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八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学案与检测
八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学案与检测第二单元放飞想象探寻心灵6.雪7.雷电颂8.短文两篇9.海燕10.组歌(节选)兴趣情境导引师:同学们都会背唐朝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同学们想想看,是什么触动了李白的乡愁,写下了这样情真意切、脍炙人口的不朽篇章?生:明月如霜,触动了诗人的乡愁。师:说得好,这是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同学们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生1:唐朝诗人孟浩然写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人由“啼鸟”表现春晴的欢乐,而“风雨落花”又触动着诗人爱花、惜花的心弦。生2: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白日依山而尽,黄河奔流入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了诗人登高望远的豁达心情,还揭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哲理,能激发人们高瞻远瞩、积极向上的豪情。师:是的,日月光华,风雨雷电,浪花海燕……这些壮阔而美丽的形象,在多情的作家笔下,都能化成充满激情的文字,深深打动我们的心。同学们将要学习的这个单元所选的散文诗,也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让我们放飞想象,透过文字,去捕捉作家们的情感律动,感受他们心灵的无限风光吧。难点互动探索难点问题1感受形象,体味情感生:老师,这个单元都是散文诗,请问什么是散文诗?师:所谓“散文诗”,顾名思义,是具有散文抒情性质的诗。这就是说,它首先必须是诗,其次在抒情手法上相当随和地接近散文。生:老师,是不是可以说,散文诗既是散文化的诗,又是诗意的散文呢?师:这样理解不够准确。散文诗不同于诗意的散文,因为她是形式特别的诗;而诗意的散文归根到底还是散文。散文诗体裁短小,诗质致密。生:老师,你刚才说散文诗“相当随和地接近散文”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表示散文诗很广泛地接受了散文在抒情方面的特点呢?师:是的。散文诗不同于格律诗或自由诗,不仅在于消极方面它不分行,更在于积极方面它具有一般分行诗所缺少的散文美,如内在的韵律,宽广的抒情层面,甚至逻辑思维的美感。生:老师,我们注意到,这个单元的几首散文诗都有比较鲜明的形象,这应该也是散文诗不同于一般诗歌的一个特点吧?师:说得好。能够看出这一点说明同学们很会读书。用心读书,不断思考就一定会取得好的效果。这个单元,无论是《雪》,还是《浪之歌》,包括《海燕》,《雷电颂》,《日》,《月》,可以说每一篇都有鲜明的形象。只有反复诵读,感受形象,才能理解散文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才能感受到文采之美,才能领会到文思之深。相关知识链接:什么是“象征手法”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被象征的本体)。即所谓“托义于物”。象征能够委婉、含蓄地表达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感情,而且化“抽象”为“具体”,极大地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象征的手法常常着眼于全文的构思,多体现在一篇或一段之中。范例1:朔方的雪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分析:朔方的雪的特点是“如粉,如沙,决不粘连”。它是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的。它“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在孤独寂寞中,朔方的雪谱写了一曲最为动人的乐章:“凛冽的天宇”下,朔方的雪俨然是一个斗士,它“蓬勃地奋飞”,弥漫于太空中,“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像是一个奔放的挑战者。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朔方的雪的赞颂表现出来的。“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在这里,朔方的雪是雨死掉之后的“新生”,是一种升华,是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作者对朔方的雪的特别钟爱,还从与南方的雪的对比中表现出来。江南的雪是美的,洁白、滋润、明艳,透着生机,令人欣喜;但是,它禁不起“寒夜”、“晴天”的冻结与消释,那给孩子们带来欢娱的“大阿罗汉”终于变成为“不知道算什么”。因此,朔方的雪的独立不羁的个性,决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就让作者情有独钟。正如钱理群先生所评价的:“这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也是人的精魂,鲁迅的精魂——奋斗的,向上的,闪光的。”解答:朔方的雪的特点是“如粉,如沙,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孤独,坚强,决不妥协,充满百折不挠的抗争精神。作者满怀感情地描写了美丽的江南雪景,在对比中特别赞颂了朔方的雪独立、坚强、抗争的精神。像江南的雪那种恬静平和的美固然能让人欢喜,但更崇高的美应该像朔方的雪那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解题方法链接1、把握散文诗描写的形象的特点要找准相关语段的重要词句;2、要从整体的角度理解描写其他形象(江南的雪)的作用;3、要深入思考揣摩能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倾向的句子;4、要了解作者的一贯思想和创作背景。范例2:把握《雷电颂》中“风、雷、电”等形象的象征意义,理解抒情主人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了解剧情、把握屈原主要精神品德是解答这道题目的关键。在七国纷争、战乱频仍的时代,屈原看透了秦国侵吞六国的野心,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前途命运,他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然而,一向光明磊落的屈原根本没有料到南后之流仅仅为了自己固宠求荣,竟然不惜取媚侵略势力,与秦国暗相勾结,采取极其卑鄙无耻的手段,横加以“淫乱宫廷”的罪名。在含冤莫白的情形下,他仍拳拳关注祖国和人民,而置个人的利害得失于不顾,他冲破一切思想束缚去进行英勇的斗争。他沉痛地劝戒楚怀王,愤怒地斥责南后,恨她危害了祖国。昏庸专横的楚怀王不听屈原的一再忠告,粗暴地撕毁楚齐盟约,转而依附秦国,走上妥协投降的道路,屈原也遭到囚禁。面对正在沉入黑暗的祖国,失去自由的诗人满腔忧愤,以《雷电颂》的形式无比猛烈地迸发出来。屈原的主要性格特征是具有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他呼唤着咆哮的风,去“吹掉这比铁还沉重的眼前的黑暗”;他呼唤着轰隆隆的雷,把他载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地方去;他呼唤着闪电,要“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诗人以火一般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表达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解答:“风、雷、电”等形象象征了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解题方法链接:1、这段独白是全剧的灵魂和高潮,是整部戏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要放在整个剧情中进行理解;2、抓住关键句子,理解诗歌内容。