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四
专题概述本专题讲授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的历程,内容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其初期在探索建立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历程,“文化大革命”对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严重破坏及其深刻教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历史性转折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以及“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与实践。通过讲授,要让学生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艰巨性和必要性,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认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对于实现祖国统一的重大意义。课标要求专题线索学科前沿教学建议知识结构知识结构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政治体制框架法制建设:1954年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曲折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十年“文革”发展政治体制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改革政治协商制度改革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基层民主选举发展法制建设逐步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依法治国“一国两制”构想形成成功实践于港澳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本单元贯穿两条线,两个中心: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祖国的统一大业线索清晰,具有很强现实意义。如何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使学生对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等现实问题有正确的理解与认识,是学习本单元的关键所在。将祖国统一纳入1949年以来的中国政治建设这一主线的原因:①“祖国统一”属政治实践,应归于广义的“政治建设”的范畴之中。②特殊的背景因素和现实因素。即现代中国的“祖国统一”与体现“一国两制”的“特别行政区”的政治制度紧密相连。祖国统一则更是现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重要方面。专题线索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1949年9月新政协召开:《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意义政治制度建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开创人民民主的新阶段《共同纲领》的规定1954年宪法的规定五个自治区的成立本课总结本节内容反映的是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基本线索,包含了政治建设的起点和基本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大基本制度形成,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上述制度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与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的关系有的学者指出: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它规定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制度是中国人民自近代以来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胜利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总结,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光辉典范。也有学者指出:根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建国初期的中央人民政府兼有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最高行政机关的双重性质,自下而上选举出来的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民政协行使的。建国初期中国的民主政治体制比较好地处理了党政关系、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同时它的确立也严格遵守了法律程序,因此带有一定的开创性。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学术界对1954年宪法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有的学者指出:“五四宪法”的制订过程本身就充分体现了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在中国宪政史上虽然也有过多部宪法,但像“五四宪法”这样经过广大人民群众多次反复讨论却是第一次。也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建国之初认真谨慎地遵守现代法制国家的立法原则,同时又牢牢把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才使“五四宪法”从内容到结构都远远超过了以前历次宪法,从而更好地表达了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的意志和愿望。应当说这部宪法是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真正属于人民和服务于广大人民利益的宪法,它的正式颁布是中国走向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和新的起点。有的学者指出:“五四宪法”制订后,新中国在政治领域进行了多方面的建设,主要有:人民政协继续发挥作用,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法制建设继续向前发展;民族区域自治的发展,宪法上确定的国内各民族之间平等友爱的互助关系保障了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利。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学术界都承认这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但在它发源于何时的问题上却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它始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有人说它开始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等民主党派合作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时期,也有人说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才开始。还有学者提出它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发源于抗日战争时期三三制政权的建立并成雏形,经过第三次国内战争时间的发展,正式建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际,以后继续发展并趋于完善。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学术界侧重论述它的意义和形成与完善的过程。有的学者指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结合我国各民族历史和现实的具体情况,用以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它作为国家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从建国初期起就写入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次宪法中中央人民政府从1952年起先后制定和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和《关于保障一切散居的少数民族成分享有民族平等权利的决定》。