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优秀工程师论文优秀工程师成长历程中的关键阶段及其影响因素
优秀工程师论文:优秀工程师成长历程中的关键阶段及其影响因素摘要:挖掘优秀工程师成长的关键阶段,识别影响工程师成长阶段中的重要因素,对于探讨中国工程师培养机制问题十分有益。本论文在对27位参与过国家重大工程项目———青藏铁路工程的优秀工程师进行质化研究的基础上,借助于质性研究Nvivo8分析软件,探讨了优秀工程师成长历程的关键阶段及其重要影响因素。该论文对于揭示培育优秀工程师的规律性认识,为未来卓越工程师成长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健全的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优秀工程师;成长阶段;影响因素;质化研究一、研究背景及文献综述社会各界所表现出的对工程师群体的期望,促使众多研究者开始关注工程师培养机制问题,并思考我国工程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如果对工程师成长的特点和规律缺乏系统的研究和科学的认识,就难以掌握工程师培养机制的实质,那么工程教育的改革及其实践、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以及我国政府正在启动的“卓越工程师计划”都将会是盲目的、低效的。优秀工程师实际经历过的成长过程应该是学者及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对这一特殊职业人群的成长过程进行深入研究非常必要。目前学术界对于专业人员的研究,多集中在教师、律师、医护人员等职业群体上,对工程师这一群体的职业发展研究极少。在为数不多的的研究中,工程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成长规律是学者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相关研究大体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专门教育+实践”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成长途径论。此论点认为工程师的成长过程应该符合专门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这种观点基本概括了接受高等教育后专门人才成长的主要途径,体现了上世纪80年代末社会发展对于专业人员成长经历的基本要求。代表人物有郝克明等学者①。第二种观点,国外学者根据“专业水平”将技术人才的成长划分为六个不同层次,依次为新手(Nov-ice)、入门者(Initiate)、学徒(Apprentice)、学徒期满的职工/熟练工人(Journeyman)、专家(Expert)和大师(Master)①。这一研究描述了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准在工程系统“现场”中不断成长的动态过程,这种观点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一定影响。第三种观点,国内一些机构或学者也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过“阶段论”。例如,华北电力集团公司人事部1998年对其直属27个单位的68位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进行调研,研究结果指出,从大学毕业到培养成为总工程师的年限一般为8-10年,同时提出了工科毕业生从就职到成为总工的四个成长阶段。②中国工程院工程教育研究课题组的研究表明,培养出一名合格的工程师,必须使其经历工程科学知识的学习、工程实践的训练和工作实际的体验三个环节。三个环节的实现大体需要8-10年的时间。③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生王昕红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的方法,对我国企业或研究所近百名接受过高等工程教育的工程师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工程教育、工程领域从业经历和继续工程教育三个阶段的有机组合是工程师成长的必然途径。④另外,工程师职业是一个涉及特定专业领域、需要具备独特专业技能和专业魅力的专门职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未来工程师的素质及职业要求也会随之变化,因此对工程师成长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是很有价值的,已有文献对此也有所探讨。首先,我国工程师成长影响因素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罗福午的“四因素论”。他认为工程人才成长主要受工程教育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制约,素质也受不同环境因素的影响,通常将其成长归结为四个因素作用,称之为“四因素论”,即遗传因素、社会因素、教育因素以及个人主观能动因素。