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儿科学重点整理——09级临床五大班By:LQ--cola1小儿年龄分期1.胎儿期:受孕到分娩,约40周(280天)。2.新生儿期: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到生后28天内的婴儿。3.婴儿期:出生后到满1周岁。第一生长高峰4.幼儿期:1周岁后到满3周岁。5.学龄前期:3周岁后到6~7周岁。智力发育迅速6.(六)学龄期:从入小学起(6~7岁)到青春期(13~14岁)开始之前。7.(七)青春期:女孩11、12岁到17、18岁;男孩13、14岁到18~20岁。第二生长高峰生长发育1.体重:出生体重平均3kg,生后第1周内生理性体重下降(3~9%)。1岁体重平均为9kg,2岁12kg,2岁到青春前期每年增长2kg。体重计算公式:6月龄婴儿体重(kg)=出生体重+月龄×0.7kg7~12个月龄婴儿体重(kg)=6+月龄×0.25kg2岁~青春前期体重(kg)=年龄×2+8(7)kg2.身高:新生儿50cm,前半年每月增长2.5cm,后半年每月增长1.5cm。1岁75cm,2岁85cm,2岁以后每年长5~7cm。2~12岁身长计算公式身长(cm)=年龄×7+703.头围:第1年前3个月头围增长(6cm)约等于后9个月头围的增长4.前囟出生时约为1~2cm5.神经:二抬四翻五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6.语言:新生儿能哭叫;2月和谐的喉音;3月咿呀发音;4月笑出声;5月喃喃发出单词音节;7月会叫爸爸妈妈;8月重复大人简单音节;9月懂说再见。儿童保健1.出生乙肝卡介苗,二月脊灰炎正好,三四五月百白破,八月麻疹岁乙脑营养和营养障碍疾病1.儿童总能量消耗包括基础代谢率、食物热力作用、活动消耗、排泄消耗、生长所需2.母乳喂养的优点:(1)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白蛋白多,不饱和脂肪酸多,乳糖多,微量元素较多,铁吸收率高,钙磷比例适宜。(2)母乳缓冲力小,对胃酸中和作用弱,有利于消化。(3)母乳含优质蛋白、必需氨基酸及乳糖较多,有利于婴儿脑的发育。(4)母乳具有增进婴儿免疫力的作用。(5)乳量,温度及泌乳速度也较合宜,几乎为无菌食品,简便又经济。(6)母亲自己喂哺,有利于促进母子感情,密切观察小儿变化,随时照顾护理。(7)产后哺乳可刺激子宫收缩,促使母亲早日恢复;推迟月经复潮,不易怀孕。3.部分母乳喂养:缺多少补多少。4.牛奶成分:酪蛋白为主,不易消化。饱和脂肪酸多,乳糖少,加5~8%的糖。牛奶含锌、铜较少,铁吸收率仅为人乳的1/5。含磷高,易与酪蛋白结合,影响钙的吸收。5.辅食添加的原则:从少到多;由稀到稠;从细到粗;习惯一种食物后再加另一种;应在婴儿健康、消化功能正常时添加。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1.维生素D抗佝偻病的生理功能:增加肠道钙、磷的吸收;增加肾近曲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特别是磷);对骨骼钙的动员2.维生素D代谢的调节:自身反馈作用;血钙、磷浓度与甲状旁腺、降钙激素调节3.病因:日光照射不足;维生素D摄入不足;食物中钙、磷含量过低或比例不当;维生素D的需要量增加;疾病或药物影响。4.治疗:目的在于控制活动期,防止骨骼畸形;VitD制剂:以口服治疗为主钙补充:食儿科学重点整理——09级临床五大班By:LQ--cola2物、Ca制剂。口服为主,每日50-100μg(2000-4000IU)或1,25-(OH)2D30.5-2.0μg,一月后改预防量400IU/日。重症、无法口服可肌注维生素D20-30万IU/次,三月后改预防量。加强营养、添加其他食物、户外活动、补充钙剂5.预防:关键是确保每日获得维生素D400IU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1.临床表现:典型发作:惊厥、手足搐搦、喉痉挛,无热惊厥最常见。隐匿型:面神经征;腓反陶瑟征。惊厥:无热惊厥:为婴儿期最常见的症状;手足搐搦:幼儿和较大儿童多见,发作时神志清,腕部屈曲,手指伸直,拇指内收足踝部跖屈,足前部内收;喉痉挛:多见于婴儿期,喉部肌肉痉挛而出现呼吸困难和吸气性哮鸣,重者可致窒息死亡,应予重视。2.治疗:急救处理;钙剂治疗;维生素D治疗蛋白质—能量营养障碍1.病因:摄入不足、消化吸收不良、需要量增加2.病理生理:新陈代谢异常、各系统功能低下3.临床表现:早期:体重不增。(皮下脂肪厚度是判断营养不良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皮下脂肪层的消耗顺序为:腹部、躯干、臀部、四肢、面颊。