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节:考辩伪书的方法一、前人对辨伪方法的总结:自先秦以来,许多学者曾提出过不少关于辨伪的见解,而较早阐述辨伪方法的当以朱熹所说最为具体。他在《晦庵先生文集·答袁机仲》云:“熹窃谓生于今世而读古人之书,所以能辨其真伪者,一则以其义理之当否而知之,二则以其左验之异同而质之。未有舍此两途,而能真臆度悬断之者也。”所谓“义理之当否”即着重探讨作品思想内容,这是朱熹辨伪工作的显著特色。如《初见秦》一篇,有人认为是属于《韩非子》中的。但我们根据内容考校,《韩非子》中的《存韩》等篇目都显示了韩非子以保存韩国为念,而《初见秦》却是劝秦灭韩,这样就产生疑虑。幸好有《国策》,使我们知道为张仪所作。从作品内容、从理论角度来判断书籍的真伪,这就要求有较高的学术素养。所谓“左验之异同而质之”即以审查其异同作为佐证,朱熹注意考证作者的生平、作品的时代、流传的情况、文章的体制、使用的词语等。把历代古书考辩真伪的具体方法条理化、系统化,使之成为具有规律性的高度概括的方法论,当首推明代胡应麟,他在《四部正讹》中第一次较为系统地总结出辨伪的“八法”:1.“核之《七略》以观其源”。这是说,碰上一本可疑的古书,先查看目录书《七略》,因为《七略》已经散失,所以我们只要查看保存其最完整的《汉书·艺文志》即可。看其中是否著录过此书。当然,这只是相对于西汉以前的书籍。2.“核之群志以观其绪”。对于西汉以后的书,我们对其考辩的方法主要是检查历代《经籍志》或《艺文志》以及官修目录、私家藏书志,从目录上考辩其真伪。如果此书《汉志》已著录,那它是什么时期佚失的?如果未著录,它又是什么时期出现的?这样,此书的流传,大体就可以清理出个头绪。3.“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从该书同时代的著作中考察该书称引他书,或者该书被其它书称引的情况。这是从横向关系考察,通过比较同时代的语言风格,观其称述是否相符。4.“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是指从前后不同的时代著作中考察该书转述他书或者被他书转述的情况。这是从书与书之间纵向关系上考察,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时代的语言风格,断定此书的真伪。5.“核之文以观其体”。把此书所使用的语言、文体和同时代、同类的其他著述比对,看其有无差异之处?6.“核之事以观其时”。它所阐述的一些事件,和当时的历史实际相符合吗?7.“核之撰者以观其托”。如果以上六点的答案均为否定的,则此书必伪无疑。但是,还得注意两点:一为作者是谁?是古人还是今人?由此可以考查出作伪者的用心。8.“核之传者以观其人”。此指传者是谁?这是和上一点联系着的。有的书,传者就是作伪者,查出了传者,对认清作伪者也会有所帮助。辨伪与目录学关系极为密切,他所说的八种方法,首先强调从考察史志著录入手,对于撰者和流传情况也在考察之列。这都是目录学必须考核的问题,因此,从目录学角度辨别伪书,是胡应麟辨伪方法的最显著特色。学术自然是后出转精,后来居上,方法也是越来越严密细致,梁启超在总结概括的辨伪方法较之胡应麟更为系统,他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提出12条辨伪公例,在《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中对考证伪书的方法有更为详细的概括总结。梁启超辨别伪书的方法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为从传授统绪辨别古书真伪,二是从文义内容方面,辨别古书真伪的方法。二、今人对辨伪方法的概括梁启超总结概括的辨伪方法虽然全面但比较琐碎,不利于把握,今人在梁启超等人的基础上做了更为高度的概括,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1、从目录文献入手,考察古籍文献的流传以辨其真伪胡应麟所谓“核之《七略》以观其源”讲的就是凭借目录之学考察古籍文献的流传以辨真伪的方法,和梁启超所谓“从传授统绪上辨别”的8中方法也基本上属于这一范畴。由此可见凭借目录之学是辨别伪书的最基本方法,这种方法的实现有三种途径:一为考察早期目录之有无以辨真伪。柳宗元的《辨鬼谷子》和《辨亢仓子》的时候就是根据早期目录的著录与否来考察古书的真伪的。