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能力测评语文版
用心爱心专心1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测评周旺中学肖奇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立堆之地长久之计眼泪盈眶B.背乡离井红的黄的又苦又涩C.俯拾皆是极端贪困无依无靠D.清脆甜美举目无亲寄人离下解析:此题考查对常用字词的掌握情况,A项“堆”应为“锥”,C项“贪”应为“贫”,D项“离”应为“篱”。答案:B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唾手可得....的东西我们往往不知道珍惜,只有艰苦奋斗的劳动成果,我们才感到它的可贵。B.王大妈嫁女儿要亲家用轿子接,这真是思想顽固不化....。C.最后兄弟被逼远走高飞....,到济南谋生。D.刚才吓唬她的那个大个子现在呆若木鸡....。解析:此题考查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C项“远走高飞”意思是“向远处跑,往高处飞。形容到很远的地方去”。使用不当。答案:C3.下面各组句子在表意上有明显差别的一项是()A.①传说八路军差一点把城攻破;②传说八路军差一点没把城攻破。B.①每个人都难免会犯错误;②每个人都难免不犯错误。C.①老王未免太不会讲话了;②老王不能不说是不会讲话。D.①这地方好不热闹!②这地方好热闹!解析:此题考查对句意的理解,句子的形式差别很细微,但意思有可能差别很大,要仔细分析。答案:A4.下列引号的作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就带我到本村或外村富人的地里去“拾麦子”。B.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C.“白的”、“月饼”难得,“黄的”怎样呢?D.(我)不会被二大娘“卷”出来。解析:B项是作解释,其他都是表强调。答案:B5.填空。读叙事散文首先得抓住行文线索。本单元的几篇散文,如《背影》以_______________为线索,《永久的悔》以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铁骑兵》以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苏珊·安东尼》以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解析:此题考查对本单元文章线索的理解。参考答案:特定情境中最感人的细节(背影)“红的”“黄的”“白的”(永久的悔)人物的行踪用心爱心专心2苏珊·安东尼争取妇女选举权的斗争过程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又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6.父亲为什么要坚持亲自送我上车?7.南京的景点很多,像夫子庙、玄武湖等,作者为什么不写在南京的见闻?8.第一段两次用“终于”,有什么作用?9.第二段中两个“聪明”各有什么含义?表明作者怎样的心情?10.如果类似的事发生在你身上,你是否也会像作者一样呢?6.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参考答案:因为他爱子情深,别人去他不放心。7.解析:此题考查对材料与中心关系的认识。材料的详略要根据中心的需要来安排。参考答案:与中心关系不大,故略写。8.解析:此题考查对词语的作用和文章内容的理解。参考答案:表明父亲放心不下,爱子情切。9.解析:此题考查对词语含义和文章主旨的理解。参考答案:这两个“聪明”的意思都是“糊涂”。表明作者恨自己当时未能体会父亲的深情。10.解析:此题为拓展题,要结合自身的情况来回答,要从文中学到爱,体会父子深情。参考答案:例一:会。因为年轻气盛,与父亲之间存在代沟。例二:不会。既然读了这篇文章,就不会让这种事情重演。(二)(2010山西临汾中考,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二十年前,我到县城上初中,父亲的负担因此更重了。隆冬将近,父亲经常抽空上山砍柴,然后卖到县城,由此给我凑生活费和学杂费。每个周末,我都会回家帮父亲砍柴,然后周一凌晨再走二十里的山路到学校去。这次,因为我额外需要五元钱的测试费,父亲又摸黑砍了一担柴,等到第二天早晨去县城卖掉后再把钱给我。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挑着柴和我上路了。“最近钱是越来越紧张了。”父亲挑着担,边走边叨咕。自从到县城上学,这句话我听了已经不下百遍了。一阵阵轻微的凉风袭来,天渐渐亮了,山脊的轮廓越来越清晰。有白而软的东西从天空中飘下来,落在父亲的身上,倏忽就不见了。①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用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抬头远望,雪花正从天而降,大一点的树叶上已经挂白了。这时,除了扁担的颤悠和我们轻重不一的脚步声,山路静谧而空蒙。不知不觉,县城到了。街上大部分的人家还没有开门。父亲挑着担,带着我挨家挨户地找买主。由于担心耽误用心爱心专心3我上学,又怕柴火打湿没人要,父亲走得很快,我能听到他的喘气声越来越大。最后终于在一条弄堂里遇到了买柴人。父亲卸下柴火,从那人手里接过一沓毛票,仔细地数了数,一共四元。父亲说:“同志,我这担柴要五块钱哩。”“什么?昨天不还是四块吗?”那人瞟了父亲一眼。“昨天是昨天。您没看我这担柴,比别人的要厚实得多吗?”父亲小心翼翼地说。“那我不管,都是四块钱,我又没让你搞这么厚实。”那人没有丝毫加钱的意思。“今天下雪了,道远路滑,您就加一块吧!”父亲几乎是哀求的口吻了。