兴趣自己做一个地球模型呢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思考使用什么样的材料来制作,锻炼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主要以使用皮球为材料进行制作上的指导,别的材料制作步骤基本相同.三、总结活动:小组将自己地球模型进行展示,并和地球仪比较一下,评价自己制作的水平如何,什么地方可以进行如何的改进.板书设计:1、可爱的地球一、从太空看地球二、神奇的陆地和海洋三、形形色色的环球旅行教后记: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学生对地球的概貌有了较深的了解,比较缺憾的就是地图和地球仪较少,不能让学生全面地、直观地了解,有些内容学生把握不是很好,还有学生课前准备得也不够充分,收集的资料不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差,有待于加强训练。2、从世界看中国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了解中国国情概况的基础上,了解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丰富多样的特点。通过对不同区域地理特点的了解,加深对我国“地域辽阔,内部差异明显”特点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学生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2.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正确理解区域差异大,人口众多对我国经济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教学重难点:通过对不同区域地理特点的了解,加深对我国“地域辽阔,内部差异明显”特点的理解。教学准备:1.东西半球图、地球仪。2.中国地形图、中国行政区划地图挂图。3.录音:《请到天涯海角来》、《黄河颂》、《康定情歌》、《青藏高原》等。各地区风光的景观图。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3)一、导入1.出示中国长城、故宫、兵马俑、云冈石窟等图片。2.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迈克和袁小光,相互自我介绍,说明目的,各自介绍自己的国家所在的大洲位置。由迈克提出“中国在哪里”导入新课。二、教学互动1.出示世界地图,找出瑞典和中国的地理位置。小结:从南北半球看,中国在北半球;从东西半球看,中国在东半球;从世界大洲大洋的位置看,中国在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2.迈克提出新问题:中国与他的国家谁大?指导看图:中国陆地面积与欧洲面积的比较图。学习阅读方格统计图,分小组计算面积数,得出结论:中国的面积很大,与整个欧洲的面积相差无几。3.学生分小组朗读中国小档案。以小组为单位,各自介绍“我所知道的中国档案资料”。在中国行政区图上找出中国的首都、主要岛屿台湾岛和海南岛,认识中国濒临的海洋。4.介绍中国的行政区划。三、小导游活动根据中国地形图,设计几条迈克的旅游路线,选择其中一条。调整补充1.将旅游路线按东北地区、海南岛、黄土高原和华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顺序设计。2.确定在各个地区想了解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1)播放《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学习东北地区内容。了解:吉林雾凇、长白山天池、朝鲜族。(出示图片)师讲解: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也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2)播放歌曲《请到天涯海角来》,转入海南岛的学习。出示椰子林、橡胶林的图片,介绍海南岛特有的热带海洋风光。(3)播放《黄河颂》,揭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介绍黄河流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讨论黄河的功过。(1)播放《洪湖水,浪打浪》,介绍我国五大淡水湖。展示长江中下游地区工农业、商业、城市建设的图片。欣赏古人对江南的赞誉——《忆江南》。四、总结播放《康定情歌》,指名朗诵“溜溜的跑马山”。第二课时(4)一、导入1.讲故事《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可联系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故事)2.看中国行政区地图,找出日本的位置,导入新课。二、教学互动1.中国的邻居有多少?中国的邻居可分哪几类?(让学生分清土壤是否相接?)(1)指导学生按顺序在地图上把14个邻国一一找出来。(2)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海上邻国,并说说它们分别与我国相隔哪些海洋。2.根据自己的课外知识,向同学们介绍其中自己比较熟悉的邻国与它们的首都。看世界地图,比一比,日本和美国距我国的距离哪个更远。3.什么是比例尺?阅读“小百科”。(可联系数学课上的比例尺学习)4.自古到今,人们交往的方式有何变化?提出观点:有人说,世界变小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5.介绍中国的睦邻友好“三邻”政策和我国和平外交的五项基本原则。三、布置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以世界和平、世界人民大团结为主题的创作画。板书设计:2、世界看中国一、中国在哪里二、哇,这里太美了三、我们的邻居真不少3、我们互通有无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和世界的经济互动,为中国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而自豪。2.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了解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在生活中能够主动关心身边发生的经济活动。3.