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关于景德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汇报
关于景德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汇报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景德镇是中国古代四大名镇之一,是世界闻名的瓷都,并保存很多古代窑址、明代民居古建筑,它的历史成就和杰出贡献,早为国内外许多人士所熟知,1982年2月8日国务院批准景德镇为全国第一批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景德镇的形成和发展,如同我国其他历史文化名城一样,有着共同的源流和独特的进程。在肥沃深厚的中华土地上,由一个手工业的制瓷中心繁衍成世界著称的名城,是景德镇独创的成果。这里山明水秀、人杰地灵,早在商品经济很不发达的古代,就以精湛的制瓷技艺,丰富的陶瓷产品,广阔的贸易市场,频繁的对外交往,屹立于世界之林,与国内外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千百年来,景德镇的历史陶工和名师巨匠,以惊人的毅力和卓越的才华,聚天下造化之奥秘,集各地名窑之大成,烧制出无数精美绝伦的瓷器,使之成为世界的奇珍异宝。和今保存下来的景德镇古瓷、古窑、古建、古籍,标志着这个城市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史及陶瓷文化的发展史,它是一座生产之城、艺术之城,又是历史上一座较早开放之城。景德镇的古建筑保存有一百多处明代建筑,这在全国范围内是罕见的,它有别于那些巍峨的宫殿与芳菲的园林,具有独特的风采和地位。它同享誉全球的瓷业生产和生产瓷器的人们密切相关联,是民间匠师的杰作。塔,是中国古代高层建筑技术的杰出成就,历数各朝,全国保留着各式各样的木塔、砖塔、石塔不下千座,但北宋以前的实例却是不多。景德镇现存两座北宋早期砖塔(浮梁旧城红塔和勤功双峰寺塔),也可算是凤毛麟角了。明代各类型的民间建筑共有一百三十六处,它包括住宅、村镇商店、祠堂、牌坊、闾门、街面等。值得珍视的是在一些建筑物上均刻有纪年,个别类型还是全国首次发现。特别是三闾庙地区,还保存一条比较完整的明代街面,以及一组(九栋)明中、晚期建筑群落。这一发现,震动了国内外建筑史学界,并得到国家文物管理局和一些学院以及科研单位的密切关注和重视,曾多次派专家学者来市考察鉴定。都一致认为这一大批明代民间建筑,特别是数量和类型众多的明代住宅,是继徽州、江苏洞庭东山、山西丁村之后的重大发现。对研究中国工业城市史、建筑史(尤其是明代古建筑史),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1980年9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等同志在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的提案,他们呼吁把景德镇这些重要的明代建筑在原地完整保存下来,并保持它原来的环境气氛,建成一个别具风格的露天博物馆。景德镇,又名珠山,地处三山(庐山、黄山、三清山)两湖(鄱阳湖、千岛湖)的中心。它不仅是一座闻名中外的瓷都,而且是一座风光旖旎、胜迹遍地的江南山林城。珠山之巅,有一古阁,红墙黄瓦,重檐飞翘,雕梁画栋,秀丽端庄。阁始建于唐代,称聚珠亭。宋代修葺一新,称中立亭。明天顺重建,称明天阁。明成化,改称冰立堂。明万历改建,称环翠亭。清雍正,改称文昌阁。1925年重建,称龙珠阁。景德镇明代民间建筑,尤以住宅数量最多,质量也好,保存比较完整。据统计城区明代民居52栋,农村47栋,多数是中小型规模。有富商、官吏的、庄园主的,但更多的是属于庶民等级甚至有简朴的农舍。总之,景德镇的明代住宅,平面布局紧凑,空间利用合理,构架粗犷,建筑造型艺术与结构骨架溶汇一体。同时巧妙地运用地方材料,色彩素雅,雕饰不繁不陋,恰到好处。整体印象给人以舒适、宁静、朴实亲切之感。可谓之庄重中见精巧,淳朴中显华丽。如祥集弄3号与11号,两栋城市型明宅,相传建于明成化年间。也是我市保存最好,也是蔚为壮观的明宅作品,在国内属不多见。会馆,也叫“公所”。它是旧中国城市中同是同业间联络集中的场所。解放前,景德镇留有清代会馆二十多所。它之所以如此发达和景德镇瓷业生产有密切联系。清初,陶瓷业的发展,使人口不断增加。自元、明以来,经常有数万人流动于城区,故景德镇有“十八省码头”之称。瓷业的发展带来了工商业的兴旺与市场繁荣,使景德镇的经济“甲于一省”,吸引着各地商贸与劳力,形成一个五方杂处的大都会。各地会馆间争妍亮丽,都把自己的会馆修建得引人注目,巍峨壮观,因此也就把各地的先进建筑技术和自己的风格输送进来。如求子上弄有青阳书院,八卦图有瑞州会馆,新安巷有“新安书院”(徽州会馆),风景路有“祁门会馆”,斗富弄有“奉新会馆”,程家下弄有“章山书院”(仁寿宫),祥集下弄有“山西会馆”,老弄口下弄有“建昌会馆”,周路口有“芝阳书院”,小黄家上弄有“婺源会馆”(紫阳书院),抚州弄有“抚州会馆”(昭武书院),苏家坂有“石棣会馆”(广阳公所),程家巷有“丰城会馆”,中华路有“宁怡书院”(宁波会馆),龙缸弄有湖口会馆,风景路有“都昌会馆”,陈家岭有“宛陵书院”(宁国会馆)等。古陶瓷工场与瓷行,景德镇保护千年的制瓷领先地位,拥有当时最先进的工艺和生产窑具,自然也拥有最合理和最成功的制瓷工场。解放后,这种古代陶瓷工场----坯房和窑房,还保留着几百处。随着陶瓷生产的发展的技术改造,这些古代制瓷工场渐渐淘汰折毁,留下的已经不多了。