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掌握免疫的概念、功能;理解免疫应答的类型及其各自的特点;了解免疫学发展简史、现状及发展前景。)免疫: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异己”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1、免疫防御(immunedefense):指机体对外来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免疫保护作用;应答过强或持续过长→超敏反应;应答过低→免疫缺陷病。2、免疫自稳(immunehomeostasis):免疫系统通过调节实现免疫系统功能相对稳定;自稳机制发生异常(应答过强或过弱)→自身免疫病。3、免疫监视(immunesurveillance):指免疫系统识别畸变和突变细胞并将其清除的功能;免疫监视功能异常→肿瘤发生或持续病毒感染。免疫应答: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而发生的各种生理的或病理的过程。非特异性免疫:个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防御功能,经遗传而获得,而并非针对特定抗原,属天然免疫。无特异性;无记忆性;作用快而弱。物理屏障;化学屏障;生物学屏障。EdwardJenner:牛痘疫苗;Pasteur:抗霍乱、狂犬病疫苗;Koch:病原微生物;ElieMetchnikoff:细胞免疫;PaulEhrlich:抗体(掌握抗原、半抗原、表位的概念;抗原的基本性质;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熟悉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抗原种类。)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且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免疫效应细胞)特异性结合的物质。(1)Immunogenicity(免疫原性):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包括诱导产生抗体及效应淋巴细胞。(2)Immunoreactivity(反应原性):能与抗体或效应T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半抗原:具有反应原性,没有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影响免疫原性的因素:1、抗原理化性质:化学性质(包括活化淋巴细胞);分子量;化学结构;ProteinsPolysaccharides(具有免疫原性,较蛋白质弱)NucleicAcids(多无免疫原性)Lipids2、宿主因素:(1)异物性:抗原与机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的差异越大,免疫原性越强。(2)宿主的遗传特性。(3)年龄、性别、健康状态。3、免疫方法:剂量、途径(皮内皮下肌肉腹腔注射和静脉注射口服)、免疫次数、免疫佐剂。抗原的特异性:抗原只和自己相应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相结合。表位(epitope):抗原分子中具有一定组成和结构的,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的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antigenicdeterminant)。抗原与特异性免疫反应产物结合的最小单位。按结构:构象表位:序列上不连续的多肽或多糖,有空间构象形成的决定簇,见于抗体识别的决定簇,一般位于分子的表面。线性表位:一段序列相连续的氨基酸片段,多位于抗原分子的内部,主要是T细胞决定簇。按性质:功能性表位:位于分子表面易被抗体结合隐藏性表位:位于分子内部的不能与抗体结合,可因理化因素而暴露在分子表面成为功能性表位,或因蛋白酶解或修饰(如磷酸化)产生新的表位,它们均可成为自身抗原,诱发自身免疫病。抗原的结合价(antigenicvalence):能和抗体分子结合的功能性决定簇的数目。半抗原为一价,而天然抗原一般是大分子,由多种、多个抗原决定簇组成,是多价抗原,可以和多个抗体分子交互结合。抗原分类:1、根据产生抗体时需否Th细胞参与而分类胸腺依赖抗原(TD—Ag);胸腺非依赖抗原(TI—Ag),均为完全抗原2、根据抗原与宿主的亲缘关系而分类(1)异种抗原(xenogenicAg):来自另一物种的抗原称为异种抗原。