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市政工程 > 关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指标的研究(打印)
关于城市绿地系统指标的研究段譞玥20081980关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指标的研究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环境的平衡者,绿地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城市绿地规划指标体系是衡量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以及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水平的标准。对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指标体系的构建不仅关系到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建设是否科学合理,更应该作为衡量和评价一个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建设质量的标准。我国的绿地规划指标还随着经济科学的发展不断变化着。20世纪50年代我国衡量城市绿化水平的指标,仅有树木株数、公园个数和面积、年游人量。70年代后期,提出了以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绿化覆盖率作为衡量指标。我国目前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指标体系包括: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地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城市中心区绿地率(%)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虽然国家《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用地标准》中对绿地只规定了下限,相关的规范、标准以及《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也没有明确的指标控制要求;但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根据城市所处的位置、发展规模、城市性质、以及用地条件等进行分析,结合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参考国外同类型城市的绿化指标,我们可以在城市规划区内,在总体规划人均用地不突破的前提下,结合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城市性质、城市化水平、城市功能,依据生态学要求和人类住、行要求与精神需求,确定不同城市的绿地定额指标:包括公共绿地指标、城市总绿地定额指标、城市绿化覆盖率指标等。建设绿地的原则是:尽量少占农田,在满足植物生长的自然条件下,充分利用不宜耕种的土地及建筑物间的破碎地形布置绿地,以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城市不同,绿地标准有高有低,南北方城市、东西部城市会因地形、气候、绿化水平、历史等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不同,其绿地标准各异,对于风景旅游城市和地震区城市应适当提高绿地定额指标。我国现行的绿地指标计算原则与方法如下:1、分别采用相应的城市人口数据和城市用地数据;规划年限、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规划人口应与城市总体规划一致,统一进行汇总计算。2、绿地应以绿化用地的平面投影面积为准,每块绿地只应计算一次。3、绿地计算所用的图纸比例、计算单位和统计数字精确度均应与城市规划相应阶段的要求一致。确定绿地规划指标的程序:1、城市绿地调查与绿地统计。绿化覆盖调查方法(人工普查方法)和数学统计分析是传统的获取城市绿地覆盖信息的主要手段,但多为手工作业,资金和人力投入大,数据处理周期长,人为干预因素影响大,并且缺乏空间统计分析功能。可采用遥感和GIS手段进行提取城市绿地覆盖信息,探索一条基于遥感和GIS进行城市绿地空间特征提取的有效方法和技术途径,为更加快速、准确地对城市绿地进行调查统计并进行有效的规划管理提供技术支持。2、城市问题绿地规划指标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目标、定位、水准、实施的集中体现,在城市绿化规划建设管理整个过程中,各种城市问题都会随之产生(生态环境、绿地使用率、绿地分布、绿地类型、社会问题等)。确有必要扫清误区,加强理论研究,以景观环境规划设计三元论为出发点,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景观效益三方面建立一套系统完整的指标体系,从而解决上述问题。3、从不同理论角度的探讨总面积与布局结构。4、综合均衡,确定指标。其中影响绿地规划指标的主要因素有:国民经济水平;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自然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土壤等;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城市建筑;园林绿地的现状与基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空间范围有三个界限;一是市域;二是市区;三是城市建成区及分区。前几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重在城市建成区,忽视市域层面、城市建成区与绿地系统规划的关系。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虽然在整体结构方面扩大到市域规划,但规划指标尚未反映市域市区共同的绿化整体效应。目前,市域绿地规划的指标只是提及绿地规划面积达到多少,占整个市域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仅此而已。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正从环境型规划转向生态型规划。城市绿地系统生态效益的发挥与其所在区域背景的区域绿化有着整体的关联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包含多层面的不同空间尺度、时间尺度的规划。因而,作为宏观导控、自上而下的作用,市域绿地规划布局结构与评价指标体系的作用越来越为重要。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评价指标中,绿地生态功能评价指标、绿地生态过程评价指标、绿地结构与形态评价指标体现绿地的生态效益。城市绿地系统综合效益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景观效益之和。具体的指标项目将如何相互协调,使得绿地空间模式合理布局,尚需大量结合城市研究的实地调查和分析研究。段譞玥园林2班20081980
本文标题:关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指标的研究(打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755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