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村庄建设与发展(农业部讲课讲义XXXX年)
村庄建设与发展一、村镇规划二、村庄整治三、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四、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五、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村镇规划村镇规划建设统指村庄、乡集镇、建制镇规划建设。村镇规划是建设的蓝图、管理的依据。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村镇规划建设管理量大面广,必须要从农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立足于本身的资源与环境条件进行规划和建设。1、村镇规划的技术编制体系不完善长期以来,由于重视城市规划轻视村镇规划,村镇规划体系不完善。从现有的规划体系来看,各类法律法规对村镇规划涉及的内容相对较少,还没有形成较完善的体系。目前对村镇规划内容涉及相对较多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城乡规划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镇规划标准》,这些规划法规和标准基本形成了村镇体系规划、镇(村)总体规划、镇(村)建设规划。(一)村镇规划编制与实施的主要问题《城乡规划法》确定的规划类型有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乡规划法》中又对城、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而对集镇规划分类,乡规划和村庄规划没有规定。目前城、镇规划已制定了《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镇规划标准》,乡规划和村庄规划没有正式制定规划标准。从目前各地编制的规划来看,主要有村庄布点规划、村庄整治规划、村庄建设规划、村庄整治建设规划、村镇体系规划等,各类规划内容相差较大,彼此衔接不够。2、村镇规划编制滞后,覆盖率低,村庄建设布局散乱从全国来看,村镇规划编制的覆盖率仍然较低。目前有83.53%的建制镇制定了镇域总体规划,但只有54.4%的乡制定了总体规划,38.59%的行政村和16.04%的自然村制定有建设规划。由于村庄建设缺少规划,无序建设,村庄建设布局散乱。3、村镇规划设计质量和水平整体不高,缺乏特色调研中发现不少村镇规划设计在村镇规划理论、技术标准、实践经验都缺乏对农村有针对性的研究。许多村镇规划简单模仿和照搬城市规划的编制方法与内容,缺少农村地域特色,忽视农村传统建筑风貌、传统民俗民风和原生态空间形态特色,忽视对农民支柱产业的策划。有的地方热衷于搞所谓的形象工程,误把新农村建设理解为新村建设运动,存在简单的城市化倾向,造成乡村、民族、地域特色的丧失。4、规划编制经费不足,规划投入不高我国村镇数量多。截至2008年末,全国共有267万个村庄(含行政村56.88万个)、16960个建制镇、14811个乡集镇。村镇规划编制和管理经费需求缺口大,影响村镇规划编制工作任务的完成。5、村庄规划建设和管理缺位,管理水平不高(1)规划管理机构不完善,不能满足村镇建设工作的需要。根据我部统计,至2008年末,有85.99%的建制镇和59.39%的乡集镇建立了镇乡级村镇建设管理机构,分别配备有工作人员8.01万人和2.76万人,其中专职村镇建设助理员仅为4.78万人和1.51万人。(2)村镇规划管理的专业人才十分缺乏,即使有高水平、高质量的规划成果,在实施过程中也会由于规划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而打折扣。(3)由于缺乏规划法定的意识,实际建设和规划不符的情况时有发生。村镇建设中存在着建新房不拆旧宅,旧宅地闲置的问题,有的形成“空心村”,有新房无新村,造成用地浪费。(1)组织方式不同;(2)工作要求不同;(3)规划编制方法不同;(4)公众参与方式不同;(5)规划实施效力不同;(6)编制技术要求不同;(7)规划年限不同;(8)成果表示方式不同;(9)申请办理手续和证书不同。(二)村庄建设规划特点与要求1、村庄建设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异同比较2、坚持城乡统筹编制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各级镇村体系布局规划,以县(市)域镇村布局规划和镇(乡)域总体规划为指导,形成“县城-小城镇-中心村-基层村”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在镇(乡)总体规划、村庄布局规划的指导下做好村庄建设(村庄整治)规划。(省、市、县)域镇村体系布局规划镇规划、乡规划村庄建设规划、村庄整治规划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技术路线在县(市)域城镇体系指导下,依据乡镇总体规划,进一步确定村庄布点,统筹安排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通过县、市汇总,对各村庄布点进行城乡统筹,协调行政边界地区村庄布点和基础设施布局。