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伦理学整理[102212]
1伦理复习1、“不孝不可以为官”支持和反对的理由(5个以上)。赞成:不孝敬父母的干部一定不是一个好干部,甚至不是一个称职的干部试想一个没有孝心的人,怎么能有颗忠心去为国家效力呢?2一是公私道德难舍难分,私德是公德的基础。恪守私德的干部必定也具有好的公共职业道德。把干部的私德纳入选拔条件,扩大了干部的考察范围,有利于把表里如一、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选拨到领导岗位上来。二是也有人认为孝是一种社会公德。三是官员的孝切合了中国社会文化心理。传统儒家伦理:百善孝为先。四是官员不孝将破坏官员形象,有损公信力,且对社会有坏的示范效应。一个领导失去了道德感召力,他在老百姓心目中就没有了权威,他的工作就难以开展。五是通过制度建设让不孝敬父母的干部止步仕途,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六是孝是人之为人的必要条件,是做官的必要条件。不孝敬父母的干部一定不是一个好干部,甚至不是一个称职的干部。如果一个干部连自己的父母妻儿都不能善待,就不可能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反对:/事实)3一是社会领域分化、分离导致公共道德与私人道德分属,已既成事实。官员的家庭美德、私交情谊属于其私德范畴,孝属于私德范畴。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指出:“私人道德与公职道德是截然不同的,把适合于私人生活或个人关系的道德标准用于政治行为是不负责任和不道德的。”所以,不能将公德和私德混为一谈,不能将私德作为公德的一部分,不宜用私德统一官德。二是反对公共政策侵犯官员的私人权利。把“孝”与是否可以为官挂钩,是政府对官员私域行为的干涉,是公权对私域的僭越,可能导致官员个人情感受到公权的压抑。三是官员的孝与廉无关,孝行之于官德,既非必要条件,也非充分条件,外推论不成立。反例:孝而不廉者。比如4公孙弘之流既是第一流的大孝子,更是第一流的奸臣。四是政策易引起误解,甚至误导。一个社会对领导人(包括各种行政官员)的私人道德期望比较高意味着对制度的作用不放心,实际上隐含着制度不合人意,制度不完善或制度没有有效地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把注意力放在对个人的道德谴责上。但这不是说我们不该对行政官员有道德的要求,而是说对他们的私人道德不应该太多的关注,相反,更应该注意的是他们的公共道德。而公共道德的建设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制度建立和完善,所以,制度才是最重要的。五是政策实施问题:将私人道德列入公共道德的考量范畴,效率、效度、信度、公正,很难保证,也让政府在官员提拔方面抓不到跟别人呢,浪费太多的精力,从而导致行政效率的低下。六是判断一个官员孝顺与否的政策极易导致舍近求远、避重就轻、政治做秀等问题。七是孝敬父母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标准,将其作为一种为官的标准,不仅实际上降低了干部标准,而且把亲情关系确立为干部标准,容易与相关制度产生冲突,极易使某些人借以成为谋取私利的口实。总而言之,不是说官员不应该孝敬父母,而是认为孝敬父母并非官为好官的必要条件。52、范跑跑的言论怎么看?1.本能与道德的关系?具体而言,对于人在突发情况下的本能反应,能否适用道德评价?个人的理性是否是道德评判的前提和基础?理性的道德培养对于本能反应模式是否有效?2.道德与伦理的关系?个人能否依据个人对道德的理解行事(自由主义)?是否必须符合社会公认的伦理原则(功利主义、社群主义)?3.自能是否是评价他人行为的前提?道德理想能否作为道德评价标准?道德标准应当如何制定?(可联想无知之幕)4.自爱VS.爱人:自爱是否爱人的基础?是否具有占优地位?(自由主义VS.社群主义,利己主义VS.利他主义)5.对不道德现象是应该宽容还是严究?(结果论VS.义务论,功利主义VS.道义论,环境归因VS.个人归因)6.德VS.才:违反职业道德但有职业能力者能否任职(教师的主次作用:教书VS.育人,自由主义VS.功利主义)7.职业道德VS.常人道德(老师VS.