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5章旅游社会文化本章学习目标:•1.了解各宗教旅游胜地,现代节庆文化,婚俗以及丧葬文化的形式。•2.熟悉各宗教的起源及发展,中外传统节日,中国传统婚俗观念,以宗法制和官吏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以及西方主要客源国的礼仪习俗。•3.掌握价值观对旅游的影响,旅游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分类以及各宗教文化艺术的特点,掌握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起源,中西政治制度的差异以及中国礼仪文化的起源。引例中国昆曲和古琴被列入非物质遗产名录2001年5月18日,中国的昆曲被联合国列入《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名录》,此次被列入名录的共包括全世界十九项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2003年11月7日,《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名录》公布,一共二十八项,中国的古琴得以成为其中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旅游社会文化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掀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浪潮。昆曲—牡丹亭古琴补充材料: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a)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b)表演艺术,昆曲就属于这一类。(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这两年,社会上不断有人提出,要恢复我们的传统节日,就属于这一方面。(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重要的旅游社会文化,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却不容乐观,如何更好地保护这些遗产也是旅游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我国目前已成功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昆曲、古琴、木卡姆、蒙古长调(与蒙古共和国共同申请)5.1旅游社会文化价值观如何理解旅游与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关系?•首先,旅游作为一种行为是社会文化价值观的一种体现。人们总是在一定价值观的支配下做出一系列行为,旅游也不例外。旅游者在旅游之前都会有一个价值判断过程。其次,社会文化价值观引导旅游行为。价值观对旅游行为的影响相当深刻,不仅影响个人旅游态度的形成、旅游方式的选择、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还直接影响旅游者对满意度的感知。这也是不同旅游者有不同旅游行为的根本原因再次,旅游行为可能改变旅游者以及旅游目的地居民原有的价值观。旅游对目的地居民价值观的影响早就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它也同样影响旅游者的价值观。当旅游目的地环境迫使旅游者为了一个重要目标而改变自己的表面行为时,价值观的改变已经悄然开始。5.1.1追求信仰的价值观什么是信仰?康德:分为三个层次,实用信仰、道德信仰、宗教信仰实用信仰:人对日常物质生活领域行为目的的超越性把握道德信仰:人与人之间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状态或目的的超越性把握宗教信仰:影响最为深远的价值观最为人们所关注,也是人们研究得最多的领域。(我们可以将宗教信仰理解为人与神之间关系的把握)史拜洛教授:宗教信仰的三项功能生存功能(adaptivefunction):借信仰的力量获得安定、安心与安全整合功能(integrativefunction):借共同信仰巩固团体的凝聚力,整合社会的组织力认知功能(cognitivefunction):提供对人生、宇宙、存在与道德等根本问题的解答。中西方宗教信仰差异:1、两者所信仰的宗教不同:中国的宗教信仰以佛教以和道教为主,西方的宗教信仰以锁罗亚斯德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为主。2、中国宗教信仰充满了世俗的内容,换句话说,中国宗教信仰带有许多功利成分。人们拜神求佛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世俗愿望,比如身体健康、财源滚滚等;而西方宗教信仰表现出了对超越的彼岸世界的向往,在价值观上是以神为本的。3、中国宗教是多神信仰,不管是佛教还是道教都有完整的信仰系统,而且等级分明。而西方宗教信仰则是一元上帝信仰,基督教宣扬一神、一主、一信、一教的神学信条,把上帝的权能推向了无限的领域。