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1984年又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使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有的学者指出: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策和重要的政治制度,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确立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历史上不平等的民族关系,真正实现了各民族间的平等团结,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各少数民族人民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和地方行政事务的自治权力,有力地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十分重要的意义。还有的学者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政治定位、涵义及其从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提升为基本政治制度的主要原因,是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必然结果,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民主集中制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民族平等的根本性原则在我国的深化,是民族工作步入法制轨道的必然要求。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中共“八大”的探索国内主要矛盾和任务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大革命”“革命委员会”体制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停止活动政协停止活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党和国家体制的改革1982年宪法依法治国战略本课总结本节内容包含了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曲折、转折及其新的探索与成就。“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中,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度陷于瘫痪,这种惨痛的教训从反面说明了民主和法制建设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在政治建设上创新性探索,这表现在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制定颁行了包括新宪法在内的一大批法律文件,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法治逐步健全,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健康发展轨道。关于“文化大革命”对民主制度的践踏有学者指出:1966年5月起,当代中国的历史走进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革”时期。这场从一开始就冠以“文化”字样的大革命,不仅是对中国文化的严重摧残,而且更是对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巨大破坏。在这十年间,毛泽东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统帅一切,“打倒一切”的“全面内乱”步步升级,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体制趋于解体,民主与法制荡然无存。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因此而陷入了山重水复的矛盾和困境之中。不过,也有学者从另一种思路提出: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给全党、全国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造成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人为中断,痛失了大好发展机遇。但是,如果把“文化大革命”放到当代中国的整个历史进程来考察,把它作为当代中国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一个链条来看待,就会发现,“文革”在带给中国人民痛苦和灾难的同时,也给中国人民带来教训和智慧。“文革”把中国旧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以浓缩的形式推向极端,加速了传统社会主义旧模式、旧体制的衰落解体,使中国提前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形成特有的“历史时间效应”。实事求是评价文革时期经济建设首先,必须搞清楚,“文革”和“文革”时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革”是一场严重错误的政治运动,它“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文革”时期,是这场运动发生的历史时间和空间,这一时期既发生了种种严重错误,也存在抵制和纠正这些错误的斗争,包括广大人民群众在困难条件下努力进行的经济建设。因此,彻底否定“文革”并不等于要否定这一时期所发生的全部历史。同样,肯定“文革”时期经济、外交方面的发展,也不等于要肯定“文革”本身的错误。胡绳同志很早就指出,要把“文革”和“文革”时期区别开来。(见《真理的追求》1990年第4期第11页。)应当说,这是我们正确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阶段历史的基本准则。参考文献:陈东林《濒临崩溃?实事求是评价文革时期经济建设》作者简介: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二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出生于湖南长沙。中共党员。1978年成为恢复高考招生后中国人民大学招收的第一批学生,进入中国历史系学习。1982年入中华书局中国近现代史编辑室任编辑。开始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三“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一国两制”的构想酝酿: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提出:1981年叶剑英阐述祖国和平同一九条方针政策;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确立: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交流实现真正停火“三通”的限制放宽,两岸交流日益频繁民间团体对话达成“九二共识”台湾问题:“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本课总结本节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挫败了外国势力企图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阴谋,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二是“一国两制”理论的创设,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丰富了“一国两制”理论和实践。关于“一国两制”的构想有学者认为: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对和平共处原则的成功运用,对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及其建设社会主义也要利用资本主义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上面。有的学者认为:“一国两制”构想突破了原有的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建立以社会主义为主体的,允许港、澳、台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新的国家结构。还有的学者认为:“一国两制”理论与实践对中国社会政治带来的重大变化和深刻影响是前所未有的,它推动了国家统一与政治现代化进程,提升了中国政治文明的水平和地位,同时也更加凸显了政治文明的中国特色,创造了人类政治文明的新形态和新贡献。关于两岸关系的发展最值得注意的是两岸关系经济和政治上的不平衡性以及由于美国的介入而造成的中国统一大业的复杂性。有学者指出:1949年以来,台湾与大陆一直处于分离状态。两岸关系经历了军事对抗、和平对峙、民间交流、分裂与反分裂等几个阶段。就目前而言,两岸关系有两条相反的主线,一条是两岸民间往来与文化交流持续扩大,两岸经济互惠互补并走向一体化,两岸科技交流与合作全面展开,台湾民众对祖国与“一国两制”的认同增多;另一条是两岸直航与完全“三通”仍未能实现,两岸政治僵局持续,台海潜伏着新的危机。有学者指出了两岸关系中的美国:美国政府以霸权主义心态,从“美国至上”的利己主义出发,在战略上防范中国,在策略上支持民进党当局,竭力阻挠和拖延中国的统一大业。岛内的台独势力也据此挟洋自重,中国统一大业面临新的挑战。台湾历史应写进中国史教材南京大学历史系茅家琦《台湾历史应写进中国史教材》中国历史教材中应该包括台湾历史的内容:无论从法理上看,还是从历史上看,台湾都明确无疑的是中国的领土。中国历史教材中
本文标题: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074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