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危重孕产妇抢救服务流程为确保孕产妇安全分娩,提高危重孕产妇抢救成功率,切实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我院制定如下的制度:一、成立危重孕产妇的会诊和抢救领导小组,负责对危重孕产妇的会诊和抢救的领导和管理。日常工作由主管医生及值班医师所负责,住院24小时值班制度,组织协调各科对危重孕产妇病例进行会诊、抢救。二、建立危重孕产妇抢救绿色通道,完善相关工作制度,发生危重孕产妇抢救时,各相关人员应当在第一时间到位,并按照要求积极组织会诊、抢救,提高抢救成功率。三、遇危重孕产妇病例时,产科主任及抢救小组成员必须马上到场,首先组织院内会诊、抢救,会诊医师接报后必须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会诊、抢救。会诊时先由经治医师或值班医师介绍病情,专家进行详细检查,提出明确的诊治意见或建议,参照会诊意见拟订医嘱,认真组织实施。最后由主治医师协助经治医师整理填写专家会诊记录。孕产妇急危重症管理制度1、对危急重孕产妇必须立即组织抢救,及时安排和制定抢救措施,并及时向科主任报告,科主任根据病情及时通知急救中心(产科)小组相关人员。22、抢救过程中,抢救人员应保持镇静和信心,不谈论抢救以外的话题,禁止在病人家属面前对抢救措施提出不同意见,亦不能在病人家属在场时对其他抢救人员指责。3、抢救过程中,应安排人员分别负责下达记录医嘱和书写抢救记录,各项操作应分工明确。4、抢救专用的药品、安瓿、药瓶、药袋、一次性用品等医疗废物,应单独放置,待抢救结束,清点无误后再予以处理。5、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应及时组织参与抢救的医师进行讨论,对抢救作阶段性小结,拟定下一步的抢救措施。6、注意做好家属的病情告知和思想工作,一般情况下病情告知及家属思想工作由抢救组织者负责进行,特殊情况时,思想工作可由医务科负责。孕产妇死亡报告制度1.了解辖区内妇女健康状况,掌握孕产妇死亡情况,分析死亡原因,制订有效的干预措施。2.监测对象为监测地区所有孕产妇,包括有正式户口的孕产妇、计划外的孕产妇,非正式户口及流动人口死亡的孕产妇。孕产妇死亡是指从妊娠期开始至产后42天内死亡者,不论妊娠时间和部位,包括内外科原因,计划生育手术、宫外孕、葡萄胎死亡者,但不包括妊娠各期的意外死亡(如车祸、中毒等)3.发生孕产妇死亡的医院负责填写《孕产妇死亡报告卡》,应及时上报县妇幼保健院。在家死亡或途中死亡的孕产妇,由死亡3孕妇所在辖区的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负责填报《孕产妇死亡报告卡》。4.凡发生孕产妇死亡的机构,应在24小时内以电话或以《孕产妇死亡报告卡》形式报县妇幼保健院;在5天内将《孕产妇死亡报告卡》上报县妇幼保健所。5.加强孕产妇死亡补漏、质控工作的管理,孕妇产妇死亡病例要经过县级孕产妇死亡评审组作评审,质控和死亡评审做到有记录可查。新生儿窒息复苏制度及产儿科合作制度1.每次分娩时,必须要有一个熟练掌握新生儿复苏的产科或儿科医师在场。2、在抢救新生儿窒息复苏过程中,因复苏的过程复杂,需要两个人或专家小组成员参加。3、多胎分娩的每个新生儿都应有一个独立小组。4、每个复苏小组应有一个专门的领导,每个成员都有明确分工。5、新生儿复苏物品,如复苏囊、喉镜、吸引器、氧气均应处于功能状态,做到放置合理,随手可拿,随手可用。6、急救药品需配齐,及时更换过期药品。7、新生儿复苏必须团结协作,服从指挥,配合默契,由最高在职医师指挥,或科主任指挥。8、有重度窒息儿抢救,应立即请儿科医师一起参加抢救,抢救完成后及时转儿科治疗。49、剖宫产术的新生儿宫内窒息,出生时需抢救时,应请儿科医师到手术室一起做好抢救新生儿准备,一起协同抢救。10、产房分娩时,发现宫内窒息,估计新生儿需抢救应请儿科医师一起协助抢救新生儿,对早产儿低体重儿分娩要及时通知儿科医师,分娩后转儿科治疗。爱婴医院工作制度1、有书面的母乳喂养规定,并常规地传达到全体卫生人员。2、对全体卫生人员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使其能实施有关规定。3、把有关母乳喂养的好处及其处理方法告诉所有孕妇。4、帮助母亲在产后半小时内开始喂养。5、指导母亲如何喂奶,以及在需与其婴儿分开的情况下如何保持泌乳。6、除母乳外,禁止给新生儿添加任何食物或饮料。除非有医学指征。7、实行24小时母婴同室。8、鼓励按需哺乳。9、不要给母乳喂养的婴儿吸人工奶头,或使用奶头作安慰物。10、促进母乳喂养支持组织的建立,并将出院的母亲转给母乳喂养支持组织。5宣教工作制度l、宣教工作由责任护士负责管理,护士长参加,其他护士协助。2、定期向广大妇幼群众及孕妇传播孕妇卫生、围产保健与母乳喂养知识。3、有固定宣教室,宣教室内设电视机、VCD、光碟、墙上画。4、每周五进行宣教上课,看电视。产房工作制度1、产房实行24小时值班制。值班医生、助产(士)、护士不得擅自离开产房。2、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一般产妇在临产室待产。遇有容易污染或患有传染病的产妇,应送隔离产室.工作人员进入产室,必须穿戴产房专用的帽子、口罩、鞋和工作服。3、检查产妇后要洗手。