(2)同种异型抗原(allogenicAg):在同一种属不同个体之间所存在的抗原。(3)自身抗原(autoantigen):在感染、外伤、服用某些药物等影响下,使隔离抗原释放,或改变和修饰了自身组织的抗原结构,诱发对自身抗原的应答。自身耐受:在正常情况下,机体对自身组织细胞不会产生免疫应答。(4)异嗜性抗原(hetorophilicantigen)又称Forssam抗原:是指一类与种属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免疫佐剂(Adjuvant):与抗原混合使用能够增强机体对抗原免疫反应强度的物质。(掌握免疫系统的概念及组成;掌握免疫细胞(概念、种类);掌握T、B淋巴细胞的表面标志、功能及亚群;熟悉DC、M等免疫细胞的免疫生物学功能)免疫分子、免疫细胞、免疫器官(中枢、外周)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和组织间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淋巴细胞再循环意义:1、使淋巴细胞在淋巴组织和器官中分布更为合理;2、淋巴组织不断从循环池中补充新的淋巴细胞,有助于增强整个机体的免疫功能;3、有利于淋巴细胞与抗原和抗原递呈细胞接触;4、有利于动员效应淋巴细胞迁移至炎症部位;5、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记忆细胞也参与再循环,其接触相应抗原后进入淋巴组织,并迅速发生活化、增殖和分化,产生再次免疫应答。免疫细胞(Immunecell):与应答有关的细胞,包括前体细胞。分为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一、粒细胞系(胞浆含有明显的胞浆颗粒)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二、树突细胞(骨髓衍生的专职提呈抗原至B或T细胞,启动初期免疫反应。)LC细胞(存在皮肤组织),上皮组织中的LC捕捉外来抗原后即进入淋巴结的T细胞区,成为IDC(存在于淋巴组织的胸腺依赖区),IDC表达高水平的II类MHC分子和共刺激分子B7,具有激活T细胞的能力。FDC定居于淋巴结淋巴滤泡,通过Fc受体和补体受体捕获被致敏的抗原,并将其递呈给B细胞三、单核巨噬细胞四、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一)TCR-CD3复合物(白细胞分化抗原:血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分化的不同阶段及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分子。)功能:(1)参与T细胞发育过程中的TCR的膜表面表达;(2)介导TCR与抗原接触后产生的活化信号的传递;(3)成熟T细胞表面的表面标志,用于成熟T细胞的检测。(二)T细胞其它主要表面膜分子CD4分子和CD8分子(三)T细胞亚群及其功能细胞亚群:按CD分子不同:CD4+T和CD8+T细胞;按功能不同:辅助性T细胞(Th)、细胞毒性T细胞(CTL或Tc);按对抗原应答所处状态不同:初始T细胞、活化T细胞和记忆性T细胞。1、Th细胞(CD4+T)功能性亚群:依据产生细胞因子的不同分为Th1和Th2。Th1细胞主要分泌IL-2(白细胞介素)、IFN-γ(γ干扰素)和TNF-β(肿瘤坏死因子)功能:主要辅助细胞免疫效应;免疫调节作用,如IFN-γTh2细胞主要分泌IL-4、IL-5、IL-6和IL-10。功能:主要辅助体液免疫效应;免疫调节作用,如IL-4。2、CTL(CD8+T)功能性亚群:功能:具有细胞杀伤作用;免疫调节作用,如释放IFN-γ。作用特点:具有MHC-Ⅰ类限制性;杀伤靶细胞有抗原特异性。杀伤机制:释放细胞毒性蛋白质,使靶细胞裂解;诱导靶细胞程序死亡。3、记忆T细胞抗原(初次)—机体—初始T细胞活化—效应T细胞(大部分,短寿命);记忆T细胞(小部分,长寿命),参与增强性的再次免疫应答。(掌握抗体和免疫球蛋白的概念,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基本结构、恒定性、可变区、功能区、酶解片段)及其与功能的关系,掌握免疫球蛋白分子的血清型(Ig的同种型、同种异型及独特型),掌握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特点,熟悉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抗体:B细胞识别Ag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具有与Ag特异性结合活性的球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免疫球蛋白:具有Ab活性及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Ab=Ig,Ig≠Ab;Ab是功能描述,Ig是化学结构描述。