公民):前者能否提出不同于甚至与后者冲突的道德要求?(社群主义VS.自由主义)6从理论角度来看:任何一个人在应急的状态下做出的反映都是一种特殊的本能反映。从边沁功利主义的角度来说,道德的最高原则就是使幸福最大化,使快乐总体上超过痛苦,我们都受制于对痛苦和快乐的感觉,而这就是我们“至高无上的主人”,是判断对错的标准。那么范跑跑基于自己本能反应在地震时逃跑以逃避痛苦的行为就是符合功利主义的原则的,同时,也符合密尔对功利主义的修正,即只要个人的行为不涉及他人的利害,个人就有完全的行动自由,不必向社会负责。而从哈耶克等人的自由至上主义的角度来分析,范跑跑在关键时刻抛弃学生仓皇逃跑的行为,是其根本性自由权的体现,即其用自己所拥有的事物或能力去做任何事情的权力。包括其后来为自己发文,为自己的本能所辩护的行为,从自由至上主义者看来,国家和社会没有权力干涉其行为。但是,范跑跑后期为自己辩护的言论,使得其本能行为的性质发生了变化。范跑跑的言论,将自己置身于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之中——教师。背负着教师这个社会身份,处于教育者这个特殊背景,社会对于这样的群体的道德的要求就绝不是范跑跑用本能反应来解释自己所作所为可以通过道德评判的了。基于麦金太尔的社群主义的原则,集体7大于个体,既然成为教师这个集体中的意愿,那么就应该遵循那些团体普遍认可、甚至是推崇的道德和政治义务。因此范跑跑的言行破坏了教师这个社会群体的道德底线,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这个社会群体的形象。从这个角度讲,范跑跑的言行危害到了他人的利益,社会在这样的时候对其进行施压和道德裁判,也是符合功利主义的观点的。作为一种谋生手段,每个职业却都有各自的职业伦理规范,也都有自己的职业责任范围和职业精神,教师这个职业也不例外。何况在法律明文规定的职业职责和义务之外,还存在经时间沉淀而成的公序良俗式的社会诉求,它们在道德伦理和社会舆论等方面的约束下成为了一种不成文的内部机制,也相当于一种“契约”。因此,范美忠之所以成为了“范跑跑”,为社会所唾弃,是因为其没有遵守自己的职业伦理。其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如果说还可以为伦理所接受,那么其言论无疑触犯了教师群体的利益,触犯了社会对教师这个职业一向的尊重和依赖的心理,从这个角度来说,范跑跑的行为无疑是将受到道德的谴责的。从实证角度来看一个人的本能反映不仅体现了个人的主观意识,而且集中体现了个人的道德积累和素养熏陶;这种反映使得我国当8前社会转型期道德的境遇尴尬特征变得非常凸显。从这个意义上看“范跑跑”,我们不难发现其行为背后潜藏着师德意识的淡薄、社会道德识的苍白、行为的不理智。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在为难来临的时候,是不会抛弃自己的学生不管而只及自己的性命仓皇而逃的;一个人如果具备关爱他人的良好的社会道德,也不会抛弃最起码的道德认知在紧张的情形面前做出极端个人主义的行径的的;同样,一个理智的人也不会只顾自己的安全而放弃其他人的生命的。我们对“范跑跑”的心理进行深入分析发现,他的言论是具备一定的道德认知基础的。但当他的行为发生以后,他在内心深处受到了良心的谴责,所以他为求心安,就发了那篇引起众怒的文章,为在内心觉得可耻的行为进行辩护。导致这些根源的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职业道德的缺失,社会公德意识培养的不到位以及科学的逃生技能技巧和理性抗灾救助教育的缺失。归根到底,是当前道德建设的缺失和道德状况尴尬境遇。3、《浪潮》中什么因素和机制导致类似法西斯组织的建立?1社会背景。政策错误、经济危机、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的失业率等引起人民的不满情绪。片中原本散漫,自居民主的学生对人生追求的迷茫以及对社会现象的不满。浪潮这一活动将一群极度自我的学生捆绑到了一起。92情境的力量:文格尔老师利用活动周这一契机,结合独裁政府的课题创造出统一集体这一情境;创造出浪潮脱离生活的错觉,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尝试。