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其它相关文档 >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案例评选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案例评选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年级、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灰椋鸟》3、课时数:两课时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到第五自然段。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通过阅读灰椋鸟归林时和闹林情景,丰富灰椋鸟的形象,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4、结合具体的句子,体会分号的用法。5、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三、教材分析:《灰椋鸟》这篇课文很普通,一普通在所描写的对象很普通。二普通在作者,因为她并不是一位知名的作家。可是描写鸟类活动的大家大作多得是,而作为苏教版教材的编者为什么将此文选入小学语文课本。原因可能不在于描写的物,而在于通过物来描写这个物的人——徐秀娟。徐秀娟是一位环保工作者,优秀共青团员,为保护一只陷入沼泽的丹顶鹤献出了年仅23岁的生命,牺牲后一曲《一个真实的故事》传唱大江南北,让人感动不已。《灰椋鸟》这篇散文是她在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期间写的。通过生动具体地描述“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徐秀娟对鸟的喜爱之情充溢于文章的字里行间,她用她的情激发起人们更好地去理解植树造林的意义及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本课的重点:通过灰椋鸟归林时和闹林情景的描写,丰富灰椋鸟的形象。本课的难点:紧扣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形成三者共振。四、教学方法:1、直观教学:通过欣赏灰椋鸟的图片,让学生走近灰椋鸟,以利于更好地去理解课文内容。2、自主学习:自读自悟,抓住关键词语、句子作批注,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等自主学习的能力。3、合作交流: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会听、会评等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去认识一种鸟,板书课题:灰椋鸟2、教学生字“椋”。【百度词典】椋:3、那你能猜猜它名字的是怎么来的吗?(1)看看它的样子是不是你们所说的那样?【百度图片】灰椋鸟:=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BB%D2%E9%A3%C4%F1&in=27731&cl=2&lm=-1&pn=1&rn=1&di=46610994510&ln=1187&fr=&fmq=&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2)那它跟名字中的“椋”有没有关系呢?【百度知道】灰椋鸟:=%BB%D2%E9%A3%C4%F1&f=8&wd=%CE%AA%CA%B2%C3%B4%BD%D0%BB%D2%E9%A3%C4%F14、老师小结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对灰椋鸟有了初步的了解,那灰椋鸟在本文作者的眼中是一种怎样的鸟呢?一天,作者和同伴来到了林场,当她与灰椋鸟近距离地接触后感慨万千,于是,她用生动细腻地笔触写下了这一次经历。〖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对灰椋鸟进行猜想,然后结合搜索到图片和文字,对灰椋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新词,读通每一句话。2、检查自学情况。(1)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进行生字词教学。注意多音字:翘和(2)完成课后练习二:用铅笔描红、临写。(3)各自完成语文补充习题第84页一、二两题。(4)交流、评价、订正。〖设计意图〗“书不读熟不开讲”“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让每个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为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朗读课文时适当地渗透字词教学,让学生学会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语文学习方法。而及时地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习得的知识得到及时的巩固,教学信息也能得到及时的反馈,同时也相应地减轻了学生课后作业的负担。二、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写灰椋鸟的?主要写的是什么?2、交流、小结:开头写了一点灰椋鸟的“形状”,而“习性”根本就没有提到,主要写的是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这就是本文选取材料角度的新颖,与众不同。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3、4、5)4、读第一、二自然段。想一想这两段写的是什么?5、交流,总结:(等候灰椋鸟归来)板书:等候。6、划分文章段落,有时我们可以从文章中的某些词语得到启发。如果本文按“等候——观赏——所想”将全文分为三段。怎么分?(第一段是第1、2自然段;第二段是第3、4、5自然段;第三段是第6自然段。7、请你用以上的方法,从第二段中找出三个词语来概括各自然段的大意。你认为哪几个词语比较合适?(开始归林——排空而至——喧闹热烈)〖设计意图〗学习浏览课文,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是五年级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通过浏览课文,学生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通过抓重点段的方法,理清了课文的脉络,并学会了用文中词概括内容的方法。三、三读课文,摘录佳句。1、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看看哪些写鸟的句子你最喜欢,在句子下面做上记号,反复朗读体会,写一写自己的感受。2、完成补充习题第85页第四题。3、交流,提醒学生可以从多方面去谈感受。(比如说抓关键词、关键的标点、修辞手法等方面去谈,可以从内容出发,也可以从表达出发,不必强调一致。)〖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让学生享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要允许学生各抒己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课后练习包括补充习题中也安排了相关习题,这一环节的设计就是基于这一意图。