通过资料收集、讨论、专题调研等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中国走向世界的同时,进口货也走进国门,经济交流是双向的。初步培养学生经济全球化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资料收集、讨论、专题调研等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中国走向世界的同时,进口货也走进国门,经济交流是双向的。初步培养学生经济全球化的意识。教学准备:1.查找关于我国出口商品信息的信息资料。2.调查身边的进口货,记下产品名称和产地等相关信息。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5)一、导入同学们如果留心的话,会发现我们身边有很多东西上标有“中国制造”的字样,它表明这件东西是我们中国制造出来的。现在国外许多地方可以看到这样的产品,我国出口商品的情况是怎样的呢?二、学习“中国制造走向世界”1.主题新闻发布会:学生展示所收集的关于我国出口商品信息的资料。教师讲解图表的有关知识,请学生借鉴课本第16页的表格,试着画一个与我国出口商品状况有关的图表。2.阅读《圣诞老人中国造》。讨论:圣诞老人中国造代表了怎样的现实?你对中国制造走向世界这一现实有什么看法?3.指名朗读《我在美国逛超市》。同桌交流:你对黄奇逛美国超市的经历有什么感想?讨论:黄奇发现姨妈过去从美国回来时总是大包小包地往国内带东西,现在却是在国内买很多东西,大包小包地往美国带。你能帮他解释一下其中的奥秘吗?三、学习“我们身边的进口货”1.学生整理课前的调查结果,填写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主要包括物品名称、品牌、产地和调查方式。2.比较讨论:你在调查中有没有发现有些商品的不同组成部分产自不同的国家?3.了解“外来词”。阅读课本中的《咖啡——汉语中的外来词》。你还能够找出几个汉语中的外来词吗?讨论:汉语中有这么多的外来词,汉语有渗透到一些别的国家和地区,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明确:中外文化交流十分密切)四、作业第二课时(6)一、复习检查:谈谈对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看法。二、学习“互通有无,由来已久”1.自主阅读有关“丝绸之路”的段落。对照插图,说说:“丝绸之路”连接了哪些国家和地区?谈谈你对“丝绸之路”的了解和看法。2.分组朗读课文《马可波罗在中国》和《郑和下西洋》。(1)在文中标出体现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关键词”。(2)请同学走上讲台,讲讲课前收集到的张骞、马可波罗、郑和等历史名人故事。(3)讨论:马可波罗和郑和的举动在他们那个时代里,对我国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在今天看来,又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你认为这种影响能够持续到今天的理由是什么?3.为纪念郑和下西洋之举,600年后的今天,两岸青年又开始重走郑和下西洋之路。自由阅读《两岸青年重走郑和下西洋之路》。讨论:如果有机会,你会不会去参加这样的活动?说说你的理由。三、学习“走向世界的中国大蒜”1.朗读《小华家的大蒜》。讨论:小华家的大蒜的遭遇说明了什么问题?参与国际竞争要注意哪些事项?2.阅读《美国大蒜向中国大蒜低头》。讨论:你听说过类似的新闻吗?这些新闻表明了一个怎样的现实?3.阅读世界贸易组织的简介。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世界贸易组织的资料。讨论: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的意义何在?我们国家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你认为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中有哪些优势和劣势?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可能给我们国家的经济带来怎样的影响呢?你觉得我国在对外经济交流中有哪些要注意的问题?4.指名朗读《家乡来了“洋专家”》交流: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你感到家乡的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呢?四、教师总结,布置作业。板书设计:3、我们互通有无一、“中国制造”走向世界二、我们身边的进口货三、互通有无,由来已久四、走向世界的中国大蒜4、网络连接你我他教学目标:1.通过对网络相关知识的了解,引导学生认识到网络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对利用网络收集信息、与人交流等方面的用途产生兴趣,并形成利用互联网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的态度。2.通过上网亲身体验和交流网络上发生的一些故事,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当今的时代是网络的时代,网络能带给我们种种便利。教学重点难点:通过上网亲身体验和交流网络上发生的一些故事,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当今的时代是网络的时代,网络能带给我们种种便利。教学准备:1.请学生准备一个网络上的故事。2.教师网上注册。3.准备网络歌曲。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7)一、导入播放歌曲《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师:《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这首歌本来不为人所熟悉,但它以Flash的形式,借助网络传播之后,一夜之间就红遍了大江南北。通过这首歌的遭遇,我们可以窥见网络的力量。板书课题:网络连接你我他二、认识“网络时代”,了解网络的作用。1.自主阅读课本内容。你能体会到课文中的宋伯伯为了能和女儿在网上交流,突击
本文标题:六下品社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718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