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体制创新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保证
2012年衡阳师范学院南岳学院10级经济学模拟实训案例分析体制创新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保证科技进步,历来是人类发展进程的主要标志。无论是机械化、电子化,都曾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们经济社会的每一步发展都是与体制创新联系在一起的。一、体制机制创新是我国科技创新的关键从改革初期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推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先对国有企业进行放权让利等政策调整,再转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在调整中发展非国有经济成分等。经济发展的每一步,都是体制创新的结果。这种体制变革激发了社会活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企业竞争力的增强。但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制约因素。体制机制创新是我国科技创新的关键,推动体制机制创新要从健全人才制度、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创新金融财政制度、加强政府创新等方面入手。体制创新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这是提高市场化程度的主要内容。土地、矿藏、资金、资产、劳动力、技术、人才等资源,主要依靠市场来配置,市长不要再去审批经营性的土地、矿山,劳动力、技术人才也要逐步提高市场化程度。二是合理的所有制结构体制。现在所有制单一,国有资产比重太大,要大力推进调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一般竞争性的待业国有资产尽快退出,让市场去选择投资者,在市场中实行优胜劣汰。对垄断行业也要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积极推选投资主体多元化。三是营造非公有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在市场准入、审批办照、待遇、服务等方面,都要创造宽松、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快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四是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审批项目,简化审批程序,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各类市场主体服务和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制、政策、法律环境上,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法规,改善市场环境,加强市场硬件建设,拓展市场运作领域,营造有竞争力的投资、创业和发展环境。既要有管的本事,更要有活的能耐。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因素可而,专利制度促进技术创新本身就包含了促进发明创造成果的商以说国际竞争的焦点是科技竞争。我国的科技创新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科技水平较低、科研实力不强、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关键技术自给率低、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等。重要原因在于体制机制存在障碍。众所周知,企业是科技创新主体。但是,在我国,国有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科技创新的动力不强;外资企业对母公司技术依赖较强,难以成为科技创新主体;民营企业还没有进入大规模科技创新阶段。长期以来,我国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大学和科研机构,大学和科研机构主要依赖财政投入,注重于理论研究,忙于申请课题与发表论文,与经济现实的结合度不够,科研成果产业化机制不顺。因此,体制机制创新是我国科技创新的关键。二、体制创新是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必要条件和保障制度创新对科技进步与创新影响的相关性,表现在制度创新通过对科学技术系统要素的质态、量态、空间分布、时间运转等影响,引起生产率路径的变化,进而影响生产力的变化。三一重工这18年的时间从零开始,到行业中国第一、世界第六,以及在众多评选中名列前茅,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创新,就是公司累计投入约50亿元构建的创新体系。正是制度创新与科技进步、生产力方式之间存在着有机、内在的联系,在不同的制度、体制和政策条件下,由于增长机制构造不同,科技促进经济体系的运行效率不同,因而直接决定了生产率路径的高低,规定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技进步与创新的质量。国内外经验证明,制度创新是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必要条件和保障。事实上,科技进步与创新的主体,如科研、企业部门往往期待以改革开放为契机,制度创新为主导,形成一种政策调控、间接干预和优质服务体系,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发展空间,以期解决诸如风险融资、中介服务、产学研合作、信息支持、产业空间布局等问题。这一现象,在经济转型国家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在整个过程中,制度创新往往是促进产、学、研、官合作的重要基础,在科技进步与创新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公共性职能。而政府以体制创新和政策创新与服务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从全球范围,不仅在发展中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而且在一些发达国家的政府也在改变长期以来的不干预政策,采取更为积极地对企业科技创新给予制度变革的支持和政策性的干预。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增加科技投入,提高民用研究开发投入的份额,加强对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的力度。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同样亟待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提供部门体制及其网络之间的协调和政策支持。如,科技创新面临的人才、资金、信息等一系列问题,诸如部门之间在稳定和留住人才的制度化建设与政策协调;以风险投资解决科技创新资金短缺的体制创新等问题。由此可见,科技进步与创新离不开必要的体制条件。要加快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的发展,必须在一定制度创新和政策环境下才能形成。制度创新所形成的优越环境,主要体现在通过制度创新、政策创新,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更快、更好地发展。政府则主要通过制度创新、政策创新及其服务创新,优化创新环境,为科技进步与创新提供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三、以体制创新为基础全面改革与科技创新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关键在于加快体制创新,推进全面改革。全面改革,包括科技、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相应的其它各个领域的改革。在微软公司,80%的员工拥有认股权,员工的认股权,并不纯粹属于福利性质,而是带有一定的竞争性。这种认股权的获得,是以员工对公司的贡献为基础的。正是由于这样,在微软工作,更富有挑战性,也更吸引人。全面改革的核心是促进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通过建立新的发展机制和体制,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实现科学技术进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创造一种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新经济增长方式和环境。