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咀嚼语言,吸取精华,受到审美的熏染,得到情感的升华。四、布置作业:1、完成习字册。2、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导入今天这节课继续学习《灰椋鸟》,齐读课题。二、学习1、2自然段1、指名读第1、2自然段,想一想:作者原来眼中的灰椋鸟是什么样的?出示: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此时在“我”的眼中()。2、交流。(可以是小丑、丑小鸭……)3、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作者看了关于灰椋鸟的录像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这一看作者对灰椋鸟的情感发生了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又有了怎样的变化?〖设计意图〗从了解灰椋鸟的外形,感受作者原来对它的情感,为下面的课文理解,情感的体验打下基础。二、学习3、4、5自然段(一)自读3至5自然段,整体感知内容和表达的顺序性。(开始归林——排空而至——喧闹热烈)(二)精读关键句子,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1、出示“我翘首遥望西南方向……灰椋鸟开始归林了。”(1)一句话我们抓的关键词不同,读出来的感受就不一样,不信咱们试试。现在,老师作一个示范:从“翘首”这个词,我体会到了作者对灰椋鸟归林场面的期盼,因为这个词是抬起头来看的意思,如果作者不期待这个场面的话就不可能会有这个动作,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对灰椋鸟的情感慢慢地发生了变化。(2)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读出作者的期盼。(3)你还能抓住别的词,像老师一样的来谈谈你的感受吗?2、出示“一开始……投入刺槐林。”(1)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特别好?(2)抓住“投入”去想象此时眼中的灰椋鸟是什么样的?(3)出示: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此时在“我”的眼中()。3、出示“没有几分钟……从我们头顶飞过。”(1)读悟,出示: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此时在“我”的眼中()。(2)交流,抓住感受最深的词句交流。理解“排空而至”的意思。查字典看看,排是什么意思?再想一想排空而至的意思。想不想看看,灰椋鸟排空而至时的壮观场面啊?【百度视频】(3)指导朗读。读出壮观的气势。5、出示,“先回来的鸟……与熟悉的伙伴会合。”(1)师范读,学生品味,你觉得哪些词最有味道?说一说。(“倾诉”“呼唤”“应和”)(2)倾诉是一种场面,同样呼唤和应和也是一种场面,现在你就是一只小灰椋鸟,你在你的周围选一个好朋友再选择一个场面表演表演。(3)学生表演“倾诉”或者“呼唤”“应和”的场面。【百度图片】倾诉图:=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BB%D2%E9%A3%C4%F1&in=30361&cl=2&lm=-1&pn=97&rn=1&di=5118214140&ln=1228&fr=&fmq=&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3780973276,1276779848&istype=2#pn62&-1呼唤图:=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BB%D2%E9%A3%C4%F1&in=5129&cl=2&lm=-1&pn=595&rn=1&di=12968497650&ln=1228&fr=&fmq=&ic=&s=0&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2(4)出示: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此时在“我”的眼中()。(5)再读这句话,体会分号的用法。【百度知道】联系具体的句子说一说。先回来的鸟怎么样,后回来的鸟怎么样?这两个句子之间是并列的关系,所以用分号。6、总结:作者按照时间顺序,由看到的到听到跟我们描述了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同学们通过自己品读语言文字,感悟到了作者眼中的灰椋鸟还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它们像一对对伙伴,一双双儿女,一位位父母、一个个军人,他们一起组成了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7、过渡:这时,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让作者感到出乎意料的是安静了一天的刺槐林和竹林却变得()。(1)自由朗读课文,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来表现归林后的热闹的?(看、听)划出句子。出示:“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翩翩起舞哇!……树林内外……俱乐部。”①俱乐部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从名字中你能得到一些答案。②读一读这段话,你觉得归林后的灰椋鸟快乐吗?③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个俱乐部,和鸟儿们一起舞蹈一起歌唱,一起欢乐。【百度音乐】mp3《百鸟朝凤》=mp3,,,[%B0%D9%C4%F1%B3%AF%B7%EF+%DF%EF%C4%C5%B6%C0%D7%E0]&cat=0&gate=1&ct=134217728&tn=baidumt,%B0%D9%C4%F1%B3%AF%B7%EF++&si=%B0%D9%C4%F1%B3%AF%B7%EF;;%DF%EF%C4%C5%B6%C0%D7%E0;;0;;0&lm=-1&mtid=1&d=9&size=9437184&attr=0,0&titlekey=871423658,799269632&mtype=0④它们在自己的俱乐部里用自己的舞蹈、歌声抒发自己的快乐,当作者置身于其中时,不知不觉也被这快乐的氛围所感染,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⑤出示: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此时在“我”的眼中()。⑥指导朗读。8、总结:其实灰椋鸟还是灰椋鸟,它没有变,你认为变的是什么呢?是啊,“情之深,意之切”她不仅用生动的笔触跟我们描述了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和归林后的欢乐,而且我们发现在作者眼中原来那只只丑小鸭似的灰椋鸟在作者眼中不见了,而变成了一个个可爱的孩子,一个个守纪律的军人,成了一个个父
本文标题: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案例评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902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