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人与环境互动视角下青少年成长影响因素分析
人与环境互动视角下青少年成长影响因素分析摘要:从人与环境互动视角出发,比较功能论、冲突论和符号互动论三种方法论,分析青少年成长因素,探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键词:功能论冲突论符号互动论家庭环境是作用于人的所有外界事物与力量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产物,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构成的复杂系统。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都和环境息息相关。环境是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背景或条件,社会环境是影响青少年品德发展和道德成长的基本因素之一。社会环境中既有优良因素,也有不良因素,任何社会都是如此。社会化是指个人一生中在与他人及社会的接触和互动中,形成个性,获得并履行社会行为规范以及社会角色,以不断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社会化不仅是“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人的社会化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是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人是如何从一个生物个体成长为一个社会人,个体的人格和角色技能如何形成发展,对于了解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有着巨大的意义。青少年的成长过程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青少年成长是指青少年逐渐形成并发展自己的个性,形成特定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培养一定生活技能,进而成长为能够适应并参与社会生活、传承社会文化、推动社会变革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即基本社会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青少年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青少年在人格发展方面,表现出三个特点,第一是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产生了“独立感”和“成人感”,渴望摆脱成人的控制,迫切要求独立自主,喜欢自我表现和发表自己的看法;第二是开始关注“自我”,关心自己与他人的内心世界,逐步从行动的动机、道德品质和人格特征等方面来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第三是开始了解、接纳和逐渐掌握更多的行为规范、价值标准、社会角色,并对自己的未来角色进行定位和认同,喜欢独立探索和思考一些问题。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青年人更多地运用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来衡量和评判许多社会现象,开始关注人生、思考人生、投身人生,他们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了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学会了与谋生有关的本领,发展和养成了独立性、创造性和自我同一性,其人生观、价值观在这一关键时期得以形成。少年随着生活环境的扩大、知识技能的积累、生活经验的丰富和心理水平的提升,在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主要表现在,他们的需要水平有了新的发展,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在物质需要层面,开始讲究服饰,对课外读物和学习用品的需求增多、层次提高;在精神需要方面,对未来充满憧憬与渴望,希望得到家庭的温暖和朋友的支持,期望获得别人的尊重和理解,有了创造的欲望和冲动。人从幼年、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各个时期都有对社会的不适应和心理紧张。人与环境的互动伴随着青少年成长的每一刻。青少年作为人的生命周期的一个阶段,也必须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这个大的环境。青少年与环境的关系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青少年自身不断的完善自己的身心素质,进而影响到外部环境的变化;二是环境对成长中的青少年的形塑作用。人的发展既包括自己工作领域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成熟和成长,这里边包括个人的主观努力也包括所在环境的影响,除了个人主观上的积极入世之外,没有良好的外在环境是难以有更大发展的。目前,社会学界主要运用功能论、冲突论、符号互动论三种社会学思维视角考察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功能论是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一种人类学方法论主张。它认为认识事物的实质、本质或第一原因是不可能的,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和属性;主张排除实体概念,在相互依存构成整体的诸因素和诸事物的联系中把握对象,而对事物的现象和属性的认识在于了解其功能。功能论者普遍认同的一个前提是人类的风俗、制度、行为规范不是孤立的。作为社会系统包括环境在内的各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各要素之间以不同的程度相互依赖的形式出现。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不论是抽象的社会现象,如社会制度、风俗习惯、思想道德等;还是具体的物质现象,如手杖、工具器皿等都满足人类实际生活需要的作用。即具有一定的功能。它们中的每一个与其它现象互相关联、互相作用,都是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结构功能主义十分注重研究社会运行和社会发展的平衡、协调的机制,是一种维护型的社会学。它强调的往往是“稳定的秩序”。结构功能主义分为:①正功能与反功能,即一件事或物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②显功能与潜功能,即学校的存在一方面是作为一个主流文化的传播地,另一方面也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的就业压力;③功能选择:就是在一件事物的多种功能中进行选择,挑选最适合的。而社会冲突理论以科塞、达伦多夫为代表,重点研究社会冲突的起因、形式、制约因素及影响,是对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反思和对立物提出的。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的是社会的稳定和整和,代表社会学的保守派,社会冲突论是强调社会冲突对于社会巩固和发展积极作用,代表社会学激进派。像功能论者一样,冲突论者也把社会看成一个整体,关注其中的制度和结构安排。