3角色扮演的力量:定义集体(浪潮成员),敌人(兰德的无政府班,水球赛对手),首领(文格尔先生),用集体着装(白衬衫+牛仔裤)、并用集体标志(浪潮logo)、集体手势(浪潮式问候方式)遮蔽个性,所有集体成员一致化,使学生快速代入新角色,角色扮演的力量重塑了学生的看法和行为,逐渐产生浪潮成员高人一等的优越感。4制度的创建:从称呼文格尔先生,一起踏步,起立回答问题,回答简短,团结一心树立新规则。纪律带来力量,纪律制度带来组织性。团结。团结的力量是无穷的,让人振奋。当学生感受到了来自集体的力量时,集体荣誉感使学生体会到制度的优越性,逐渐造成了最后的盲目跟从命令,场面失控。5社会认可: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人需要被认可,接纳,喜爱和尊敬,浪潮这一团体自创立受到了集体外部的10喜爱,和集体内部成员间的相互接纳和尊重并提供庇护,归属感油然而生,学生肯定浪潮,自发为集体出力,将团体的信念模糊成自己的信念,盲目自我肯定,追随领导者的指令,丧失自我判断力,坚信浪潮能带给德国希望。即使是部分发现狂热气氛的学生,也迫于群体压力而消极旁观。6共同的目标:从最初让兰德的班级吃灰、让水球队胜出到构建德国的未来,文格尔老师用集体的力量向学生展示团结战胜一切,并致最后虚构出一个不切实际的信念,使学生失去自我意识,在身为浪潮一分子的热血下无条件服从。《浪潮》电影讲述男教师赖纳•文格尔在“独裁政治”课上突发灵感,与学生做起模拟独裁政治的实验,一些机制和因素将一群自由散漫的班级成为法西斯性质团体。利用路西法效应分析如下:1.系统的力量。老师建立了班级,要求学生们必须重新坐到他安排的位置,严肃地尊称自己为“文格尔先生”,给予他整个班级最高的权力。要求发言必须举手,以“规定”的方式来控制非正式的复杂行为。其运作方式是规则的外11化,不允许的行为会受到惩罚。2.情境的主观建构。学生原本可以退出,因为可以选其他课,然而,他们进去之后就开始将注意力狭隘地只关注与浪潮有关的事情了,第二天就开始相信是真的组织了。在水球比赛中,老师通过让浪潮和对手比赛,凝聚了团结,并且将组织内的矛盾转移到组织外。3.去人性化。他们设立了自己团队的名字“浪潮”和统一的标志,认为这个组织是最好的。一些学生自发占据了学校的某运动场地,不准非“浪潮”成员进入。当有个女同学学生反对浪潮时,就连她男朋友都排挤她。4.去个体化。他们统一了服装,不论在班级还是观看水球赛,都必须穿白衬衫,也设计了统一的浪潮手势。当有同学被别人欺负,其他人会视为浪潮的权威被挑战而帮忙。还有学生他还携带了手枪,捍卫自己,甚至整夜坐在Wenger的家门外,捍卫自己的领袖文格尔先生5.姑息邪恶。学生们到处涂鸦浪潮的标志,老师一直消极旁观,直到在高楼上涂鸦,才停止。4、《分歧者》中新世界的秩序的逻辑是什么?分析12一场战争后,幸存下来的人类为了永久的和平,被分为五个派系:无私派、诚实派、无畏派、友好派和博学派。各个派系用自己的优势和职责互相协调,促进社会的和平和进步。而一个即将成年的人将只能有一次机会选择成为哪个派系,然后派系的利益高于血缘关系。拥有多个属性的人被称为分歧者而被赶尽杀绝。这个看似有序而平衡的世界,实质上却是为了更好地奴役管理而麻醉压制人性。一、关于派系的利益高于血缘关系从公共伦理课程的角度来看,本片展现了泯灭人性的一面。社群主义代表麦金太尔认为我的生活故事总是镶嵌在我所在的、赋予了我身份标识的社群的故事里。我是带着历史而生的,试图斩断与过去的联系就会使我现在的关系变形。极端异化。伦理学当中有三种义务:自然义务,自愿的义务以及团结、忠诚或者作为一名成员的义务。团结的义务最常见的例子是和家庭有关的义务。本片中,通过选择派别,人们彻底斩断了与过去的联系,亲情之间的伦理道德随之破损,给人性带来了极大伤害13二、关于选择派别与物的分配不同,对人自身的分配标准是难以衡量的。亚里士多德正义理论的另一个取向是关于相称的问题,即让具有美德和才华的人配上合适的角色。罗尔斯否定目的论:目的论威胁到了公民们平等的基本权利。在本片中,五个派别相当于人类的五种角色。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有些人就是要被统治,对于他们来说,成为奴隶,就是实现他们本性的最佳途径。本片中的确存在在派别之间为争取公共事务管理权而相互斗争。关键在于派别的选择禁止了人格多样性的存在,在派别之间转换成为禁区。
本文标题:伦理学整理[10221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816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