规划成果全省镇村布局规划汇总全市规划汇总:协调县边界布点,统筹设施县市规划汇总:协调乡镇边界布点,统筹设施镇村布局规划:根据规划理念,确定村庄布点实施效果江苏省各地农民建房规划定点管理的依据;按照规划逐年选点(每年约2000个村庄)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省政府各项新农村建设项目和资金按规划村安排;小学、卫生所、图书室等公共设施按规划村布局;全省农村公路网规划按照规划村实施“村村通公路”;城乡统筹区域供水一律按规划保留点实施;按照规划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和历史文化名村命名、保护工作。河北省武安市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村庄迁并迁移标准平原区在300人以下、山区在150人以下的村庄,多年人口增长率在-10‰以下的村庄,应迁并迁移到邻近村庄或城镇。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村庄;位于10年一遇洪水位以下的村庄;地方病高发地区的村庄;生活饮水困难且通过工程措施难以解决的村庄。应考虑向邻近村庄搬迁或控制其发展。饮水、供电、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严重匮乏且修建困难的村庄,应考虑向邻近村庄或城镇搬迁。人均纯收入较低,又无增收潜力的村庄,应迁并迁移到邻近村庄或城镇。位于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生态敏感区的村庄,应控制其发展规模,条件成熟时逐步搬迁。位于城镇内部和近郊,逐步与城镇融合的村庄,应考虑纳入城镇建设,实现城郊村向城镇转变。地域空间上接近且逐渐融为一体的村庄,应引导其相向发展,逐步合并,统一规划和建设。实施效果河北省武安市依据现状实际情况,规划采取撤村改居、联片聚合、整体搬迁、控制发展、原址改造5种方法,对现有村庄进行布局调整规划。河北省武安市通过村庄空间布局调整,全市由550个居民点减少为354个,共减少196个。其中减少行政村151个,自然村45个,节约建设用地729.5公顷。3、把握村庄建设(村庄整治)规划的科学性(1)前瞻性:推进村庄建设应当立足当前、量力而行、分步实施,但村庄建设规划应当着眼长远、适度超前(三五十年不落后)、留有余地;(2)和谐性:尊重农村的自然环境,从村庄的山形地势出发,依山顺水,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展现山水田园风光,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因地制宜优化村庄布局;(3)包容性:延续传统,保护古村落、历史或民族村寨;保护有价值的传统民居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具有地方特色人文和自然景观遗产;(4)个性化:保持乡土气息,类型多样、特色鲜明、风貌各异、多姿多彩;(5)以人为本:从农村实际出发,方便生活,有利生产,完善功能,节约用地。广西程阳八寨保护与发展建设规划遗产保护定位——传统聚落原生态保护试点;建设发展定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范;旅游产业与社会经济发展定位——重点发展生态观光以及民俗体验,同时发展与旅游相关的工艺品加工、宝石加工、休闲娱乐。北京将军关新村建设规划打造“京东旅游第一村”规划注重延续传统的街巷空间,体现传统村落的地域特色和风貌。结合中心步行街,延续传统街巷肌理,规划民俗游路线。依据人口规模,合理配套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创造村庄宜居环境。利用新能源建设生态环保村庄四川彭州市鹿坪村灾后重建安置点规划从产业规划、选址、建筑设计、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共享等方面,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理念创新:突出“产业支撑的发展性”、“风貌特色的多样性”、“与当地自然环境的相融性”、“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共享性”。“发展性”立足当地实际,考虑长远发展,将现有产业和资源有机整合,突出当地经济发展的产业支撑。“多样性”改变以往农村建设风貌千遍一律的弊端,结合地形地貌、民风民俗,塑造多样化的村庄风貌特色。“相融性”在保护自然、保护环境、与当地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基础上对生态环境进行优化和整治。“共享性”强调以城市的标准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配套。4、我国村庄社会组织结构和空间分布“三减一增”的变化三减:①村庄人口总数②行政村个数③自然村数量逐年减少;一增:村庄平均人口规模不断增加。村庄数量1995年2000年2005年2008年村庄总数369353314267其中村委会所在村庄75.86956.356.8全国村庄数量单位:万个数据来源:建设部《村镇建设统计年报》、《城乡建设统计年鉴》海南省三亚市凤凰镇槟榔、鹅仔村联片新农村规划区片联创,对多七个自然村进行统筹规划、统筹布局,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各个自然村的具体规划。