所以体制创新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保证。科技发展链条中面临的问题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展良好,自主创新能力较大提高;但是科技发展链条中仍然面临挑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一、创新结构不合理,重大原始创新不多缺乏重大科学发现。很多领域基本原理没有突破,学科体系建设没有进展;与国际权威的科学奖一直无缘,国家科学技术奖和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等奖项也经常出现空缺;世界一流的重大成果和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工程师廖廖无几。缺乏重大技术发明。很多领域关键技术、重大装备不能自给。我国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国产品牌占有率“八五”时期不足10%,到了“十五”末期仍不足15%。二是产出结构不合理作为生产要素的科技成果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很多科技成果不能成为生产要素,没有创造经济效益,这说明我国科技产出增长很大程度上是研发投入拉动的,而不是生产消费拉动的。相反,发达国家科技成果的70%~80%可以进入生产领域。科技发展不平衡,创新活动覆盖率较低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创新活动的,东部占70%,中部占19%,西部占11%。区域发展不平衡还有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城乡科技发展不平衡。县域科技发展落后,农村科技发展更落后,农、林、牧、渔业中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就业者仅占本产业就业者的0.23%,90%以上的科技资源集中在城市。产业科技发展不平衡。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就业者集中分布在教育、金融产业、科研单位、公共管理、信息产业以及文化卫生领域,所占本产业就业者比重除文体娱乐业35%以外,其余均在42%以上;而制造业中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就业者占本行业就业者的比重,仅为6.38%。三、环境污染严重2006年我国塑料包装制品的需求量达到了550万吨,年平均增长率超过了22%,特别是城市、主要交通沿线、旅游景点的垃圾中塑料废弃物迅速增加。据调查,京生活垃圾产量近年来以每年8%的速度持续增长,去年全市生活垃圾672万吨,平均每人产生约400公斤。目前北京垃圾处理方式中,填埋占90%,焚烧占2%,堆肥占8%,北京现有的13个垃圾处理填埋场将在未来4年内填满。据此估算,再过几年北京的垃圾就无处可填了。白色污染”已成为当前危害我国社会环境的一大公害,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一、要进行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科技;二、要充分注重科技的生态价值,开发高科技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功能综合利用,即“焚烧、堆肥、热解和填埋有机结合”三、高科技产业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要合理、高效、综合地利用现有资源,开发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一、制定和实施国家研发战略。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看,在数量上完成强度为2.5%的研发投入目标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要有正确的研发战略,确定研发优先次序,进行研发布局;同时改革研发体制,合理配置、使用研发资源,提高研发效率和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应根据《规划纲要》提出的重大专项、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统一政府科技预算,合理确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与发展的投入比例;社会公益研发和商业研发的投入比例;研发与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投入比例;中央与地方的投入比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研发投入的比例;大学、公益院所、企业的研发投入比例等重大比例,以市场为基础配置科技资源,用经济杠杆、政策杠杆、法律杠杆调控研发布局。由于我国经济技术落后,要保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继续引进技术,但更重要的是开展原始创新。加强基础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发、战略高技术研发、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是优化研发结构的方向。特别是要提高基础研究投入比重和内资研发投入比重。未来12年,我们要基本建设成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与非创新型国家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基础研究强弱和自主研发能力的高低,而不在于跟踪模仿水平。如果到了2020年,我们的基础研究投入比重还是比较小,水平还是比较低;如果外资企业研发经费和产出超过了内资企业,创新型国家就建不成。制定和实施国家科技振兴产业战略。由于我国不少产业,特别是一些重要产业缺乏,关键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难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因此,党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强调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这就要求科技工作从边厢进主路,走中央大道,奔赴产业振兴的主战场。把产业集群作为科技振兴产业的支点。组织产业集群中的产学研力量,围绕转变增长方式和形成核心竞争力开展技术创新,建立产业链,形成产品市场,建设充满活力的企业科技创新体系,打造中国科技500强。从而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改善我国在世界经济分工中的地位。三、制定和实施国家技术转移战略。在我国的技术结构中,短缺与过剩共存。一方面作为生产要素的技术短缺,远远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技术存量、专利存量过剩,不能向需要技术的企业和地区转移扩散。国家应把现有的技术转移专项行动上升为国家战略。把对中小企业的技术转移扩散放在突出位置,根据广大中小企业、传统产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重大需求,建立转移扩散机制,开展技术经营。加强对科技发展的统筹协调,结合产业转移开展技术转移,以技术转移为主导带动产业转移,更好地发挥经济特区、沪津新区和其他高新区在技术转移扩散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外资在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技术转移扩散方面的积极作用。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向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展技术转移。二、设立“产业集群创新重大专项”科技项目是政府最基本的科技政策工具,但“产业集群创新重大专项”不是单纯的科技项目,而是由科技部门主导、科技部门与经济部门共同制定和实施的产业创新项目,是科技与产业捆绑式的专项。这样的项目就在产业中,没有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问题。该专项的目标是“五个一”:攻克一批关键技术难题,形成一批经济增长点,推出一批知名品牌,培养一批科技
本文标题:体制创新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保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845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