接产和手术时常规刷手、泡手,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值班人员应热情接待产妇,严密观察产程。4、产妇在待产和分娩过程中,如有异常情况时,应及时报告上级医师立即处理。产房应设有产程中所必需的用品、药品和急救设备,做到专人保留,定期检查、补充和更换。5、严格交接班制度,接班者要测血压,听胎心,并做好记录、签字。66、产房每周大扫除、封闭消毒一次,并定期做细菌培养。接产后,接产人员应及时、准确填写产程、临产、新生儿等记录。7、产妇生产后留分娩室观察2小时,无特殊情况可转回病房。婴儿出生后按常规进行检查,抱给产妇辨认性别,并系好腕带、盖足印、产妇手印认真核对,发现异常及时处理。产科门诊工作制度1、清楚和准确地填写每位就诊孕妇的姓名、家庭住址及通讯地址。2、详细询问病史、月经史及孕产史,准确推算预产期。3、认真测血压、体重,并做好记录。4、仔细进行体格检查,包括心、肺、乳房、腹型、宫底高度、胎位、胎心音和骨盆检查等,并做好记录。5、发现异常者及时给予处理。6、按规定介绍孕妇及其有关家属到宣教室接受三次孕产期保健,围产保健,母乳喂养及产后保健等教育。7、教会孕妇及家属如何做自我监护。8、热情宣传母乳喂养的好处,并告诉孕妇作好母乳喂养的各项准备。9、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并作好产后节育指导。10、热情接待每位孕妇,并解答孕妇提出的有关问题。11、预约下次复诊时间,动员住院分娩。7分娩室工作制度1、产房工作人员应严肃认真,有高度责任感,不得在分娩室、产室等闲谈,对产妇做到态度和蔼、关心体贴,对精神紧张的产妇应耐心解释,做好心理护理。2、产房实行24小时值班,值班人员必须坚守岗位,不得擅自离岗。3、分娩室保持安静、清洁、光线充足、空气流通,但应避免风直接吹人,室内具备冷暖设备,温度保持20℃-26℃,湿度保持在55%-65%左右。4、产程中所需的用品、药品、急救设备要齐全,做到专人保管,定期检查,补充更换,不得影响使用,定点放置。5、工作人员应穿室内工作衣、戴帽子、换鞋,进入分娩室应戴好口罩,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原则和消毒隔离制度。6、严格执行护理常规,认真观察产程,定时测血压,胎心音和适时准备助产,做好产程记录,如有异常不能处理,值班人员应及时报告医生。7、新生儿处理后,要抱给产妇辨认性别,规定出产房之前应告之婴儿性别于家属,根据新生儿情况及时帮助早接触、早吸吮。8、新生儿早吸吮后,随母在分娩室观察2小时,无特殊情况方能送母婴室。9、每次接生后用消毒液抹产床,将器械放入消毒液浸泡30分钟,然后用清水洗刷擦干,再灭菌,并整理好一切用物。810、分娩室、待产室每天二次用消毒水拖地面,抹用物,接生后随时消毒水拖地,每日以消毒机定时空气消毒二次,每周大扫除一次,定期作细菌培养。产房消毒隔离制度1、产房工作人员进入产房必须着装整齐,更衣,带帽子,带口罩,换鞋,帽子必须盖住头发方准入内,外出必须更换外出衣,外出鞋。2、产房工作人员必须树立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3、产房工作人员每年体检一次,肝功能检查及肛查有异常及皮肤化脓性感染者暂调离产房工作。4、非本室工作人员不得入内,严格控制参观人员。5、产房环境应清洁、安静、无污染源。6、产房专用拖把每天拖地二次。7、每天开窗通风一次,每月室内大扫除一次。8、产房、待产室、洗手间的把手、桌、椅等每天用消毒液擦拭一次。9、每月进行空气微生物监测一次,按规定达标。10、产房的听诊器、胎心听筒、血压计、输液架等用物不得与婴儿室、病房交叉使用。11、抢救婴儿用的喉镜、气管导管用后必须先清洁处理,酒精擦拭,经浸泡后凉干备用。912、接生用的中心负压瓶必须每天清洁,不得存有羊水污迹。13、产房消毒包,产包、器械包必须标有灭菌日期,有签名,有效期为一周,每周六进行大消毒。14、无菌物品存放在无菌物品存放柜内,不得与末消毒物品混放。15、消毒无菌液每周更换一次。助产人员培训制度助产人员必须具备医学中专或相当的学历。1、助产人员必须具备医学中专或相当的学历。2、掌握卫生部关于乡级产科人员助产技术操作及产科适宜技术的要求。技术操作及产科适宜技术的要求。必须取得助产技术合格证。3、必须取得助产技术合格证。正确掌握助产技术、产科急救、4、正确掌握助产技术、产科急救、新生儿窒息的复苏等技术。生儿窒息的复苏等技术。5、每月必须组织助产人员培训一次。6、每月进行考试一次。7、新助产人员必须在妇产医生的指导下50人次以上,技术熟练后方可单独接生。8、助产人员必须理论考试合格后才能进行接生操作。助产人员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109、助产人员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态度和蔼,语言文明,接产动作轻柔熟练,体贴关心,能做到随叫随到,全程陪产。10、助产人员积极参加继续医学教育,主动学习医学新技术、新知识,不断提高理论水平。
本文标题:产科工作制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013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