⑤其次,中国工程院的专家和高等工科院校的教师对工程师的成长影响因素问题也非常关注,并做了深入的研究,和罗福午的研究结果有所区别的是,这些研究重点强调了高等工程教育及企业在工程师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⑥。以上对工程师职业群体的研究,无疑对我们研究优秀工程师的成长历程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价值。综观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有下述几个方面的特点。在研究视角上,国内外有关职业发展的研究中,针对工程师这一特殊群体进行系统研究甚少,大多数研究仍停留在对工程师群体的一般性描述层面,或者是工程师自己的经验总结,缺乏从优秀工程师的角度对其成长过程予以全面审视。从研究方法上看,以往研究大多采用规范研究或简单描述统计法,以“深描”分析为特征的质化研究在对工程师的研究中并不多见;已有的质化研究,在对资料的分析方面,尚停留在手工编码阶段,效率不高,尤其是其研究信度无法验证。本研究采用质化研究方法,通过对相当数量的优秀工程师成长的全部历程进行面对面的数据收集,探讨他们对自身经历的成长体验,采用质化研究的专业化分析软件Nvivo8作为分析工具,分析和挖掘优秀工程师的关键成长阶段,识别其成长阶段中的重要影响因素,旨在揭示我国优秀工程师队伍的成长机理,进一步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健全的培养机制提供参考。二、研究方法和资料分析1.研究方法及研究工具“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取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①质的研究擅长对特殊现象进行探讨,比较适合从微观层面在自然情境下对个别事物进行细致、动态的描述和分析,然后对事物的“质”得到一个比较全面的解释性理解。②因此,本研究采用质化方法,对工程师成长这一研究主题进行探讨,以期挖掘和发现隐藏在其后的重要现象和信息。NVivo8③作为国际上最新版的质性资料分析软件,能够有效地分析多种不同的数据(如大量的访谈稿、图片、声音和录像等)。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强大的编码功能,并且十分符合质化研究的流程。它可以协助研究者反复分析资料间的关系以及潜藏的理论,并可随时进行资料查询、重组以检证假设的理论。2.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质化研究中收集资料的方法十分丰富,一般有三种:访谈、观察和实物分析。本研究关注的是优秀工程师群体本身的成长经历,因此采用访谈法作为收集资料的主要手段。(1)样本描述。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参与过青藏铁路工程建设的若干“优秀”工程师。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purposefulsampling)④,抽取了27名参与过青藏铁路工程的优秀工程师进行访谈⑤。所谓“优秀”,乃指本研究所选取的工程师具有如下特征:本科或者本科以上学历⑥;从事工程师工作至少10年以上;参与了“青藏铁路”工程的现场调研、设计回访或建设工作;至少获得一项国家科技奖励的项目组成员。其中包括4名担任高级管理职务的工程设计专家,及23名未担任高级管理职务的高级工程师;女性0名,男性27名。(2)资料整理。在整理资料时,我们给每一份访谈文本进行编号,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一个编号系统。编号包括如下信息:收集资料的时间、地点以及资料在整体资料中的排列序号,如200904-XA-012表示,2009年4月在西安访谈的第12位工程师。原始资料经过转录和编号以后,我们将研究所需的所有资料,按照不同类别,导入质性研究软件Nvivo8中,进行统一的资料管理。(3)资料分析。第一步,阅读文本。我们首先认真阅读了存储在Nvivo8中的每一份转录文本,并反复审读文本。第二步,编码和分析,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笔者在熟悉了原始资料中的全部内容后,开始对资料进行编码,试图找出被研究者所叙述的情境中重要和突出的主题。编码的标准是相关词语或者内容出现的频率,如果某个主题或概念在文本中屡次出现,并且形成了一定的意义模式⑦,那么这些主题则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比如,在27份转录的文本中,有23位工程师都重点反复谈到了自己成长过程中6至18岁时的经历和体会,因此,我们便使用“职业启蒙期”这个主题作为一个码号,在资料中寻找与工程师在大学前的经历相关的内容,将这些内容编码至“职业启蒙期”这一主题下。再比如,多位工程师都谈到了自己所在学校对其的帮助和影响,因此我们提炼了“学校”这一主题因素,将资料中涉及到小学、中学以及大学教育的内容编码至“职业准备期”这一主题中。