②我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钱,然后把那沓毛票从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钱往地上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风裹着雪吹过来,5元钱落到父亲的脚边。父亲愣愣地站着,不知是因为冷还是因为累,他的鼻息变得忽粗忽细,等我走过去刚要捡地上的钱,父亲忽然把我拉到一边,然后低下头,弯下腰,缓缓地把那张钱捡起来,揣在怀里。父亲弯腰捡钱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身体几乎弯成了零度角,头几乎触到地上。父亲站起身来,对那人说了一声“多谢了!”然后拉着我默默地离开。“爹,你冷不冷?”等走远了,我问父亲。因为要挑担,出门时父亲穿得有点少。③“你可得给我好好读书,”父亲顿了顿说,“没有别的出路,只有读书才能进城。”雪下得越来越大,整个县城变成一片银白色。父亲没有急着回家,他要一直把我送到学校去。“爹,本来我不想花那么多钱去参加那个测试。可是老师说了,要是获得好名次,将来可能保送上大学。”眼看就要到学校了,我终于忍不住说出了心里话。我有点想哭了,眼睛湿湿的。“测试好啊,爹和娘支持你。要是能保送上大学,那真要感谢老祖宗了。”父亲摸着我的头说,“我当年也想上大学呢!看来这个愿望你能帮我实现了。”结尾1:后来,我终于替父亲圆了上大学的梦。但是,20年前的这一幕,从未在我心底消逝。每当天空飘起雪花,每当我毫不犹豫地给儿子掏出5元钱时,父亲20年前的叮嘱就会在耳边响起,异常地亲切而又清晰……结尾2:到了学校门口,父亲从怀里把那五元钱掏出来,塞到我的书包里,好像怕它还会飘走似的,使劲地把书包捏了又捏。“孩子,爹还有一句话,”父亲望着我,神情与以往大不一样,“等你将来有钱了,如果也遇到像我这样的人,你最好不要让他……”“什么,爹?”“在你面前低头弯腰。”……11.梳理作者写作的思路,把下面的空缺处补充完整。父亲摸黑砍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揣摩文中三处画线的句子,回答下面的问题。(1)第①处画线句中的“冰凉”说的是雪花落在鼻尖上的感觉,“酸”字融入了“我”当时怎样的一种感情?(2)第②处画线句写买柴者付钱时连用了“摸”“抓”几个动词,这几个动作体现了他人性中的哪些特点?(3)第③处画线句体现的是父亲对“我”未来前途的期望,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请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认识。13.文中有多处环境描写,试找出一例,说说它的表达效果。(3分)14.本文提供了两个结尾,联系全文内容,你认为哪个更好一点?说出你的理由。如果把本文的标题改为“一担柴的故事”,请你另写一个结尾。(1)你认为好的结尾是哪个?说出你的理由。(2)另写的结尾。15.本文与《背影》都是写父爱的,两篇文章在刻画父亲形象时有哪些共同之处?请就其中用心爱心专心4一处作点分析。1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思路的整体感知能力和概括能力。参考答案:父亲雪天卖柴父亲的叮嘱1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大家品味语言,体验情感,分析人物性格,以及价值观的判断和个性化阅读理解的能力。第(3)小题同意不同意都可,只要能自圆其说,有自己的正确见解即可。参考答案:(1)对家庭生活的艰辛、父亲的辛劳而产生的酸楚之情。(2)缺少同情心,不尊重贫困劳动者的人格尊严。(3)示例一:同意。父亲的话是有道理的,因为知识改变命运。示例二:父亲的话不尽正确,因为人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改变命运。1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大家对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的鉴赏能力。答案示例:环境描写Ⅰ:抬头远望,雪花正从天而降,大一点的树叶上已经挂白了。表达效果:以雪大来衬托父亲卖柴路上的艰辛和怕耽误我上学的急切心情。环境描写Ⅱ:雪下得越来越大,整个县城变成一片银白色。表达效果:与前文呼应,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衬托了父亲对“我”深沉的爱。14.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主旨的理解与把握、对作品的评价鉴赏以及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同时考查重新解构文章的创造性阅读能力。(1)能针对所选结尾,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合理评价和赏析,且语言表达顺畅即可。(2)要能结合全文内容,紧扣题目“一担柴的故事”。答案:略15.解析:本题联系课内外进行比较阅读,在求同思维的过程中,考查分析表达的能力。答案示例:共同之处:如设置典型环境;注重细节刻画;以小见大等。分析要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合理分析。具体分析略。三、作文16.(2010陕西中考,21)人总是要仰望点什么,一轮红日,一弯新月,一座山峰,甚至一种精神……只要能激起你心底的波澜,哪怕是激起一丝涟漪。当你仰望时,一股庄严神圣的力量,一个崇高伟大的形象,还有那难以磨灭的记忆就会从心底涌起……请以“仰望”为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答案:略
本文标题: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能力测评语文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986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