《鬼谷子》,作者鬼谷子,也称鬼谷生,鬼谷神生,传说他姓王,名诩(一作栩,又作誗)。民间又传其姓王,名禅,尊具为王禅老祖。事实上,《鬼谷子》其书与作者鬼谷子其人,历来是争议较多的问题,这些争议主要涉及这样两点:一是《鬼谷子》一书的成书年代;二是鬼谷子是否真有其人,他的身世如何?因为《史记》中曾有张仪、苏秦学于鬼谷先生的记述,所以一般人认为鬼谷子当为战国时人,其著作当然也产生于战国时代。但是,汉代的图书总目《汉书·艺文志》中并没有收录《鬼谷子》,《鬼谷子》一书最早见于《隋书·经籍志》,所以不少学者认为,所谓战国时代的鬼谷子著《鬼谷子》的说法并无证据,这样便产生了这样几种观点:一是认为鬼谷子为战国时人,《鬼谷子》确系他所作;一是认为《鬼谷子》系战国时苏秦所作,鬼谷子是苏秦为神秘其事而虚构出来的;一是认为《鬼谷子》是六朝时的著述,作者是某隐者的称号。由于缺乏充分有力的证据,对上述种种观点我们只是把它们介绍出来,而不去定一个什么结论。二是考察后世书目著录有误以辨其真伪。有些古书早已亡佚,所以后世的目录文献大都不加著录,然而世间突然有该书流传,这类书大有可疑之处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辨别《关尹子》时根据的就是《汉书·艺文志》有《关尹子》九篇,但隋唐以及国史志都不著录,但这部书却在宋代突然出现,所以怀疑其为伪书。如古代笑话专集《启颜录》一书,载于《旧唐书·经籍志》题为“隋侯白”撰。又见于《新唐书·艺文志》也题“隋侯白撰”但这样的记录却不见于《隋书·经籍志》所以比较可疑。又查《隋书》中的侯白传,记录了侯白撰写的《旌异记》十五卷,却只字未提《启颜录》。我们知道《隋书》记传部分的部分撰稿人是魏征、颜师古、孔颖达等人都是隋末唐初人,而隋之侯白、死于隋文帝朝,隋文帝同意全国在公元589年,卒年为公元604年,由此可知,侯白当死于公元589到604年之间,和参加国隋末农民其一的魏征等应该属于同时代的人。《隋书》所记载的是时人记载时事,因而比较可信,基本我们可断定侯白没有著《启颜录》一书。三是考察前代目录解题、题记等以辨其真伪,凭借某些目录文献——史志目录、官修目录、私家藏书目录及其提要、解题、题记、载记等考辩古书的内容,其考辩的着眼点很大一部分是揭示文献的传授源流和文献特征,凭借这些目录中的有关记载,不仅可以考知各个时代的图书收藏、散失、整理等,更可以考知某一部书的流传过程、文献特征和变化作者情况等,对辨识古书的真伪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2、从历史事件入手,考察其发生的事件与作者在世的时间以辨其真伪。古籍文献载记的历史事件、人物、地名、官制、书名等大都与特定的历史时代、年代相连,故梁启超说“书中称谥的人出在作者之后,可以知道书非作者自著。“说是甲朝人的书,却避乙朝皇帝的讳,可知一定是乙朝人做的”,“用后代人名、地名、朝代名”、“用后代的事实和法制”一定是后代的作品。谥号是人死亡后加上的尊称,一般布衣除了特殊情况(如陶渊明死后,友人谥其为靖节)没有谥号,所以谥号称为天子诸侯死后的尊称,司马相如卒于汉武帝刘彻之前,可是传为司马相如写的《长门赋》中却称“孝武皇帝陈后”,相如怎么能知道刘彻死后的谥号为“武”呢?显然为后人所作。我国古代还有一些特殊称谓成为该时代的标志。如宋代宫中称呼异于别朝:宋太祖称杜太后为娘娘、高宗称徽宗为爹爹,称韦太后为大姐姐。太后称帝为哥等。《列仙传》传为刘向所作,而其中赞云“七十四人出于佛经”刘向是西汉人,而佛经传入中国是发生在东汉六朝时才传入中国的。《启颜录》中有一则“侯白过村”有“主人将琵琶、尺八与白令作音乐”其中提到的尺八是一种吹奏的乐器,始于唐代。《旧唐书·吕才传》载“唐吕才制尺八,共十二枚”这是尺八的最早出处,吕才死于公元665年,而尺八之名显然不会在公元604年前的侯白所能知道的。《亢仓子》中说“衰世以文章取士”以文章取士,六朝前均无,唐后才有,亢仓子是庄周的朋友,战国时期的人,怎么能知道考八股的事情呢。由此可见其书为伪,定为唐代以后的人所作。3、从作者生平入手,考察作者生平实际和著述等以辨其真伪碑铭墓志、人物传记等对其人的生平事迹、重要著述一般都有详细记载,因而考辩古籍真伪、从核查作者生平入手也是一个重要途径。如相传《世本》为左丘明所作,但书中却有“燕王喜、汉高祖”,可知其伪。《庄子》中有“田成子杀其君,十二世而有齐国”的话,从陈恒到齐国灭亡齐恰好是十二世,但到庄周时代,才不过七八世,庄周怎么能预料到陈氏会有十二世呢?