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免疫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免疫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强化训练要点目录:1、前言2、免疫学基本理论要点3、免疫学基本技能要点一、前言微生物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该课程的教学历来十分重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方面,但是由于教材和课时以及实验室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方面还略有不足。针对以上不足,该学科教学的发展需要为学生提供简练辅助教材和为学生提供开放实验室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为此特编写此辅助教材。(要求重点掌握的内容用黑体字)二、免疫学基本理论要点免疫学的主要内容:共10章,重点在1(抗原)、3(免疫球蛋白)、7(免疫应答)章1、免疫概念以及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身与异己抗原,并通过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功能。免疫系统功能:免疫防御(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免疫自稳(清除衰老、损伤的细胞)、免疫监视(清除突变的细胞)免疫系统功能异常情况:超敏反应、免疫缺陷、自身免疫病、肿瘤、持续的病毒感染2、抗原、抗原的基本特性抗原:是指能与TCR/BCR或抗体结合,具有启动免疫应答潜能的物质。(是指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与免疫应答产物特异性结合的物质。)(是指能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形成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名词解释和理解)(建议采用更易理解的黑体字解释)抗原的基本特性:1、免疫原性2、抗原性相关概念有:半抗原、完全抗原、蛋白质载体3、抗原的异物性和特异性异物性:(胚胎期未与免疫活性细胞接触过的物质)特异性:是指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特异性以及与贸易与应答产物结合发生反应的专一性抗原表位(抗原决定基):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与TCR/BCR及抗体结合的基本单位。4、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1)异物性(2)抗原分子的理化特性(3)宿主方面的因素(遗传因素;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4)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的影响(剂量、途径、次数、佐剂)5、抗原的种类(不同研究角度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与佐剂根据产生抗体是否需Th细胞辅助分:TD-Ag(胸腺依赖抗原)TI-Ag(胸腺非依赖抗原)P12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异嗜性抗原:是指一类与种属无关的存在于不同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临床诊断的应用、与自身免疫病的关系)异种抗原(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动物免疫血清)同种异型抗原(同一种属不同个体之间所存在的抗原,如HLA、血型抗原)自身抗原(免疫隔离部位抗原的释放、改变或修饰的自身组织细胞)独特型抗原:TCR、BCR或Ig的V区具有抗原特异性所形成的自身抗原,在同一个体内引起免疫应答,在免疫网络调节中起重要作用。根据抗原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分为:内源性抗原:与MHC-Ⅰ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被CD8+T细胞识别外源性抗原:与MHC-Ⅱ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被CD4+T细胞识别超抗原:是一类由细菌外毒素和逆转录病毒蛋白构成的抗原性物质,该类抗原能与多数T细胞结合并为T细胞活化提供信号,极微量抗原可活化多克隆T细胞,产生极强的刺激效果,故称为超抗原。佐剂:当其与抗原一起注射或预先注入机体时,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6、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其相关概念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组织和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场所)(免疫应答场所)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粘膜相关的淋巴组织(免疫细胞定居增殖的场所、免疫应答的场所)免疫细胞: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其它免疫相关细胞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抗原提呈细胞(APC):指具有提取、消化、加工与提呈抗原功能的一群细胞。P29巨噬细胞的主要功能:1、吞噬和杀伤作用2、递呈抗原作用3、免疫调节4、免疫病理作用7、白细胞分化抗原、CD、粘附分子白细胞分化抗原:是指血细胞在分化成为不同谱系、分化的不同阶段以及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分子。CD:分化群的意思。将单克隆抗体检测鉴定的白细胞分化抗原称为CD抗原或CD分子。CD4:是T细胞TCR/CD3识别抗原的辅助受体、与抗原提呈细胞表达的MHCⅡ类分子结合、参与信号转导。CD8:辅助受体与靶细胞表达的MHCⅠ类分子结合、参与信号转导。粘附分子:是众多介导细胞之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相互接触的结合分子的统称。8、T细胞亚群及功能CD4+T细胞:TH(辅助性T细胞)、TD(迟发型超敏反应性T细胞)CD8+T细胞:TS(抑制性T细胞)、TC(细胞毒性T细胞)9、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基本结构:4条肽链组成的单体(由2条相同的重链和2条相同的轻链,以二硫健连接呈Y字形)包括:重链和轻链、V区和C区、功能区、铰链区重链:由50-55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据重链的不同可分为5种类型的Ig轻链:约21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据轻链的不同可分为2型V区:结合抗原C区:结合细胞、激活补体等多种生物学效应功能区:由11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球形区域,有多个不同的功能区(VH、CH、VL、CL)铰链区:富含脯氨酸,易导致构型变化10、免疫球蛋白的功能(Ig的生物学作用):(1)特异性结合抗原(2)激活补体(3)结合细胞(通过各类细胞表面的Fc受体发挥调理作用、ADCC、介导Ⅰ型超敏反应)ADCC: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是指表达Fc受体的细胞通过识别抗体的Fc段直接杀伤抗体包围的靶细胞。(4)穿过胎盘和粘膜11、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IgG:单体、血清主要抗体(抗菌、抗毒素)成分、血清含量最高、半衰期最长、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可和SPA结合(协同凝集反应),用于免疫学检测IgM:五聚体、分子量最大、合成最早、是早期感染的重要指标、激活补体能力最强、是类风湿因子、抗菌、抗病毒抗体IgA:单体(血清型)、二聚体(分泌型)(sIgA)、粘膜局部免疫的主要抗体、IgD:mIgD是B淋巴细胞成熟的标志IgE:亲细胞抗体、引起Ⅰ型超敏反应、抗寄生虫感染12、单克隆抗体:由杂交瘤细胞产生的高度均一的,只针对一个抗原决定基的抗体。