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学作文教学的着重点中学的作文教学应该看重抓什么?从一些资料看,有不同的一说法。有的说“作文训练的重点是文体训练,文体规矩训练,文体格式的训练.也就是文体章法的训练;”有的说,重点是“驾驭常用文体”和“掌握表达方法”;还有的说,重点是抓七种能力的培养子审题能力,表现中心思想的能力,搜集材料的能力,系统地整理材料的能力,安排文章体裁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权威的当然是1980年修订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作文教学重点的具体说明,其总的指导思想就是看重培养学生记叙、说明和议论的能力,使他们的文章达到观点鲜明、内容充实、结构完带整、条理清楚、语句流畅。以卜这些对中学作文教学重点的确定。都很好,很有道理。这里想说的是,在这些重点中,更应该突出抓好以下三个问题:一,语言文字的基本功这主要包括文句通顺,文字规范、清楚,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等。作文是运用书面语言写文章,作文能力就是运用书面语言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提笔就文句不通.就写错别字和不会用标点,则无法认为他已经具有写作能力,语言文字基本功在作文中的极端重要性、在作文能力中占的极端重要的位置,我们必须充分地认识到.,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如果忽略了这一条.整个作文教学便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有一个令人震惊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深思;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就明确规定小学毕业生的作文要达到“语句通顺,书写工一整,不写错别字,会用常见的10种标点”①,可是到高中毕业仍有多数中学生写的作文时有病句和错别字,标点运用多有错误;以致中学毕业生中进了大学的这部分优秀者、如果是进文科大学,写作教·师还得把语言文字的墓本功列为写作教学的重点来加以解决②!这就是说,小学作文教学就应该完成的任务,拖到大学的写作教学才算勉强完成,甚至仍然没有完成③!这种现象的产生跟某种认识有关。不少人都认为语言文字标点之类是枝节问题,是不值一提的,作文教学应该抓“观点鲜明,主题正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会记叙,会议论,会说明”等大问题,高难度问题,哪能在这些“鸡毛蒜皮”的问题上费功夫?的确,主题观点内容结构记叙议论说明等方面是应该抓好的,但这看法把“大问题、高难度的问题”刚好弄反了。如果不从“高、精、深、新”之类去要求,那么,主题正确、观点鲜明、内容充实、结构完整和会记叙议论说明等比之于语言文字基本功符合要求(通顺、正确等),究竟谁是“高难度的问题”呢?显然是后者而不是前者。一所普通的中学,抽查任何一个班级的学生作文,几乎人人都能做到“主题正确”,“观点鲜明”,“结构完整”,大部分学生的作文基本上都能达到“内容充实”,中学生的知识和经验积累也已经足以使他们对一般的事物事件和道理作一番说明、叙述和议论。那么他们的作文就很好了吗?不,可能很潜一-主要就糟在语言文字的基本功上头!一所普通的(一般水平的)中学,无论抽查哪一个班级,几十个人中。又有多少学生作文的句子没有毛病,标点符号运用正确、书写规范正确没有错别字呢?毫无疑问,很少!这不正说明语言文字基本功要达到符合要求难度比那些更大,它才是作文教学中真正的“高难度”问题吗!叫一个学生掌握举例说明的方法或倒叙之类的方法,20分钟可以办到,要他把这段说明或这篇倒叙写得一句句通通顺顺、清清楚楚,标点不搞一逗到底,不来不明不白的小圆点,而要每处都标得准确无误,这又需要多少时间呢?很难说,多则几年,十几年(有些人一辈子也没有搞清楚),少则一年半载,绝对不是几十分钟就能学到的本领.这是每个有写作能力的人和每一个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可以证实的。可见语言文字基本功比之于作文教学的其他方面,它的确是“高难度”的问题。至于说它是细枝末节的小事,其他方面才是大事情,从文章的角度看,也许有一定的道理,但从培养作文能力的角度看则如前述,它才真正是大问题。必须指出,如果一个人句子都写不通,错别字又多,标点符号也不会用,你对他讲怎样提炼主题,怎样使文章结构严谨.议论说明叙述有哪些方法之类,那是没有多尖实际意义的:他尚且未掌握书面语言,哪谈得到写文章中的这些事情?