从主人公呼唤“风雷电”的关键句中体察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3、要根据剧情展开联想和想象,在加强诵读的基础上,把握“风雷电”形象,揣摩主人公的思想感情。范例3:如何理解《日》中“飞蛾”,《月》中“姮娥”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分析:自古以来,日都是光明、希望的象征,巴金在日中也写到:“没有了光和日,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但巴金写《日》却不是为了歌颂太阳,他在文章开篇首先写的是飞蛾,一种渺小并不美丽的生物,但是它“为着追求光和日,,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在这里,飞蛾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生物,巴金重新赋予了他们一个新的内涵。人应该“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虽然“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这就是作者塑造的敢于追求,勇于牺牲,一往无前的战士的形象,就是作者所要追求的理想人生。同样,作者的《月》也不是为着写“月”。在文中,“月”“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她是为了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这里的姮娥和飞蛾、夸父是相似的,为了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不惜牺牲生命。解答:《日》中“飞蛾”,《月》中“姮娥”都是作者塑造的敢于追求,勇于牺牲,一往无前的勇士的形象。他们为了追求光明,为了“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表达了作者对“飞蛾”和“姮娥”由衷的赞美、歌颂之情,寄托了自己为了光明和理想而不惜牺牲的崇高的人格理想。解题方法链接1、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握关键的语句,理解文章主要思想内容;2、要注意结合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理想追求;3、要注意文章的表现手法。范例4:作者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海燕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分析:理解这个问题必须了解《海燕》创作的时代背景。本文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来自社会底层、深谙底层人民疾苦的高尔基,触摸到刚刚开始跳动的新时代脉搏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因此,“海燕”这个艺术形象有着深广的政治意义和象征内涵。作者是把海燕放在典型环境中进行刻画的:暴风雨来临前的几个场景。“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当暴风雨在酝酿之中时,海燕早已按捺不住对暴风雨的渴望和欢乐,冲击于阴云和海浪之间,勇猛地叫喊。这和别的海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海鸥、海鸭、企鹅视暴风雨为灭顶之灾,惊恐万状,而海燕却在热切地迎接新生;当暴风雨逼近,阴云直压下来时,海燕仍然有如“黑色的闪电”,离弦的箭,在风吼雷鸣中飞舞着,欢笑着,号叫着,像“暴风雨中的精灵”;当电闪雷鸣、山呼海啸,暴风雨即将爆发时,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终于发出了疾呼——“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是时代的战斗的宣言,它预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鼓舞人们积极行动起来,去迎接伟大的战斗,表现了一种坚强无畏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解答:海燕是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有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先驱者的形象。作者在文中赞美的是像“海燕”一样的无产阶级战士,鞭挞的是“海鸥“海鸭”“企鹅”等形形色色自私、怯懦的不革命者,以及“乌云”“狂风”等反革命势力,表现了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解题方法链接1.抓住描写海燕的关键语句,理解其性格特点;2.注意象征手法运用的特点,把握形象内涵;3.联系写作背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范例5:分析《组歌》中所塑造的“浪”和“雨”的形象,说说这两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分析:《浪之歌》中的“海浪”是海岸的“情人”,她对海岸一往情深,爱得热烈,爱得深沉。无论是清晨还是傍晚,无论是潮涨还是潮落,这个热恋中的“少女”在周而复始的律动中与爱人难分难舍。不仅如此,她还是一个人间世界的守护者:“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惟有我彻夜不眠”,在星空、美人鱼、礁石和情人组成的画面中,它发出永恒的共鸣,“时而歌唱,时而叹息”。在这里,海浪的爱情已不只是对海岸,而是蕴涵着对世间万物满腹的情爱。最后,海浪的形象已幻化为诗人自己,成为这个世界种种事物的和谐和美的守护者。结合作者的坎坷的人生经历以及对祖国甚至对全人类的赤子情怀,我们就不难理解作者借助海浪与海岸这对热恋者的形象,曲折表达了他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雨之歌》采用第一人称,用拟人化的手法,借助丰富的想象,艺术地描绘了“雨”的生活,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雨之歌》蕴涵丰富的哲理,但是它并不是以得出某种哲理、教谕为目标,它最终形成的是一个具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化约为简单的道理的形象。“雨”首先是作为一个奉献者的形象出现的,它滋润万物,装点大地。“雨”还是“传情的信使”,把相距遥远的情侣联结起来。“我”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电闪雷鸣,终结于悄无声息的“青天彩虹”。“我”追寻着“美丽的园林”,“我”敲击着窗户的玻璃。“我”是“大海的叹息”,因为大海是“我”曾经的家;“我”是“天空的泪水”,因为“我”从天穹洒落;“我”是“田野的微笑”,因为“我”滋润了田野。“我”不正像那多情善感、感人至深的爱情吗?解答:我们主张对散文诗作个性化的解读。同学们可以展开充分的联想和想象,参照以上分析进行解答。解题方法链接这两首散文诗塑造的形象不易把握,因为在这里“海浪”和“雨”不是机械的、简单的形象,而是有着丰富内涵和哲理的和谐世界。把握形象一定要注意从整体上感知,同时还应关注作
本文标题:八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学案与检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983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