4.并发症:营养性贫血;多种维生素缺乏;感染;自发性低血糖5.实验室检查:血清白蛋白浓度降低是最重要的改变6.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的分型:体重低下;生长迟缓;消瘦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1.围生期:胎龄满28周(体重≥1000g)至出生后7足天。2.新生儿分类(一)根据胎龄(gestationalage,GA)分类:胎龄:从最后1次正常月经第1天起至分娩时止,通常以周表示1、足月儿(full-terminfant):37周≤GA<42周(259-293天)2、早产儿(pre-terminfant):GA<37周(<259天)3、过期产儿(post-terminfant):GA≥42周(≥294天)(二)根据出生体重(birthweight,BW)分类:BW指出生一小时内体重1、低出生体重儿(LBW):<2500g,多为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1500g称极低体重儿(VLBW);<1000g超低出生体重儿或微小儿(VVLBW)2、正常体重儿(normalweightinfant):2500g≤BW≤4000g3、巨大儿(macrosomia):BW>4000g者,包括正常和有疾病者(三)根据体重和胎龄分类1小于胎龄儿(SGA):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平均体重的第10个百分位以下的婴儿足月小样儿:胎龄已足月,体重<2500克的婴儿,是SGA中发生率较高的一种2、适于胎龄儿(AGA):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平均体重第10至90百分位之间的婴儿3、大于胎龄儿(LGA):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平均体重第90百分位以上的婴儿(四)根据生后周龄分类:1、早期新生儿(earlynewborn):指出生后一周内的新生儿,患病率和死亡率最高需加强监护及护理2晚期新生儿(latenewborn)出生后2-4周婴儿,发育尚不成熟,护理仍很重要(五)高危儿: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危重疾病而需要监护的新生儿定为高危新生儿的有:1、母亲有疾病史:母亲有糖尿病史,感染史、孕期吸烟、吸毒、酗酒史,母亲为Rh阴性血型,过去有死胎、死产史、性传播病史等;2、母孕史:母孕期有阴道流血史、有妊高征,先兆子痫、子痫,羊膜早破,羊水胎粪污染,胎盘早剥,前置胎盘等3、分娩史:异常分娩的新生儿(各种难产,手术产如高位产钳、胎头吸引、臀位抽出、分娩过程中使用镇静剂和止痛药物史等)4、新生儿:有疾病的新生儿(Apgar评分<7分,脐带绕颈,早产儿,小于胎龄儿,巨大儿,各种先天性严重畸形和疾病等。)儿科学重点整理——09级临床五大班By:LQ--cola33.正常新生儿和早产儿外观特征血液系统:新生儿脐血平均血红蛋白值为170g/L。足月新生儿白细胞计数为(15~20)×109/L,3~10天降为(10~12)×109/L,早产儿较低为(6~8)×109/L;分类计数中性粒细胞为主,4~6天后以淋巴细胞为主。呼吸系统:呼吸暂停是指呼吸停止>20秒,伴心率<100次/分及发绀。神经系统:新生儿脊髓末端约在第三四腰椎下缘,故腰椎穿刺应在第四五腰椎间隙进针。足月儿出生时已具备一些原始反射如觅食反射、吸吮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4.特殊生理状态:生理性黄疸,马牙和螳螂嘴。新生儿窒息1.新生儿窒息是出生后无自主呼吸或呼吸抑制而导致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是引起新生儿死亡和儿童伤残的重要原因之一。2.胎儿宫内窒息:早期有胎动增加,胎心率≥160次/分;晚期则胎动减少,甚至消失,胎心率<100次/分;羊水胎粪污染。4.Apgar评分5.ABCDE复苏方案:A清理呼吸道;B建立呼吸;C维持正常的循环;D药物治疗;E评估。5.胸外心脏按压:按压胸骨体下1/3处,频率为90次/分(每按压3次,正压通气1次),按压深度为胸廓前后径的1/3.6.药物治疗:肾上腺素,扩容剂,碳酸氢钠,纳洛酮。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1.缺氧是发病核心2.