奇怪的是,不少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方面毛病百出,文章却主题正确,结构完整,表达方法也会用—可是,这样的文章拿得出手吗?能用吗?这不是说要把字词句标点的文字功夫彻底解决好了才能讲写文章中的这些道理、而是说它决不是小问题,切不可以忽视,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必须狠抓这个环节。反过来,学生如果能把作文写博文从字顺,一句一句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么他们的作文也就过关了,他们的写作能力也就合用,能够用书面语言处理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各种事务了—这不正是中学作文教学的最终目标么?可见,语言文字基本功既是中学作文教学中的最大难点,抓好它也正是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上边说到学生解决这问题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毫无疑问,那是教学中对它重视不够造成的,如果切实下功夫去抓它,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的问题在初中阶段一般都是能得到解决的。二,对内在世界的观察作文教学都比较重视指导学生观察,但观察的对象一般局限于外在客观事物,不大讲观察体验内在的心灵世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大的欠缺。其实,对于写作来说,相比较而言,对心灵世界的观察体验比对外在事物的观察还重要得多。这重要性在于:心灵世界是社会生活的直接原因—无论对个人或群体都是这样。因为人的所作所为都出自某种’目的,而目的就是心灵的东西,也是心理活动的结果。所以,如果不去观察体验内在世界,便不可能对社会、人生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提笔作文便难有深刻的思想感情。此其一。其二,文章对外在事物的描述一般都不会是纯客观的,或已涂上了心灵的色彩,或是为了揭示心灵的什么,总之除了科技文章,少有离开心灵内容而存奋的。更确切地禅,在一般文章中、外在事物是宾,是手段,内在心灵是主,是目的;外在事物之所以有资格进入文章,在这些情况下都是因为表现心灵世界的需要。可见只重视“宾”而忽略“主”,只记住“手段”而忘记“目的”,显然难以把作文水平提高。所以外在事物要观察,内在心灵更要观察。其三,海涅有句名言,“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人的心灵不仅比天空和海洋更广阔,而且也更深遂,更复杂多变。如果说对外在世界没有认真的观察便不可能有真正了解的话,那么对内在世界没有认真的观察更是不可能真正地了解它了。总之,中学生作文中内容空泛,肤浅,缺乏新鲜感,以及拿到题目找不到话说等常见的毛病,的确跟他们平时观察生活不够有关,但是,是他们观察什么生活不够呢?我以为主要不是由于对外在事物的观察,而是由于缺乏对内在心灵生活的观察所致。随便举个例子吧,如柯蓝的这首有名的散文诗《车轮》:如果可能,我要象一个车轮,不停地向前,向前而去。那运载着一切重任的车轮呵,你沉重而又坚强地运转,你平凡而又不倦地运转。即使‘是短暂的停顿,甚至是烧道而去,或者,时而缓慢,时而迅猛,但仇也是为了向前向前!你,运载一切,运载一切历史而又运载未来的车轮啊!我永远赞美你:为了向前,暇碎一切困难,冲玻一切阻力·…(见许敏政编《中国散文诗选》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不知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车轮向前运转的形象引起了诗人心情的激动。这激动意味着什么呢?是一些什么样的心理内容呢?诗人琢磨了它,品味了它,提练和提升了它,于是写出了这首歌颂车轮精神的散文诗。所以,说这首散文诗是诗人观察体验内在心灵世界的成果是不过份的。现在的问题在这里:车轮怎样运转,怎样工作,决不能说中学生没有观察过,不了解,应该说,柯蓝写的车轮的这些情况绝大多数中学生是知道的,可是他们为什么不能写出这样的作品呢?很简单.他们对于不停地运转的车轮可能没有什么感受。但是,更重要的是:如果他们有感受又将怎样呢?由于作文教学很少强调要观察内在心灵世界,他们即使产生了丰富的、很有意味的感受也1自生自灭地在心灵的原野上流失个,没被发现、更没被逮住!不是鸣?青少年活泼敏感的心,如果说对车轮没有在意,没有什么感受,那么对他们生活天地中别的许许多多他们很在意的事情常常是很有感受的,可是,这些感受被引进作文中去的有多少呢?几乎每一个中学语文教师都会回答:学生作文中的真切感受实在是太少了!这是怎么造成的?不是跟忽略了观察自己的内在世界大有关系吗!