5.1.2约定俗成的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价值观的三个特点:1、以道德为本位:这主要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其典型体现是重义轻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便是是道德本位价值观的高度概括。2、忠君尊上的价值取向:忠君尊上是中国宗法制度的产物,中国传统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社会纽带,以血缘亲疏确定行为标准。在社会上,君主是最高家长,人们必须对君主绝对服从,否则便是不忠。3、以家族为中心:宗法制的另一个产物就是中国人以家族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其中又以“孝”为核心。在家庭中,父母是绝对权威,儿女必须无条件服从,否则便是不孝。注意:中国传统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其中有许多闪光的地方,非常值得我们新一代年轻人学习,但其中也有一些不可取的地方,如其中所强调的无条件服从容易扼杀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些在古代中国都是为人们所唾弃的。5.2宗教文化如何理解宗教与旅游的关系?1、宗教文化是一项重要旅游资源,宗教旅游也是古已有之的一种旅游形式,最早的宗教旅游是宗教徒的朝拜活动。2、旅游的发展也促进了宗教事业的发展。随着旅游的发展,宗教旅游的主体不再仅限于虔诚的宗教信徒,大规模的宗教旅游为宗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促进了宗教新的繁荣。(举例:少林寺)思考:儒家是宗教吗?儒家到底是不是宗教一直是人们争论的话题,有人认为儒家(教)已经具备宗教的基本特征,如有基本的教义和组织等等,是宗教的一种,并且一直在中国具有统治地位,影响着其它宗教。但也有人认为儒家只是一种文化形式,不是宗教的一种。其实,不管儒家是否是宗教,其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挥着宗教的文化功能。5.2.1佛教文化1)佛教起源起源时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相当于我国的春秋时代,已有2500多年。这一时间,东方有两大哲学家出现,印度的佛陀和中国的孔子,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起源地点:古代印度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其是北天竺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长子。补充佛教产生背景:佛教是在古印度奴隶制度下,社会极为动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当时统治阶级把人分为四等,分别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其中婆罗门是掌握祭祀的僧侣,为最高的社会阶层,首陀罗是最下贱阶层。统治阶级的严酷压迫导致了社会矛盾激化,社会处于动荡之中。乔达摩.悉达多看到了社会的黑暗和人们的疾苦,产生了厌世的思想。几年的冥思苦想之后,乔达摩.悉达多终于在某一天悟得真谛,创立佛教。2)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目前尚无定论,但普遍认为是在东汉末年传入原因:佛教传入中国时只在小范围流传,没有明确的书面记载,故很难确定3)佛教传入中国路线北传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大部分地区,由此再传入日本、朝鲜、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教义以大乘佛教为主,经书属于汉文系统。南传佛教:由印度向南传入斯里兰卡,由斯里兰卡再传到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国,后又传入中国云南省的傣族、布朗族等少数民族,其教义以小乘佛教为主,经书属于巴利文系统。藏传佛教:属于北传佛教一支,由印度传入中国西藏地区,与当地“苯教”相结合,形成另一个新的佛教教派——喇嘛教,尔后再向北传入青海、蒙古、苏联西伯利亚等地区,向南传入不丹、尼泊尔、锡金和印度北部,经书属于藏文系统。4)佛教在中国发展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两汉到魏晋南北朝:译传阶段。这一时期,佛教发展迅速,全国兴建了许多寺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风雨中”便是当时佛教兴盛的写照。梁朝的梁武帝几次出家于鸡鸣寺(在今南京市),更是说明佛教对统治阶级的影响。隋唐:鼎盛时期。寺院林立、僧尼众多、中国化宗派涌现是其三个标志。武则天因曾经做过尼姑,在位后广建佛寺,并极尽奢侈,引起了许多人不满。宋代以后:由于儒家的排挤,佛教不如以往兴盛,但仍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5)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场普陀山:观音菩萨的道场峨眉山:普贤菩萨的道场九华山:地藏菩萨的道场补充材料:五台山因其由五座山峰环抱而成,五峰高耸,峰顶平坦宽阔,犹如垒土之台而得名。