13、补体: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与免疫有关的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14、补体系统的组成:补体的固有成分、补体调节蛋白、补体受体15、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激活物:免疫复合物(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过程:识别阶段、活化阶段、攻膜阶段16、补体活化的旁路途径:激活物:内毒素、酵母多糖、凝聚的IgA和IgG等17、补体的生物学作用:(1)细胞溶解(2)调理作用(3)炎症反应(4)清除免疫复合物18、细胞因子的种类:(简要介绍概念)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趋化性因子19、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指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功能与控制免疫应答和移植排斥有关。P5820、HLA:人类白细胞抗原,是人的MHC的表达产物。HLA1功能:识别和提呈内源性抗原肽,与CD8结合,对CTL识别靶细胞起限制作用。HLA2功能:识别和提呈外源性抗原肽,与CD4结合,对Th细胞的识别起限制作用。21、MHC多态性的基本概念:多个等位基因,群体有多种组合。22、单元型:指染色体上MHC不同座位等位基因的特定组合(单元型遗传)23、MHC的生物学功能:(1)作为抗原提呈分子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MHC限制性的解释(2)作为调节分子参与固有免疫应答。24、免疫应答:是机体免疫活性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被活化、增殖、分化并产生免疫效应的生理过程。25、免疫应答的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特异性免疫应答特异性免疫应答按效应机制分为:B细胞介导:体液免疫T细胞介导:细胞免疫26、免疫应答过程的三个阶段:抗原识别阶段(感应阶段)、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分化阶段(反应阶段)、效应阶段27、T细胞活化信号:第一信号(抗原识别信号)、第二信号(协同刺激信号)28、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效应T细胞的作用):TDTH:(Th1)分泌多种淋巴因子细胞因子,引起以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CTL:以细胞裂解或诱导细胞凋亡的方式直接破坏靶细胞。29、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一、初次应答:机体初次接受抗原刺激后,特异性抗体的产生有如下规律:(1)需经过一段潜伏期才产生抗体。(此期的长短取决于抗原性质、抗原入侵途径、机体状态等因素。)(2)一般先出现IgM类抗体,后出现IgG类抗体。产生的抗体量较低,持续的时间较短。二、二次应答(回忆应答):初次应答产生抗体一定时间后,机体接受相同抗原的再次刺激,少量抗原即可诱发免疫功能较强的二次应答。抗体产生规律如下:(1)潜伏期短。(2)IgG类为主的抗体迅速大量产生,持续时间长。(3)抗体的亲和力高,且较均一。30、免疫耐受:是机体接触某一抗原后所呈现的特异性无应答状态。P79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害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应答。31、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P89-9032、超敏反应的类型、常见病例:33、了解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凝集反应的原理、玻片凝集、试管凝集的主要用途34、单向琼脂扩散试验、双向琼脂扩散试验的主要用途、ELISA概念35、人工主动免疫(生物制品、用途、作用特点)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类毒素36、人工被动免疫抗毒素人免疫球蛋白制剂37、新型疫苗的发展:亚单位疫苗(提取)、结合疫苗(化学连接)、合成肽疫苗、基因工程疫苗、重组抗原疫苗:体外产抗原重组载体疫苗:体内产抗原(病毒、疫苗株)、DNA疫苗:转染宿主细胞,体内产抗原、转基因植物疫苗三、免疫学基本技能要点1、大、小吞噬细胞功能测定(了解测定方法和绘图)2、T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和E花环形成试验(了解试验方法和绘图以及应用意义)3、玻片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掌握操作方法和试验结果判定及其应用意)4、双向琼脂扩散试验和单向琼脂扩散试验(掌握操作方法和试验结果判定及其应用意义)5、免疫标记技术(熟悉ELISA的操作方法和应用意义)6、唾液溶菌酶试验(掌握操作方法和试验结果判定)7、掌握抗原抗体凝集反应的原理以及反应所需的条件8、掌握抗原抗体沉淀反应的原理以及反应所需的条件9、了解免疫血清的制备过程微生物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强化训练要点二、微生物学基本理论要点1、微生物学概论:要点包括:微生物的定义、分类、作用、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发展史微生物:是一群形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需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的一群微小生物。微生物的分类:从细胞水平可将微生物分为三大类(1)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类病毒等)(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等)(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单细胞藻类、原虫等)微生物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有益方面:参与物质循环、工业、农业、医药工业等方面的应用、正常菌群对人体的保护有害方面:物质的腐败、病原微生物的危害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遗传变异,以及微生物的进化、分类和与人类、动植物、自然界之间的关系的一门科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显微镜的发明、巴斯德、郭霍等科学家对微生物学发展的贡献、现代微生物学发展的重要领域2、细菌的定义: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并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3、细菌的形态结构与分类:要点包括:细菌的大小、细菌的基本形态、细菌的不规则形态、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菌的特殊结构、细菌的分类细菌的大小:以微米为测量单位,观察细菌通常使用放大1000倍的显微镜油镜镜头。细菌的基本形态:三大类:球菌、杆菌、螺形菌细菌的不规则形态:细菌的形态受温度、pH值、培养基、药物等因素的影响,可出现不规则形态。观察细菌的典型形态通常选用对数期的菌体。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了解各基本结构的主要功能,了解革兰阳性细菌和革兰阴性细菌细胞壁的主要区别,了解细菌细胞壁的主要化学成分肽聚糖的结构。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孢了解各特殊结构的主要功能、鉴定意义、与致病性的关系。如荚膜的抗吞噬作用、鞭毛的运动功能、菌毛的粘附作用、是否能杀灭芽孢
本文标题:免疫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003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