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伦颖四上第五单元教案
1第五单元世界遗产教材解读:本组选取了三篇描写我国世界遗产的文章,并配有精美图片,是引领学生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窗。《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作者以饱含激情的笔调向我们描绘了远近两个视角的长城样貌,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才智。《颐和园》以作者的游览顺序为线索,带我们参观了这所皇家园林的秀丽风貌。《秦兵马俑》号称世第八大奇迹,它究竟是怎样一副模样?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内容,品味语言,激发民族自豪感。2.在听,说,读,写,查,等活动中提高语言能力。3.激发探索我国“世界遗产”的兴趣,培养自觉保护文物的意识与习惯。教学建议:1.课前要学生搜集与课文有关的文字,图片资料。2.将理解课文内容,认识事物,增长见闻,品味语言,领悟方法等方面整合起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情景。3.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根据课文不同特点采用不同形式,因材施教。教学时间:11~13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1课时,“展示台”1课时。教学准备:课件教学内容17长城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课件、长城相关资料收集课前预习:1.预习生字新词,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2.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教学流程二次备课一、了解预习情况1.课件出示单元导读,指名读。2.思考:通过这段文字,你知道了什么?2(预设:从内容上是世界文化遗产的名胜古迹的文章,提示我们在阅读中注意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以及想象文中表达的情景)3.欣赏组图,定格长城。4.读课题。二、浏览全文,梳理顺序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理清作者的观察顺序。2.浏览全文,梳理顺序过渡:其实作者在介绍这些内容的时候是按照一定的顺序的?你发现了吗?(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理清作者的观察顺序。(2)读后交流,梳理文章脉络。(板书:“从远到近”,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除了看到的,作者还写了他—想到的,板书“从看到想”)三、重点感悟,加深体验(一)感悟长城的雄伟气魄。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在读中感受长城雄伟的气势。2.通过品读“蜿蜒盘旋”等重点词语,借助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的想象,想象出长城在崇山峻岭间蜿蜒盘旋、绵延万里的壮美景象。3.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二)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了解长城的结构特点。1.默读第二自然段,图文对照,了解长城的结构特点。2.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了解长城的历史作用。(三)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1.轻声朗读第三自然段,在诵读涵泳中静心感悟。2.品读重点词句,展开联想,体会修筑长城的艰辛。3.指导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在读中体会中华民族勤劳勇敢、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在读中抒发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和民族自豪感。四、回归整体,抒发情感1.画面欣赏:《长城风光》。2.抒发情感,赞美长城。远看长城,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读出我们的惊叹(指名读;齐读)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预设:修筑长城很艰难)你从哪里看出了很难?尽管困难重重,长城还是修筑成功了,那是一种怎样的劳动啊,透过这段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这段话,边听边想。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书写13个生字,重点指导“嘉、隔、慧”3个字。2.展示、交流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和图片资料,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教学流程二次备课一、回读全文二、指导书写生字1.引导学生观察要求会写的字。重点指导“嘉、隔、慧”三个字的书写。2.练习书写13个生字,教师提示正确的书写姿势并及时展示学生的字,进行评价、指点。3三、拓展延伸展示、交流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和图片资料。四、小练笔:赞美长城。板书设计:17长城由远到近由看到想高大坚固课后小结教学内容18颐和园教学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品味课文有没的语言。3.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学习过渡句。4.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5.产生审美、爱美的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难点1.会认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学习过渡句。难点:产生审美、爱美的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教法学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展示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流程二次备课教学目标: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11个生字;练习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我国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教师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找作者的足迹,一同来包揽颐和园的美景。教师利用白板板书课题,强调“颐”字中间是个“口”,4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序号并画上本课的生字新词。2.读一读生字新词,并把含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三、学习生字1.课件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学生读词语,教师订正易错字音。2.利用多种方法记字。3.理解词语神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姿态不一:样子各不相同。琉璃瓦:内层有较好的黏土,表面有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象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宫殿: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远跳:往远处看。画舫;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葱郁:青翠茂密。4.形近字辨析四、再读课文1.在熟读词语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2.思考:课文按顺序介绍了颐和园的哪几个景区?3.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为三段,简述理由。(1)默读课文,看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2)看书上的插图或出示风光图片从感性领略颐和园几处景观的美景。(3)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体会他们在课文中的作用。[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饶过大殿,就来到了有名的长廊。[2]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3]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4]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读句子,体会这些句子在课文中的作用:这些句子都是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句子清楚的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这些句子可以帮助我们给课文分段。(4)划分段落,标出起止。五、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2.抄写稳重描写景物的好词佳句。注意与“卧”字左半部的区别。游记这类文章的特点是“移步换景”,一般是一处景观为一段。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图文对照,学习课文一至三段和第五段,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这几处景观的景色特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2.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3.产生审美、爱美的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具体的。5教学难点:凭借课文内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过程:一、欣赏美图,激趣导入1.学生配乐欣赏颐和园图片。2.说说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二、精读课文,品味语言(一)学习“长廊”部分。1.读一读第二自然段,说说长廊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理解长廊的长。(1)对比句子:这条长廊很长,分成很多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3.再读体会长廊的美和浓浓的文化气息。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读句子;提问: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长开的景色特点。)“使人神情气爽”的:“威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二)学习“万寿山”部分。过渡: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1.读第三自然段。2.说说最吸引你的地方,并找出他们的特点。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三)学习“登上万寿山看昆明湖”部分。过渡: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黄色、绿色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组成了一幅古色香的风景画。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3.看图理解情境,想象碧绿的湖水像晶莹剔透的碧玉。4.联系上下文,还能从哪里看出湖水的静?5.配乐朗读第四自然段,体会和谐之美。(读出“静静”的美,读得轻、美)6(四)学习“昆明湖”部分。1、指名朗读第四段。思考,回答问题:(1)作者从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2)十七孔桥是怎样的?(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3)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1)教师范读。教师范读时,要通过表情语气的变化,感情的处理来加以体现。(2)学生模仿练习。(3)指名朗读、齐读。3、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中的第(3)小题。(1)出示句子,读句子。这座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2)说说这个句子是抓住什么来描写景物的?(这段话抓住了景物“多”的特点来具体的首先是十七孔桥的桥洞有17个;其次是桥栏杆上的石柱多有上百根;第三是柱子上雕刻的小石狮子多。)三、总结全文,学习过渡句1.课文向我们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三个景区,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作者都用了一句话告诉我们,请找一找这样的句子。2.课件依次出现这样的话,告诉学生这样的句子叫做过渡句。3.总结:课文不仅用过渡句清楚地告诉了我们游览顺序,还抓住了每个经典的特点向我们细致描绘。四、扩展延伸(一)资料介绍,扩展知识1.颐和园建于1750年。2.这座为帝王建造的古典园林,现在每年接待中外游客数百万人。3.1998年,颐和园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二)情感升华,练习表达。1.填空: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北京的颐和园是2.在你的心里,北京的颐和园还是——()五、布置作业。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2.思考课后思考·练习中还没有讲的问题。板书设计:18颐和园长廊万寿山昆明湖长高大间数多雄伟、壮丽静、碧绿美丽的大公园世界遗产7课后小结教学内容19*秦兵马俑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
本文标题:伦颖四上第五单元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068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