符号互动论,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和理论派别,又称象征相互作用论或符号互动主义。功能论和冲突论者关注宏观的和宏大的社会结构研究,而互动论者则关注传统的社会生活事物的微观研究。互动论者认为人是社会的,是以群体形式生活的。基本上,符号互动论者关注人们交往中符号意义的产生方式,而他们首先要做的是仔细观察人们日常生活事物的意义。符号互动论者试图用细微的观察和与人密切的接触来获取对人类潜在的交往模式的理解。符号互动论中,最为突出的部分,就是阐述个体自我通过社会互动过程而突显的过程,亦即个体自我通过个体社会化过程而产生和形成过程。符号互动论者主要有四个关注点。第一、符号互动论者关注人们学习赋予符号意义的方式,这种方式让人们赋予他们感情、行为意义,这种方式能让人们向更宽广的他们赖以生存的社会表达自己的想法。第二、符号互动论者强调社会过程和突变。他们认为社会是一张活跃的和交互的网,社会总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人类和其它生物生活在一个时刻变化而不固定的过程世界中,这不依赖于社会结构,而处决于人类活动和各种力量相互作用和调协的结果。第三,符号互动论者认为社会是互动的。从中可以看出没的固定不变的个人,人总是要和他人打交道的。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分析单元就是自己,这样人们自己设定目标,扮演多种不同的角色。第四,符号互动论者通过观察符号、过程、交互方式来确定隐含的文化类型和社会生活模式。符号互动论,最基本的元素就是符号。对于符号的定义,我们不能简单的将其归结为其字面意思,即是一些可见的符号。事实上,米德对于符号这一概念从一开始的研究中就已经把它概化为一个抽象的概念了。在阐释符号这一概念时,米德借用了“姿态”的概念,就是说,一方活动的某些部分对于另一方变成了某种刺激,使他针对对方做出的那些反应来调整自己,而这种调整接下来又变成了对前者的刺激,使他改变了自己的活动,因为开始另一种活动,对于双方来说,这里都存在一系列的态度和运动。也许可以使“姿态”这个术语等同于这些社会活动的开端,而后者作为刺激则会导致其他活动者做出反应。这里讨论的是两个主体之间的一系列相互影响、相互刺激的活动过程,也就是两个主体间的姿态互动,在两者之间达成共识,共识形成之后,就会有接下来的活动或者反应。在一定程度上,两者之间姿态能够顺利互动,也就是这种姿态已经在两者之间达成共识,这种形成共识的姿态就是一种符号了。在一般化的他人阶段,个体需要内化的符号不再仅仅是针对某个事物或者某个组织,而是一般化了的社会的价值。个体必须以和他采取其他个体针对他本人,以及彼此对对方的态度的方式同样的方式,采取他们——作为一个有组织的社会或者社会群体成员——对于他们全都参与其中的共同的社会活动或者一系列社会事业的各个阶段或各个方面的态度。只有个体采取他所从属的社会群体,并且采取这个群体本身有组织的合作性社会活动或者对一系列这样的活动的态度的时候,他才能确实发展一个完整自我。这时,个体能够对社区或一般信仰、价值观和规范做整体行的透视设定,自我形象从特定的他人的期望,扩展到更为广阔的社会共同体的标准和观点。符号互动论在很大程度上侧重了对人的人格与自我意识的探究,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来解释人自我意识是如何成长和发展的。尤其是其对社会中各种事物,包括现实与抽象的概念,都囊括在符号这一理论之下,就顺理成章地全面解释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组织、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揭示了人的社会化正是在这种个体与外界的互动中实现的这一现实。尤其是系统的阐释了人在成长的不同阶段与外界互动程度不同,能够内化的符号量不同,正解释了人的社会化的渐进性。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变化迅速而剧烈,突出的特征是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各种社会问题重叠交错。而规范的冲突、制度的冲突、价值的冲突、理想的冲突,更是弥漫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开放的社会环境,一方面为青少年的学习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提供了优良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对青少年成长产生不良影响的因素存在。符号互动理论的思想基础是通过互动过程显现社会现实。互动论者认为,人们通过互动过程,对他们周围环境和人们的相互关系作出自己的解释,并对当时的情境协商出共同的定义和意义。从符号互动的角度可以把家庭教育的过程看成是父母与子女运用符号进行互动的过程。把符号互动理论应用于家庭教育可以理解家庭教育中的儿童社会化、亲子关系、教养方式的问题,并能体现出一种动态的和交互作用的家庭教育观。符号互动论认为符号互动过程创造、维持和变革社会结构。如果不懂得个体间的互动过程,并且最终是它建构了社会组织模式,即使费九牛二虎之力,也不会明白什么是社会组织模式。符号互动论可以说对整个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符号互动论者极力强调人类制造和使用符号的能力。凭着这种能力,人们能用一个个符号象征客观事物、思想以及事实上他们所经历的任何阶段,并进行交流。人类凭借在发音和身体姿态上获得一致意义的能力使用符号彼此沟通。人们在符号性交往中,不仅使用词汇和语言符号,还使用具有一般含义和相同理解的面部表情、语音语调、辅助体态和其他象征性姿态。人类在交往中能够互相读懂对方,预期对方的反应,并彼此调适。通过对他人姿态的解读和解释,人们进行交往和互动。米德称这种基本的能力为“感受并理解他人角色”,或角色领会。当代互动论领袖之一,已故的罗斯认为,角色领会意味着个体交往者在其内心深处想象接收者是如何理解交往的。斯特赖克强调指出,角色领会是“对某种社会行为中他人的反应进行揣度。”而林德史密斯和斯特劳斯强调,角色领会是“对他人思想的立场和观点进行想象性假设”。[1]如果人们没有解读他人姿态,并以这种姿态为基础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能力,互动就不可能发生。而没有互动,社会组织也就不会存在。总之,人类制造和使用符号,进行交往,通过角色领会,包含对他所显露的符号进行解读,进行互动;心智和自我的能力,使人类成为独一无二的物种,完全是由于互动的缘故,反过来这些能力的产生,也使得互动能够建构社会的基础。符号互动论认为符号互动过程创造、维持和变革社会结构。如果不懂得个体间的互动过程,并且最终是它建构了社会组织模式,即使费九牛二虎之力,也不会明白什么是社会组织模式。符号互动论可以说对整个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符号互动理论的思想基础是通过互动过程显现社会现实。互动论者认为,人们通过互动过程,对他们周围环境和人们的相互关系作出自己的解释,并对当时的情境协商出共同的定义和意义。从符号互动的角度可以把家庭教育的过程看成是父母与子女运用符号进行互动的过程。把符号互动理论应用于家庭教育可以理解家庭教育中的儿童社会化、亲子关系、教养方式的问题,并能体现出一种动态的和交互作用的家庭教育观。青少年是个体从童年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时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异常问题的时期,家庭环境尤其的重要。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
本文标题:人与环境互动视角下青少年成长影响因素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019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