但是,这些古陶瓷工厂的坯房和窑房,却代表着我国建筑的成就,是我国古工业建筑遗存中珍贵的实例,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古建筑史的一个重要课题。古陶瓷博览区属我国别具一格的新型博览建筑群,占地87公顷。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继承我国陶瓷遗产和古建筑遗产,把散落在市区、市郊且难以就地保护的瓷业古作坊、古窑房以及明清典型民间建筑搬迁复建于蟠龙岗,从而再现了十五、十六世纪的江南雄镇----景德镇一隅。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瑶里镇位于景德镇东北面,距市61公里,这里四周环山,村镇座落于盆地之中。一条蜿蜒的溪流横贯村内,辟村为南北两部。小桥流水,风光幽雅。村镇内尚存的清代民居、商店、街道、路面,古色古香,保存较好。瑶里历史上是景德镇制瓷原料的产地之一,更是闻名中外的古瓷矿遗址所在地。远在南北朝时,这里就生产优质制瓷原料----高岭土。明人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陶埏》中所记述的出糯米土的高梁山,指的就是此处。世界制瓷粘土“高岭”一名,便是以高岭村而命名的。瑶里又是皖、浙、赣边境大米、木材、茶叶、茶油的集散地。还是景德镇去浙江、安徽的古道通衢,至今尚可见到清代乾隆年间设置的“徽州大路转弯”青石路碑。三闾庙在历史上是一个属明清时期,依山傍水,风光优美的山麓小镇,现已纳入景德镇市城市规划区内,在市城区之西北、昌江与西河交汇处。据资料记载,明清之际,三闾庙乃一热闹街区,有粮、药、杂、豆腐、竹木、瓷器等诸行店,并已形成刘家弄、杨家弄、窑墩上、凤凰岭等弄巷名。特别是粮食,曾经是景德镇粮食集散地之一,每年都要从万年、余干、鄱阳和浮梁部分地区收购大量粮食供镇市需求。解放前这里还有七家粮行,有钱家行、春顺发行、汪积祥行、王济祥行……还有恒记机米厂。“三闾庙历史街区”是1998年经国家建设部、国家计委、国家财政部、国家文物局批准的全国第一批13个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之一。我局根据景德镇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了“景德镇市三闾庙历史古街区保护规划”,规划划定了三闾庙历史街区保护范围、核心保护区与建筑控制区。该规划经市规划委员会批准,三闾庙历史街区核心保护区为6公顷,保护整治坚持“修旧如故、以存其真”,保护好历史街区的整体风貌,修整道路,配套完善给排水等基础设施。三闾庙古街区修复保护完成一期工程:清街路面修复,长231米、宽3米,三闾庙忠洁侯庙修复、古码头修复和挡土护坡工程基本完成,排水管线和消火栓已布设,电话线已埋入地下;另古建筑整修已完成23幢,拆建古建筑二栋,新建一栋,新立三闾古栅石牌坊以及沿昌江河绿化。当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规划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有些建设项目不当,影响了城市环境和布局。一方面不顾历史文化名城的特定性质和要求,建了一些不该建的项目;另一方面是项目选址不当,打乱了城市的合理布局,城市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传统风貌受到损害。二、城市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遭受到不同程度的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一些历史文物建筑得不到应有的维修、保护,失修、破烂不堪。三、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建设和旅游事业的发展不相适应。一些丰富的自然风景资源和文物古迹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和开发,降低了旅游价值。四、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对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的保护和开发缺乏必要的资金。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认识上分析,一是较多地考虑建设项目本身的建设条件和经济效益,较少考虑城市的性质和特点;二是城市管理不善,不按规划办事;三是对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重要性认识不足,措施不力。几点意见:一、历史文化名城这一基本概念,反映了城市的特定性质,作为一种总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应当在城市规划中体现出来,并对整个城市形态布局、土地利用、环境规划设计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就是以保护城市地区文物古迹、风景名胜以及环境为重点的专项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广义上说也包含有保护城市的优秀历史传统和合理布局的内容。在编制保护规划时,一般应根据保护对象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确保保护项目的等级及其重点,对单独的文物古迹、古建筑和建筑群连片地段和街区、古城遗址等,按重要程度不同,以点、线、面的形式划定保护区和一定范围的建设控制地带,制定保护和控制的具体要求和措施。