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全国200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犯罪学(一)试题课程代码00235
浙00235#犯罪学(一)试题第1页共5页全国200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犯罪学(一)试题课程代码:00235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犯罪学研究的核心是()A.犯罪学史研究B.犯罪原因研究C.犯罪现象研究D.犯罪对策研究2.犯罪学将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周密、系统的调查的方法称为()A.全面调查B.抽样调查C.个案调查D.典型调查3.功利主义理论,或称“幸福计算”理论是()A.贝卡利亚学说的核心B.边沁学说的核心C.龙勃罗梭学说的核心D.菲利学说的核心4.20世纪中叶以后,在犯罪原因理论研究中()A.单因论成为主流B.二元原因论成为主流C.多因论成为主流D.综合原因论成为主流5.实验研究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模拟实验法和()A.生理实验法B.心理实验法C.现场实验法D.追溯实验法6非随机抽样包括偶遇抽样、判断抽样、滚雪球抽样和()A.配额抽样B.整群抽样C.等距抽样D.分类抽样7.犯罪现象具有()A.质的属性B.量的属性C.质与量的属性D.价值的属性8.一个国家内的犯罪区域分布是()A.个体因素作用的结果B.自然因素作用的结果浙00235#犯罪学(一)试题第2页共5页C.社会因素作用的结果D.社会与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9.世界各国的犯罪统计均以()A.检察院统计为主B.法院统计为主C.警方统计为主D.监狱统计为主10.改革开放后,我国犯罪人员的特点为初犯年龄降低,流动人口犯罪突出和()A.女性犯罪比重下降B.农村犯罪人员比重下降C.青年人犯罪比重下降D.职业犯罪比重上升11.从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犯罪现象的演变可以看出,犯罪的发生、发展具有如下规律:起伏律、消长律和()A.随机律B.辐射律C.模仿律D.平衡律12.行为是犯罪现象的()A.基本表现B.唯一表现C.个别表现D.异常表现13.正是形形色色的犯罪行为与犯罪事实,才构成了犯罪()A.现象B.本质C.对象D.原因14.犯罪行为的运作机制是犯罪人追求犯罪后果的()A.思想体系B.组织体系C.实践体系D.形式体系15.犯罪原因系统是指由引起犯罪发生的、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多种因素构成的()A.有序静态体系B.有序动态体系C.无序静态体系D.无序动态体系16.犯罪原因在具体犯罪行为的实施中起()A.辅助作用B.帮助作用C.次要作用D.决定作用17.家庭对犯罪的影响表现在对个体()A.体质发育的影响B.人格形成的影响C.生理异常的影响D.脑组织损伤的影响18.犯罪与微观社会环境()浙00235#犯罪学(一)试题第3页共5页A.毫不相干B.紧密相连C.联系不大D.无直接联系19.个人对自身及个人对自己与他人、与社会关系的认知程度及评价被称为()A.世界观B.人生观C.规范意识D.自我意识20.语言表达差、理解力低、学习困难、不辨方向等是()A.智力障碍的表现B.人格障碍的表现C.重性精神病的表现D.精神正常的表现21.对犯罪行为的发生没有任何法律或道义责任的被害人是()A.状态性被害人B.既然被害人C.典型性被害人D.疏忽型被害人22.下列理论中,研究生活方式与被害之间的关系的理论是()A.社会环境论B.文化冲突论C.中性化论D.日常活动论23.平均法是一种简便的()A.指数平滑预测法B.特尔菲预测法C.时序预测法D.因果分析预测法24.相关推断法推断预测目标发展趋势是根据()A.可知性原理B.可控性原理C.因果性原理D.矛盾可转化原理25.将犯罪预防分为人防、物防、技防的依据是()A.犯罪发生和犯罪预防切入的阶段B.犯罪预防所保护和所针对的对象C.犯罪预防所凭借的力量和媒介D.犯罪预防的方法和功能26.在构建犯罪预防实践体系时,应树立的观念有()A.产业化观念B.专门化观念C.打击性观念D.分散性观念27.纽约警察局认为修复“破窗”的最好策略就是()A.零容忍B.适度容忍C.全容忍D.严厉打击28.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首要环节是()浙00235#犯罪学(一)试题第4页共5页A.防范B.管理C.建设D.打击29.宏观预防与微观预防相结合化解矛盾的机构是()A.人民调解委员会B.法律援助中心C.社区警务站D.基层法院30.构建犯罪防控系统的第二个层面旨在()A.抑制犯罪动机B.限制犯罪机会和条件C.防止重新犯罪D.积极开展微观预防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31.早期犯罪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A.龙勃罗梭B.菲利C.加罗法洛D.李斯特E.塞林32.建国初期的犯罪特征是()A.青少年犯罪突出B.暴力犯罪突出C.反革命破坏案件突出D.女性犯罪突出E.惯犯、累犯多33.犯罪原因的研究历程包括()A.思辩研究阶段B.实证研究阶段C.经验研究阶段D.辩证研究阶段E.形而上学研究阶段34.开展犯罪预防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A.法制原则B.人治原则C.讲究效益原则D.可操作性原则E.分散原则35.下列措施中属于犯罪防控系统第二道防线的是()A.加强社会整合B.技防C.贵重物品标刻D.被害预防浙00235#犯罪学(一)试题第5页共5页E.进行出监教育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36.被害率37.犯罪的起伏律38.犯罪动力39.犯罪高峰年龄40.指数平滑法41.犯罪预防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42.简述犯罪学的作用。43.简述人类犯罪现象的发展演变特征。44.简述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行为与刑法学意义上的犯罪行为的区别及其原因。45.简答犯罪被害人的概念。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46小题10分,第47小题12分,共22分)46.试论商品经济对犯罪的消极影响。47.试阐述实证派犯罪学思想及其与古典犯罪学的区别。
本文标题:全国200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犯罪学(一)试题课程代码00235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852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