作家的高明之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他们经常观察内在心灵世界,只要发现新鲜的、有意味的东西,就把它抓住、写出来。中学生要向他们学习,应该这样去作。明代诗论家谢棒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叫做“观则同于外,感乒组异于内”,意思是说外在的事物在大家的眼中是相同的,但是它们引起的心灵上的感受却因人而异。如果只注意观察外在世界忽略了对心灵世界的观察,那么中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一切与别人的日常所见相同,还有必要写吗?还有多少写头?勉强写出来,怎能不让人感到一般化、肤浅、老套、没有新鲜感?要紧的是“感则异于内。”如果把他们的观察也引向内在世界,那情况就大不一样了,这些人所共知的日常生活中的人物,事物,事件,.景物,在他们的心中所引起感受是那样的丰富多彩、千姿百态、各个不同,里边包含了多少值得写的东西啊!无数的好文章就会从这里涌现出来。所谓观察内在世界,就是观察客观事物在心中引起的反应:所请“观察”,这里当然不是指用肉眼看,而是用心去体会,去咀嚼,去把握那外界事物所引起的心灵的反应。如果引导学生去这么作了,就为他们的作文开辟了一个无限广阔的的新领域—真正的好文章必然从这里出来,也只能从这里出来。需要指出的是,凡写作上的观察.主要都是指超越个人功利的观察。如果是在个人的功利之内,·那么每个正常的人都是在认真地观察的;不然,他的事情就办不好,他的生活就不能正常运行。学生自己功利范围内的观察用不着语文教师去强调。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强调的观察,着重是超越学生个人功利的;但也正因为超越了他们个人的功利范围.他们会认为这种观察与已无关,是“多管闲事”,是白操心。对这就是他们缺少认真观察的主要原因。要使学生克服这个缺点,自觉地进行“写作观察”,就必须让他们懂得写文章是为社会贡献精神财富,社会的需要总是超越个人功利的(包括与个火功利的一致),如果柯蓝那段心理感受的观察只是服务于他个人的功利目的,“不停、地向前、向前而去”的车轮形象对广大读者没有启发鼓舞作用,文章就.不会受到社会欢迎,也不必写了。所以.文章的社会性决定了写作观察必然是包括和超越了个人功利的范围。这就是说,这种观察不是“管闲事”.、“白操心,,,而是作文的份内事。三,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作文是创造性的劳作,写好作文必须要有创造精神。中学生写文章难免模仿,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教师一定要不断地把他们往创造的道路上引.使他们的作文逐渐地有所创新:或者有新的思想见解,或者有新鲜的感情体验,或者有新的选材角度,新的表现形式,等等。一篇文章如果没有新意,没有新鲜感,只是人云亦云地弹老调子,讲老一套,不能为社会的精神财富增添新东西,严格地说,这文章就没有写的必要。中学生的作文虽然属于练习,不送出去发表,不强调对社会的作用,但也必须努力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使他们的文章有新意,能给人新鲜感。这是因为,文章是否老套,是否人云亦云,是个文风问题,不可小看。如果在中学没有养成好的文风,以后纠正起来就比较费力,因为养成好的文风和克服不良文风都不是一夭一日的事情。更重要的,正如毛泽东在《反对党》中所指出的,八股调会窒息生动活泼的创造精神,中学生如果只会作人云亦云、‘跟人学样的老套文章,反过来他们的创造精神也被窒息了。学生没有创造精神,不能独立思考,只能人云亦云地讲话,只会跟着别人的脚后跟做事情—如果我们把年轻的一代培养成这样的人,他们又怎么能承担起四化建设的历史重任呢?所以,作文教学中不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不强调作文要有新意,要有新鲜感是不行的。但这里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每年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中对一二类试卷都要求要“有新意”,可是从初中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全部语文课本中没有哪册的作文知识短文讲到作文要怎样写才“有新意”、才有新鲜感。平时对学生的作文不作这方面的要求和增养,评高考作文卷子又一直把这一条列为判分标准,这不是奇怪的事吗?但是t,评分标准虽然超出了教材内容,却不是
本文标题:作文教学的着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863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