显然此篇为后世所作,又可知《庄子》虽然是真的,但《外篇》却很多是假的,必须经过仔细考证。如《商君书》有长平之役,此事发生在公元前260年,而商鞅去世在公元前338年,所以此书不可能为商鞅所作,或者至少有一部分不是商鞅所作。4、从文风语体入手,考察其出现的特定文风、语词、文体等以辩其真伪每个人的著作所具有的作品文风、使用的语汇文法等也都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和个体特征,从这些特定的范畴入手进行细致的分析比较揭示其异同也是考辩真伪及其年代的有效方法。王朔:平时大家都装,不装早打出脑浆子来了。社会,就是一帮人在那儿装呢,谁不装,有人找你聊。人类就是装着装着,才进步的啊。人挡着我,我就给人跪下———我不惯着自己。小说名字:帅得惊动了党!我们义无反顾抛弃的正是她所珍视的,我们珍视的又正是她不屑的。(《橡皮人》改编成电影《大喘气》钱钟书在大学里,理科学生瞧不起文科学生,外国语文系学生瞧不起中国文学系学生,中国文学系学生瞧不起哲学系学生,哲学系学生瞧不起社会学系学生,社会学系学生瞧不起教育系学生,教育系学生没有谁可以给他们瞧不起了,只能瞧不起本系的先生。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生平最恨小城市的摩登姑娘,落伍的时髦,乡气的都市化,活象那第一套中国裁缝仿制的西装,把做样子的外国人旧衣服上两方补钉,也照式在衣袖和裤子上做了。(我觉得最搞笑的一句话猪是否能快乐得象人,我们不知道;但是人容易满足得象猪,我们是常看见的。有些所谓的研讨会其实就是请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吃一些不干不净的饭,花一些不明不白的钱,说一些不痛不痒的话,开一个不伦不类的会!烤山薯这东西,本来像中国谚语里的私情男女,“偷着不如偷不着,”香味比滋味好。李先生再有涵养工夫也忍不住了,冲出房道:“猪猡!你骂谁?”阿福道:“骂你这猪猡。”李先生道:“猪猡骂我。”阿福道:“我骂猪猡。”张爱玲: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你也在这里吗?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来说,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而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回忆永远是惆怅。愉快的使人觉得:可惜已经完了,不愉快的想起来还是伤心。5、从征引文献入手,考察其与传本异同、时代的前后以辨其真伪古人著述多征引前人文献若被征引的文句与其传本大异或不见于传本,则所谓的传本就大有可疑之处;若某数征引的文献实为后出之书,则其书必定为伪。如果后人说某书出现于某时,而那时的人却并未见过某书,或者当时人确有过称引,但与显存文章不同,那么这本书就有可能是伪书。如汉代马融怀疑汉武帝时发现的一篇周初的文章叫做《尚书·泰誓》篇是伪文时,重要较为有说服力的理由就是古书中所引《泰誓》都不曾见于这一篇中。如《春秋》引其“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和《孟子》、《国语》等引用《泰誓》的语句都不见这本《泰誓》,证明战国时存在过一篇《泰誓》,而西汉时发现的是假造的。6、从思想内容入手,考察其体现的学术观点、语词文风等辨其真伪历史学术著作所体现的思想观念等无不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和个体特征,从这些特定的范畴入手进行细致的分析比较,揭示其异同则是更高层次的考辩古书真伪及其年代的方法。三、考辩伪书的要点前人在古典文献的辨伪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当代考古出土的大量简帛图书证明了他们也犯了不少错误,将一些可信的图书文献考订成伪书,给历史文化研究带来不少麻烦,目前学术界所哦微的“辨真”就是针对这种现象得出的新认识,即将某些所谓的伪书重新考辩证明其真,所以每种辨伪方法都有局限性,
本文标题:辨伪的方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786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