发病机制:选择性易损区:足月儿:大脑矢状旁区的脑组织;早产儿:脑室周围的白质区3.HIE临床分度1轻度:出生24小时内症状最明显,淡漠、激惹、兴奋,3~5天后症状减轻或消失,很少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2中度:出生24~72小时症状最明显,嗜睡、惊厥、肌张力减退、瞳孔小。1~2周后逐渐恢复。3重度:出生72小时或以上症状最明显,昏迷、肌张力低下、瞳孔固定。多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儿科学重点整理——09级临床五大班By:LQ--cola44.HIE的诊断—临床表现1.胎儿宫内窘迫产科病史+严重的胎儿宫内窘迫表现(胎心<100次,持续5分钟以上;和/或羊水III度污染)2.出生时重度窒息:(Apgar评分1分钟≤3分,至5分钟时仍≤5分,或出生时脐动脉血气pH≤7.00)3、出生后不久出现神经系统表现,并持续24h以上4、排除低钙血症、低糖血症、感染、产伤和颅内出血等引起的抽搐,以及遗传代谢性疾病和其他先天性疾病所引起的神经系统疾患。同时具备以上4条者可确诊,第4条暂时不能确定者作为拟诊病例。5治疗:支持疗法、控制惊厥、治疗脑水肿、新生儿期后治疗。呼吸窘迫综合症1.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又称肺透明膜病。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PS),呼气末肺泡萎陷,致使生后不久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窘迫和呼吸衰竭。主要见于早产儿,胎龄愈小,发病率愈高。2.临床表现:生后6小时内出现呼吸窘迫,主要表现为呼吸急促(60次/分),鼻扇,呼气呻吟,呼吸三凹征,发绀。呼吸窘迫呈进行性加重为本病特点。3.羊水或患儿气管吸引物中L/S≥2提示“肺成熟”,1.5-2可疑、1.5为“肺未成熟”4.X线检查:①毛玻璃样改变:两肺呈普遍性透过度降低,可见弥漫性均匀一致的细颗粒(肺泡不张)网状影。见于RIDS初期或轻型病例。②支气管充气征:在普遍性肺泡不张(白色)的背景下,呈树枝状充气的支气管(黑色)清晰显示。RDS中、晚期或较重病例多见。③白肺:整个肺野呈白色,肺肝界及肺心界均消失。见于严重RDS。5.治疗:目的是保证通换气功能正常,待自身PS产生增加,RDS得以恢复。机械通气和PS是治疗的重要手段。6.预防:促进胎肺成熟:对孕24~34周需提前分娩或有早产迹象的胎儿,出生48小时前给孕母肌注地塞米松或倍他米松,可明显降低RDS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新生儿溶血病1.ABO溶血病:主要发生在母亲O型而胎儿A型或B型,40%~50%发生在第一胎;Rh溶血病一般不发生在第一胎;既往输过Rh阳性血的Rh隐性母亲,其第一胎可发病。2.临床表现:黄疸(生后24h内出现并迅速加重);贫血;肝肿大3.并发症:胆红素脑病为新生儿溶血病最严重的并发症;胆血红素脑病四联症:①手足徐动②眼球运动障碍③听觉障碍④牙釉质发育不良4.治疗:防止低血糖、低体温,纠正缺氧、贫血、水肿和心力衰竭等。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败血症是指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遗传性疾病21—三体综合征1.21—三体综合征又称先天愚型或Down综合征,是人类最早发现且最常见的常染色体病。2.临床表现:智能落后、生长发育迟缓和特殊面容:眼裂小,眼距宽,双眼外眦上斜;鼻梁低平,外耳小;硬腭窄小,常张口伸舌,流涎多;头小而圆,前囟大且关闭延迟;颈短而宽。3.分类(根据核型):标准型,异位型,嵌合体型苯丙酮尿症1.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属于先天性氨基酸代谢障碍2.发病机制:患儿肝脏缺乏苯丙氨基羟化酶活性3.临床表现:智力低下,反复惊厥,皮肤毛发减少,汗液尿液有明显鼠尿臭味儿科学重点整理——09级临床五大班By:LQ--cola5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紫癜1.是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系统性血管炎。临床特点为血小板不减少性紫癜,常伴关节肿痛、腹痛、便血、血尿和蛋白尿。多发生于2~8岁儿童,男孩多于女孩;以春秋二季居多。2.临床表现:(一)皮肤紫癜:反
本文标题:儿科学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965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