规划统筹考虑七个村庄的基础设施和文化娱乐设施配套、协调发展加强各村之间的联系,增强公共活动中心的辐射能力,最大限度发挥公共设施的功能。规划在强化村庄现有的资源和环境优势的基础上,对部分位于景观突出的地段用地进行整合,保护现有生态环境,全面整治和改造村庄风貌。利用综合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打造富有三亚地方特色和热带风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具体针对每家每户的庭院改造、环境美化和建设管理提出详细的指导方案和规划建议。北京市延庆县八达岭镇旧村改造-营城子村一带三村详细规划规划汲取八达岭一带村庄布局特征,住宅南北向规整布置,最大限度争取日照通风。以规整的建筑肌理、传统的街巷空间体现北方村庄的布局特色。新村建筑设计通过形体的变化,色彩的选择,以及与周边场地的结合,以建筑的形体、色彩塑造八达岭地域文化特征。迁村并点的农民新村按照社区的理念进行规划设计。强调多样性的特征,包括社区内提供农民的就业机会,生产场地及产业用房的设计,各类齐全的配套设施,社区内的各种交往场所以及注重农民情感方面的社会关联性。在新村规划中,注重选择节地及节能、节水、节材的成熟技术,符合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政策要求,也符合农民生活的使用要求。四个村原来占地面积为66.4公顷,改造后四村占地面积为26.5公顷,旧村改造节地60%。(一)村庄整治工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加强村庄规划和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改变村容村貌,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必须强调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上,从当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真正把好事办好,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片面地理解为建新村、盖新房,不能超越农民的承受能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明确要求。走城乡差别化协调发展道路。这“二十字方针”所涵盖的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村庄整治从“生产发展”来讲,村庄整治是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生产发展必须依靠好的人居环境。只有广大农民实现安居,才能乐业、创业,才能创造就业岗位和吸引住劳动力,才能逐步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城市需要优质的投资环境,农村同样也需要良好的创业条件和安居环境。从“生活宽裕”来讲,村庄整洁是农民生活富裕的要素之一村庄人居环境改善了,尽管以货币计算的农民收入不比城里人高,但农村的实际购买力以及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的居住条件就比城里好,从而形成一种均衡。村庄整治所产生的效果是让农民直接受惠、感受生活质量的富裕。从“乡风文明”来讲,村庄整治是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人与环境是相互联系影响的。环境好了,文明程度才能够提高。抓乡村建设,应该从看得见、摸得着,和真正让农民得到实惠的人居环境抓起。倡导文明健康风尚,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从“管理民主”来讲,村庄整治是农民民主管理的一种实践村庄整治是在农民自主、村民自治、自我决策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主决策的新风尚。从某种程度上说,村庄整治的过程,是实践农民民主自治的过程,是我国农村民主体系逐步发育、成长、成熟的过程。(二)各地的主要做法与经验—优先解决群众最关心、最急迫的问题—因地制宜,采取符合实际的解决方案—弘扬传统文化,突出乡土特色—政府引导,社会支持—农民主体,民主决策、自我管理—多种形式保障公共设施的运行维护—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江西省赣州市从实际出发,不以城市规划的理念规划农村,不搞一个模式一刀切;对村庄进行整治,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千村一面;因地制宜,形成
本文标题:村庄建设与发展(农业部讲课讲义XXXX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82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