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八年级下第一单元语文教案
11、藤野先生教学目标1、整体感悟课文内容。2、领悟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3、体会本文语言具有感情色彩的特点。教学重点、难点:1、人物形象分析。2、选材与主题的关系。3、体会本文语言具有感情色彩的特点。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1、1902年4月到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2、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以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3、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并写出《文化偏至论》等一系列论文。4、1908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加入光复会。5、1909年8月,从日本回国。二、朗读思考课文写了哪些重要事件,速读后用自己的话概括。在东京1、“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2、我在仙台的生活情况3、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在仙台4、匿名信事件5、看电影事件6、我与藤野先生告别离开仙台7、我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三、分析理解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1、在东京所见所闻——清国留学生的丑态不学无术思想腐朽修辞:比喻、反语所感——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2、去仙台日暮里:触发忧国之情水户:反清志士客死之地促使作者思想感情发生是哪几件事?匿名信事件个人和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看电影事件——思想受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弃医从文——从思想上精神上唤醒民众3、离开仙台,怀念先生直抒怀念之情——热情赞颂高度评价怀念付诸行动——藏讲义挂照片写文章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四、小结:主题思想与线索1、课文以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相识的原因—相识、相处、离别等交往过程—别后怀念)。2、以爱国主义思想为暗线。第二课时一、课文如何描写藤野先生的形象?目睹印象——治学严谨耳闻亲见——生活俭朴学者形象二、本文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件事?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添改讲义——认真负责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关心实习——热情诚恳了解裹脚——求实精神(没有民族偏见治学严谨正直热诚)三、其他事件与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所作所为使我失望,促使我离开,为后文与藤野先生的相见埋下伏笔。我在仙台的生活情况——为后文藤野先生更加感人的教诲与关怀作陪衬。匿名信事件————由藤野先生订正讲义而来。用部分日本青年的狭隘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无私和心胸广阔。看电影事件——是我与藤野先生分别的原因。2四、文体常识散文一.概念散文是同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二.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是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不散:是指中心必须明确,无论散文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形散而神不散法如何灵活,都必须为中心服务。三.分类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五、小结本文看似散乱,但实际上都是围绕着歌颂与怀念藤野先生这一中心来选择和组织材料。形散神聚第三课时一、副词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造成恶浊气氛的强烈厌恶。“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以诙谐的口气猜测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带有弱国国民的辛酸。“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表明事实并未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而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这就强烈的表现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上,便不是自己的成绩了。”用反语表讽刺----“当然”弱国的人就应该是低能儿,这是多么谎谬的推理,作者运用反语表示强烈的愤慨之情。二、堂上练习2我的母亲胡适教学目标1、了解胡适的成长经历,理解、思考母爱及深远意义。2.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3.从文中获得有益的人生体验和启迪。4、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感情。教学重点:概括提炼母亲的形象,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和写作方法。教学方法:诵读法品味探究法拓展法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引导学生把握作者对母亲的情感,赏析母亲“对儿子进行教育”的内容一、导入二、作者介绍现代诗人、学者。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人。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兼商人家庭。幼时就读于家塾,习四书五经。9岁起熟读多种中国古典小说。五四运动前后曾任《新青年》杂志编辑,为新文化运动著名人物,也是最早尝试白话新诗的创作者之一。曾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著有《胡适文存》、《胡适文存》二集、《胡适文存》三集、《胡适论学近著》、《白话文学史》(上)、《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等。3这篇文章是作者中年(40岁)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选自《胡适自传》。三、整体感知1、积累字词文绉绉(zhōu):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穈(mén)庶(mén)祖母:旧时称祖父的妾翳(yì):旧时称祖父的妾2、理清脉络(一)“我”的童年1-4铺垫引入(二)“我”的母亲5-13主体叙述四、引导学生把握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切入对课文主体的学习。1、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2、提问:哪个词语最能反映作者对母亲的感情?(感谢)作者从母亲身上学到了什么?五、赏析探究1、在第一部分找出一个能概括“我”性格特点的词语。说说形成这一性格特点的原因。文绉绉——身体弱母亲管束乡人认同2、文章叙述了“我”童年时代的哪些事件?作者感到惋惜的事有哪些?(1)童年学习和游戏:喜欢看书爱学习最活泼的游戏(2)失去了两次机会:不能学音乐不能学画画3、前3段及第4段在文章中各起什么作用?