另外,为了使日后的分析更加有效和深入,在每次编码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写分析型备忘录。第三步,理论建构。借助Nvivo8的“矩阵编码”功能,以已经编码好的资料作为查询的目标,分析概念间的逻辑关系,搜寻出同时符合两两概念间查询条件的编码内容,进而深入了解两者之间是怎样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我们在反复查询时发现,优秀工程师的成长历程呈现出阶段性特征,而且每一阶段都有相对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我们将“成长阶段”及“重要影响因素”两概念做交集进行搜寻,矩阵编码结果如表2-表8所示。表2中,“行”表示优秀工程师的成长阶段,“列”表示工程师成长阶段中出现的重要影响因素,单元格中的数字则表示文本的个数。表3-表8中,“材料来源”表示文本的个数,“参考点”①表示该主题在所有文本中总共出现的次数。以表3举例,表示在“启蒙期”这一成长阶段,共有23个文本中记录了有关“家庭”的情况,“家庭”这一主题在23个文本中共出现了59次,其他因素同理析出。从上述的编码结果中,我们找出了当代优秀工程师成长的主要路径,也识别了在不同成长阶段中起重要作用的影响因素。第四,信度检验。为了保证研究信度,产生严谨、科学的研究结果,本研究采用两名编码者针对同一文本独立编码的方式来构建编码表,并运用Nvivo8中的“编码比较”查询功能,对两名编码者的编码内容进行比较,通过计算“一致百分比”来衡量原始资料编码的一致程度。运行结果如表1所示②。通常认为,信度在0.7以上时,具有可靠性。③表1显示11个节点的“一致百分比”均大于80%,表明两个编码者之间的编码一致性较高,编码结果具备必要的研究信度,所设码号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三、研究发现通过对27位优秀工程师成长过程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优秀工程师的成长的确具有“阶段性”特征。就优秀工程师成长阶段而言,我们从文本资料中提炼出了6个与文本“主题概念”有关的关键阶段:启蒙期(6-18岁)、准备期(接受高等教育时期)、体验期(现场实习阶段)、磨合期(工程师入职初期)、转折期(工程师入职5-10年)、成熟期(工程师入职10年以上)。同时,根据访谈资料,也提炼出了各阶段影响优秀工程师的主要因素,包括个体特征、社会环境、企业培养、学校教育、家庭背景。由于资料中存在多个分类主题,并且呈现出过程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因此在成文过程中,我们采用类属与情境相结合的叙事方式,以期既能突出研究结果的主题层次,又能体现各主题发生时的自然情境。为了让读者首先对工程师的成长经历有一个整体了解,在这个类别框架下融入具体的情境,通过引用工程专家的陈述,追溯工程师对自己成长过程的回顾,使我们清晰地看到工程师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具体情况,而且可以“听出”工程师自己的内省声音,从而可以将各维度与要素所在的上下文情境和社会文化背景呈现出来。下面我们分别从6个关键成长阶段,来回顾这27位工程专家的成长经历。1.优秀工程师成长的六阶段之一———“启蒙期”及其影响因素工程专家们在谈到自己在大学前的经历时,很多人都提到了自己的“家庭”情况、就读的“学校”以及在这一阶段自己的个性特征。其中“家庭”主要体现在父母的职业(包括亲戚)和家庭教育。工程师们如此频繁而详细地描述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对自己成长的影响,是我们始料未及的,也是我们在以往的研究中没有发现的。在这一阶段,工程师们养成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并形成了基本的性格特点。随着接触信息和了解社会现实的增加,他们的职业想象也逐渐清晰。家庭和学校中关键人物的影响成为其最初职业选择和期望的主要因素。这个阶段虽然没有专业知识的教导,但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生活态度、形成基本的价值观,开始了最初的人生规划,这对于他们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工程师成长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当然,“学校”因素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更多体现在学校对茅以升、陈景润等著名人物的介绍,高年级学生和老师帮忙填报志愿等方面。另外,个人兴趣、性格因素,甚至个人的职业想象等个人因素在未来职业选择上发挥的作用也不容小觑。2.优秀工程师成长的阶段之
本文标题:优秀工程师论文优秀工程师成长历程中的关键阶段及其影响因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029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