抗体的存在形式:sIg存在于体液;mIg存在于B细胞膜表面Ig基本结构:1、二硫键连接的四肽链,重链(H)2条;轻链(L)2条2、两区:可变区(V区),H链N端的1/4和L链N端的1/2区域内,氨基酸的种类、排列顺序与构型的变化很大;恒定区(C区),H链C端的3/4和L链C端的1/2区域内,氨基酸的种类、排列顺序与构型相对恒定。可变区(V区):①N-末端1/2L+1/4H;②高变区(HVR):可变区中部分区域的氨基酸组成、排列顺序和构型更易变化形成Ag结合位点;③骨架区(FR):V区中除去超变区部分的氨基酸变化相对较小。维持高变区的空间构型。恒定区(C区):在同一种属动物中,同一类别Ig重链和同一型轻链的C区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比较恒定;同一种属的个体,所产生针对不同抗原的同一类别Ig,其C区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比较恒定,其免疫原性相同。3、铰链区:极富弹性,富含脯氨酸,对蛋白酶敏感;有利于Ab与Ag的结合,有利于Ab与补体的结合功能区:Ig分子每条多肽链折叠形成几个球形的结构域,具有不同的生物学功能,轻链包括VL和CL两个结构域,重链含有1个VH和3-4个CH结构域。VH+VL一个抗原结合位点CH1~3和CL同种异型的遗传标记(IgG)CH2C1q的结合位点(IgG)CH3结合FcR(MC,M,B,NK)酶解片段:木瓜蛋白酶作用于IgG分子重链间二硫键的N端侧,将其裂解为Fab段和Fc段。胃蛋白酶则切在该二硫键之C端侧,产生F(ab’)2和pFc段。抗体分子的生物学活性:V区:特异性结合抗原,中和作用(病毒、毒素),凝集细菌C区:1、激活补体;2、结合Fc受体,调理作用,介导ADCC;3.穿越胎盘和黏膜ADCC: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表达Fc受体的细胞(NK、MΦ、中性粒细胞)通过识别抗体的Fc段直接杀伤被抗体包被的靶细胞。免疫球蛋白的特点和功能:IgG:主要以单体形式存在,抗原结合价为2价;出生后3个月开始合成,3~5岁接近成人,含量最多,占血清总Ig的75%,产生比较晚,是再次应答的主要抗体,半衰期最长(21-23天),分布最广,血管外的主要抗体;为抗感染的主要抗体,调理介导ADCC,固定补体,中和病毒和毒素。IgM:血清中含量第三5~10%;出现最早的Ig,分布局限,主要在血管内,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分子量最大(900kd),凝集细菌,结合细胞,抗菌作用最强。IgA:分泌型IgA(sIgA)是体液中的主要免疫球蛋白,参与黏膜免疫的主要Ig。血清中含量第二5~15%,主要以分泌型存在,sIgA通过初乳被动转移给新生儿,阻止病原体粘附于粘膜细胞,中和病毒和外毒素,粘膜局部抗感染的主要抗体。异质性:免疫球蛋白的特异性和类型的不同外源因素所致的异质性-Ig的多样性:不同抗原表位刺激所产生不同的抗体分子,其识别抗原的特异性不同(V区不同);同一抗原表位诱生的不同类型的抗体,其识别抗原的特异性相同(C区不同);免疫球蛋白同时可作为抗原,其具有不同的抗原特异性。内源因素所致的异质性-Ig的血清型:同种型(isotyope):同一种系所有个体的Ig都含有的抗原决定簇,但与其它物种的有差别。存在于Ig恒定区。同种异型(allotype):同一个种属,不同个体同类免疫球蛋白分子CH或CL一个或几个氨基酸不同而表现出具有不相同的免疫原性。独特型(idiotype):同一个体,不同B细胞克隆产生的抗体,在其超变区具有不同的免疫原性,可诱导其它B细胞克隆产生抗独特型抗体。补体:补充抗体活性的不耐热血清成分。补体系统:一组由生物大分子(蛋白质)组成的连续而分级的激活反应系统。一旦激活,可介导一系列的对宿主重要的生物反应。补体的固有成分存在于体液,参与补体激活级联反应。补体调节蛋白为可溶性调节因子和膜结合性调节因子,调节补体活化。补体受体表达于各种细胞表面,与补体活性片段结合。补体系统一般性质:主要由肝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多数组分为糖蛋白;血清中各成分含量不等,C3含量最多,因子最少;血清含量相对稳定,与抗原刺激无关。正常生理情况下,以非活化形式存在;性质不稳定:加热56
本文标题:免疫技术与原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004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