(童年生活,除了看书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撼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前3段为下文写母亲作铺垫,而且与结尾相呼应。第4段自然过渡,引入对母亲的回忆。4、4-7自然段哪些句子概括母亲的品行?在文中划出。“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母亲。”“我的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5、文中具体写了哪些事例来表现既是“严师”又是“慈母”?(1)每天要“我”反省错误(2)督促“我”勤奋学习(3)惩罚“我”说轻薄话的行为(4)为“我”舔病眼6、概括这些文段的内容?写母亲对我的严格管教与慈爱。五、体会情感文章字里行间都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爱戴和感激之情,但文中极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作者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例:“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从这些极为平实的叙述语言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一个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以及儿子对母亲的爱戴和怀念之情。)六、课堂小活动(本文段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母亲形象,她把全部的爱和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日夜操劳,作出了无尽的奉献。我们的父母也是如此,下面,请大家仿照本段落的写法,讲讲4发生在你和父母之间的故事,并谈谈你的感悟。)七、作业:完成一课一练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学习8-12段的内容,理解母亲的品质;品味语言。一、导入,请同学们读收集的关于母亲的名句。二、上节课我们学习了4-7段,了解了母亲对我的严厉和深沉的爱,这节课我们接着赏析8-12段,看看这些文段反映了母亲的什么品质。1、文段写了几件事?反映母亲的什么品质?请完成下列表格段落人物事件母亲的品格第8段我大哥(败家子)除夕之夜应付债主从不骂他从不露一点怒色第9-11段我大嫂二嫂妯娌之间容忍相处气量大性子好第12段五叔(无业浪人)受五叔侮辱非常生气,直到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不受侮辱很有刚气2、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管教严格宽以待人,品性善良宽容容忍仁慈温和有刚气三、小结4-7所写的母亲对“我”的严格管教是一种言“传“,这几个文段所表现是母亲的宽容、温和则是一种“身教”。写这些事,正是为了表现母亲对“我”的深远影响,不仅教“我”做人的道理,而且以自己的品格作则,对我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四、品味语言朗读下列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加词语的含义。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用“不能不”双重否定,表达了作者对“打了一点底子”的肯定,这样既表明了态度,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之后对母亲的怀念;说明母亲给“我”的教益是多么大。3、如果我学得了……如果我学得了……如果我能……事实上,作者的“好脾气”“接人待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加了“如果”这一表假设的词语,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时也非常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五、小结:全文毫无夸饰之辞,直白,坦诚,仿佛与知心朋友话往事,拉家常,听凭心泉自然流淌。体现出了谦谦君子风度。文风,在一定程度反映了一个人做人的态度风格,而这一点正是受了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六、归纳全文的中心本文通过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管5教和深情关怀下成长的旧事,表现了母亲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品质,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与感激。七、作业:3我的第一本书教学目标:1、筛选信息,感受作者对“第一本书”的独特情怀。2、整合信息,了解围绕“第一本书”所发生的一些事情。3、理解信息,把握“第一本书”所呈现的深刻意蕴。教学重难点:把握“第一本书”所呈现的深刻意蕴,寻找文本中的不散情结。教学过程:一、导入(以读书故事导入)二、读“书”阅读全文思考:这是一本怎样的书?边默读边思考,把你的感悟批注在课本上。这是一本_________________书。(可用文中原话,可自己组织语言)三、品“人”再读课文,小组讨论:围绕这本书,主要牵涉到哪些人?在你眼中,他们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自由选择其中一个说说)(父亲乔元贞“弄不成”)四、悟“情”自由回答:“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他还厚的书,他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作者赞美了书中哪些有关的“情”呢?(父子情深同学情纯师生情真)五、解“本”理解:“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说说对“本”字的理解。(“本”是双关的修辞,既指那半本国语课本,更指“我”人生的第一课,人生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六、作业。以《我的人生第一本书》为题写一篇随笔。4列夫·托尔斯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本文创作的特点,把握作者描绘的列夫·托尔斯泰眼睛的特点;2、分析本文的重点语句,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3、富有感情的朗读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作者的创作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要努力关注人类历史上的伟大的人们,要积极从他们的生命历程中汲取自己前行的力量,不断丰富自己的生命历程。教学重点:学习细腻而夸张的人物外貌描写的方法。教学难点:认识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学生展示资料,教师总结,导入课文6师:大家在课前收集了有关作者茨威格和托尔斯泰的资料,情分组展示。(学生分组交流)教师总结介绍茨威格和托尔斯泰,学生记录重点。二、展示托尔斯泰的肖像画,学生进行看图描绘师:挂出托尔斯泰的肖像画,请学生进行口头描述。(学生仔细观察并积极发言)师:我们对托尔斯泰进行了肖像描述,那我们来看看名作家茨威格是怎样描述托尔斯泰的。三、品味1-5段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师:要求学生默读1-5段,勾画出对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学生活动)师:请学生朗读勾画部分,进行点拨。(学生活动)师:总结并明确:肖像描写应抓住人物的特征去写,修辞手法的恰当使用使文章更幽默生动,也使人物的形象更丰满。齐读第一段。(学生
本文标题:八年级下第一单元语文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936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