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旧城要逐步改造,城市设施和社会生活要逐步现代化,历史文化名城也将不断充实、发展,并赋予新的生命力,这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但是,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和发展应特别注意整个空间环境的协调。《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应划定必要的保护范围,并根据保护文物的实际需要,可以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周围划出一定的建设控制地带。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一般不得进行其它工程建设,在建控制地带既要求对新建工程的高度、体量进行必要的控制,又要求建筑的形式、风格和古城环境相协调。三、加大对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的保护整修和开发资金的投入。景德镇市建设局二〇〇九年二月二十七日关于我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规划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按照市政协的安排,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和民族宗教文史学习委员会在丁斌、李克欣、李钧副主席带领下,组织部分委员和有关专家,在参加省政协组织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调研的基础上,对汉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规划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现汇报如下:一、基本情况汉中是1994年1月4日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十几年来,汉中各级党委、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和精心呵护这项荣誉,坚持不懈地实施名城保护与城市现代化战略,从规划、建设、管理等各个方面保护和发展这座名城。1、文化遗产丰富。汉中文化遗产十分丰富,物质文化遗产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5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2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国家级4项(汉调桄桄、镇巴民歌、洋县悬台社火、洋县杆架花焰火),省级9项(洋县谢村黄酒酿造工艺、佛教音乐、蔡伦造纸术、镇巴渔鼓、南郑春馆说春、勉县武侯墓清明祭祀活动、宁强核桃馍制作工艺、陕南端公戏、汉中曲子),市级21项。2、规划不断完善。汉中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当年,当时的小汉中市就组织编写了《汉中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提出了古城城廓、城市主轴线、空间视廊、古城风貌及历史街区传统格局保护要求;撤地设市的第二年,市政府根据城市的发展要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指标要求,在修编《汉中市城市总体规划》时,进一步强化和丰富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主要内涵和精神;2006年由同济大学著名教授、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阮仪三主持设计了“西汉三遗址”景区规划,同年由同济大学杨贵庆教授主持设计了《东关正街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在汉中成为“西三角”(西安、重庆、成都)的几何中心以及连接成渝、江汉、关中--天水三大经济圈的枢纽城市后,市委、市政府着眼长远,高起点谋划,提出“百平方公里、百万人口”城市发展的新战略,并根据“双百”战略的要求,正在修编包括有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与保护内容的《汉中城市总体规划方案》。3、保护力度增强。体制上,成立了由市长任主任,有关部门领导、专家学者和市民代表共同组成的“汉中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专门负责对历史文
本文标题:关于景德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汇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763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