但如今,人们为了经济目的,不断炸山取石,其中一峰已经快变为平地,五台山变成“四台山”,已经名不符实。五台山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是融为一体的,对自然景观的破坏也是对五台山文化的破坏,如何更全面地保护佛教文化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思考:观音的性别?我们在许多影视资料如《西游记》中都看到观音以女性的形象出现,在许多寺庙中,观音也多为女性。实际上,菩萨是超越普通人的神,没有人的七情六欲,自然也无性别之分,传入中国后,人们根据自己的心理需要对其性别做了更改,我们才得以看到《西游记》中温柔漂亮的观音菩萨。如果说佛教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代表,希腊神话则是西方文化的根源。与佛教相反的是,希腊神话中的神仙都有性别之分,且具有鲜明的人性特征,有普通人的爱恨情仇。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异直接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6)佛教文化艺术赏析(1)佛塔楼阁式塔:继承了中国传统阁楼式建筑的特点。每层之间距离较大,一般塔身设有平座、栏杆、飞檐、挑角,给人轻盈飘逸的感觉。这种塔在我国数量最多。密檐式塔:第一层塔身特别高大,其上每层之间的距离又特别地短,层层塔檐紧密相叠,塔身以上各层之间无门窗、柱子等楼房结构。亭阁式塔:是中国传统亭阁与印度艺术结合的产物。塔身为方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的小亭阁,一般是单层塔,结构简单,又便于修造喇嘛塔:喇嘛教所建造的佛塔。塔身为一覆钵形的窣堵坡,俗称塔肚子,塔的外壁通常刷白金刚宝塔:供奉金刚界五部主佛的塔,所以其总以五塔的形式出现。塔身上常有佛、菩萨、罗汉、天王、佛足迹、菩提树、花瓶、莲花等图案。花塔:在中国出现较晚。其是借鉴印度、东南亚佛塔的雕刻艺术发展起来的一种古塔形式。其主要特征是塔身的上半部装饰了各种繁杂的装饰,看去好像一把巨大的花束,所以被称为花塔。傣族塔是傣族佛教徒建造的塔,受缅甸寺塔建筑风格的影响。(2)唐卡唐卡是藏传佛教地区的佛教帛画,藏语称为“汤喀”,为一种在布或绢上作画的卷轴画。唐卡内容繁多,既有多姿多态的佛像,也有反映藏族历史和民族风情的画面。唐卡构图严谨,均衡,丰满,多变,画法主要有工笔重彩与白描为主。唐卡的内容,绝大部分是宗教画,也有少量取材于社会历史、世俗生活及医学、天文等内容的挂图。唐卡大致归纳为以下十二类:1、佛;2、菩萨;3、女性尊者;4、罗汉;5、密宗护法神;6、教派祖师;7、教理、教规图;8、神话传说;9、历算、医药图;10、历史故事图;11、古寺建筑图;12、宗教图案5.2.2道教文化•道教起源及发展道教思想渊源:一、古代宗教和神仙传说;二、老庄哲学;三、阴阳五行思想•道教在中国的发展:东汉:道教创立时期。早期有两个道派,一个是太平道,一个是五斗米道。前者逐渐消失,后者发展为今天的道教。魏晋南北朝:完成宗教形式并获得充分发展时期。隋唐到明代中叶:发展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创立了系统化的道教哲学体系,也成立了全国性的管理体制和道宫系统,组织已相对完善。明中叶以后:逐渐失势。道教缺乏严格的逻辑论证,过分神秘化,其所宣扬的升仙以及灵魂不死的观念无法得到验证,因而渐渐失去人心。•道教名山龙虎山——江西鹰潭武当山——湖北十堰青城山——四川齐云山——皖南徽州•道教文化艺术赏析——道教建筑格局:其一般格局常由神殿、膳堂、宿舍、园林四部分组成,布局多采取中国传统的院落式,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然后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建筑群体。因而许多道教建筑都带有园林味道,给人在庄严肃穆中以清新恬静之感。藻饰:一般有日、月、星、云、松柏、灵芝、龟、鹤、麒麟、龙、凤,还有以福、禄、寿、喜、吉、天、乐等文字所化的种种样式。这一方面鲜明地反映了道教追求吉祥如意、长生不死、羽化登仙等思想,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俗心理。总特点:承袭了中国古代阴阳五行说,其中季节、方位、色彩的配置与道教建筑关系尤其密切。著名的宫观:北京白云观、山西周至楼观台、苏州玄妙观、广东罗浮山冲虚观、成都青羊宫、台湾北港朝天宫等北京白云观武当山建筑群5.2.3基督教•基督教起源?基督教最早起源于公元1世纪前后的巴勒斯坦地区•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关系?最初是犹太教的一支。随着基督徒社团范围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外邦人加入了基督徒社团,并占得多数,基督教便渐渐从犹太教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宗教。犹太教-
本文标题:旅游文化 第五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90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