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八年级历史下册总复习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时间:1949年9月21日至30日。地点:北平2、内容:①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名、新中国的性质;②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委员会,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③会议确定了国旗、国歌、国都和公元纪年。④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1、时间: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2、内容:①决定以《共同纲领》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②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③任命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三、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1、时间: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2、经过: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奏《义勇军进行曲》→鸣礼炮→毛泽东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阅兵式和群众游行。3、意义:①国内意义: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b、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阶段,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c、从此,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大众成为国家的主人;②国际意义:a、极大的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b、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c、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四、新中国成立的启示:①是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浇灌而成的,我们中学生要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刻苦学习,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②新中国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而诞生的,说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五、西藏的和平解放:1、时间:1951年9月。2、方式:和平谈判;3、代表人物:阿沛.阿旺晋美。4、意义:西藏获得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第2课巩固新政权的措施一、抗美援朝:1、背景: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派兵侵略朝鲜;2、原因:美国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地区,派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朝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3、时间: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4、中国出兵朝鲜的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5、抗美援朝的司令员:彭德怀。6、英雄人物黄继光和邱少云7、结果:1953年7月,美国被迫同朝中方面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8、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打乱了帝国主义扩大势力范围的战略部署,捍卫了亚洲和世界和平,保卫了国家独立,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这一胜利,使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极大的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9、抗美援朝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10、抗美援朝取得胜利的原因:①是共产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领导;②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和援助;③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的英勇战斗。11、如何看待抗美援朝:在朝鲜战场上,以黄继光、邱少云为代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了高度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以高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支援了朝鲜人民的爱国斗争,同时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我们称他们为“最可爱的人”。二、土地改革:1、背景:旧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拥有约70%--80%的土地;2、时间:1950年6月---1953年春3、法律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4、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5、意义:①彻底废除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②大量无地少地的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生产积极性显著提高,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③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新生政权,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第3课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背景: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不如印度;2、一五计划的时间:1953--1957年;3、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①以苏联帮助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②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③有步骤的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等。4、一五计划的重点:发展重工业,相应的发展农业;5、“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①1953年,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建成投产;②1954年南昌飞机厂制造的第一架飞机试飞成功;③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国产汽车;④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6、“一五”计划实施的历史意义:①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②人民的生活水平相应得到提高。二、第一部国家根本大法的颁布:1、背景: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大规模的展开,加强政治和法制建设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颁布的时间:1954年9月。3、颁布的机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4、宪法的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5、宪法内容:规定了国家的根本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并规定了中国要走社会主义道路;6、意义: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三、三大改造:1、时间1953年--1956年。2、改造的内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3、改造形式:①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②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供销合作社、生产合作社;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利用、限制、改造、赎买政策。4、三大改造的性质:是一场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的革命;5、三大改造的历史意义:①三大改造的完成,表明我国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顺利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建立。②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③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6、如何看待三大改造: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过渡时期,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第四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提出:1958年5月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2、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3、评价总路线:它规划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近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愿望。但,它过分强调人的主观意志的作用,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忽视了有计划按比例综合平衡发展。二、大跃进:1、大跃进序幕的拉开:1957年在中共中央的号召下,全国农村掀起了以兴修水利,积肥运动为中心的农业生产高潮。2、大跃进的表现:①在农业方面:对农作物产量的严重浮夸②在工业方面;主要是钢产量指标的不断提高。3、大跃进的标志:以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大幅度地提高经济计划指标。4、大跃进的危害:严重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后果。各部门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力、物力大量浪费,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下降。三、人民公社化运动:1、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起因:1958年7月,北戴河会议通过《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随后全国各地迅速掀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高潮。2、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一大二公,政社合一。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危害: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使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挫折,人民生活受到很大影响。加上自然灾害、苏联突然终止对华援助等因素,从1959年到1961年我国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出现失误的原因:对国情分析不够;缺乏建设经验;对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5、给我们的教训:经济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第5课先进模范人物的涌现一、“铁人”王进喜:1、铁人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顽强拼搏的精神;二、邓稼先“两弹元勋”1、“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攀登。2、“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3、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4、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三、焦裕禄: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人民的好干部”。第6课文化大革命一、文化大革命的发动:1、文化大革命的时间:1966至1976。2、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1965年11月,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发表。3、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原因:毛泽东对国内外形势作出了错误的估计。4、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标志:1966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和《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的通过。5、文化大革命的领导机构是:中央文革小组。6、文化大革命的性质:是一场由党和国家领导人轻率发动的被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的全国性政治动乱。7、抗争:二月抗争和四五运动。二、两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1、林彪反革命集团覆灭的标志九一三事件(1971年);2、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团覆灭,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三、文化大革命的危害:使国家政权遭到削弱,民主与法制建设遭践踏;严重推残了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阻碍了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致使国民经济发展缓慢,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四、文化大革命的启发和教训:①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必须坚定不移的把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②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阶级斗争要作科学分析;③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④必须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第7课伟大的转折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背景:纠正“左”的错误,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2、时间: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两个凡是”的实质:是左倾错误的继续。4、意义: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四人帮被粉碎,国内恢复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大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2、时间:1978年底。3、内容:①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组织上,增选陈云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4、意义: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②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③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5、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得到的结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历曲折。社会主义建设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三、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四、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三次历史性的巨变:①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②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结束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③第三次是改革开放,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第8课改革开放的展开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农民就已经对人民公社的管理模式日益不满,一些农村酝酿着改革;2、最先试行包产到户的是安徽省、四川省。3、推广:由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发展成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大发展。5、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说明了什么?:要保持社会主义制度旺盛的生命力,必须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进行改革。二、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1、背景: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2、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①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
本文标题:八年级历史下册总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942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