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课件(共25张)
如何继承?如何批判?明清之际是继百家争鸣之后,又一个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天崩地解”的社会大变革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伴随着政治风云的激荡,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社会因素的滋长,沉暮下的知识界掀起了一场推陈出新的思想浪潮,批判继承了烂熟中的传统儒学思想。课标要求: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家学说的发展。请阅读以下故事片断,结合书本内容找出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出现的背景?吴必中是明朝的秀才,带着书童赴京考会试。他是家中独子,但是他天生愚笨,多次考县试都不中,于是吴老爷拿钱为他买了个秀才的头衔,这样,吴必中带着全家的希望上京了。他们走到湖南时,他们先是看到一些衣服破烂、瘦得只剩下骨头的难民坐在路边,接着又看到一大帮农民手拿着锄头和大刀,一边大喊:“狗官钱弓梓,拿命来”。他们赶紧避开。后来才知道他们的土地被钱弓梓给强行霸占了。但是大家谁也不敢多言,怕附近有东厂特务、锦衣卫,赶快离开是非之地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土地兼并现象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吴必中一边赶路一边还不忘死记硬背四书五经,把要考的文章死死的记住。终于来到北京,他看到大街很是热闹,大街两边都是做买卖的。最吸引他的是地上摆卖的西洋玩意,他实在爱不惜手于是买了一个望远镜。来到客栈,他看到有很多像他那样的考生,有的在高声谈论科举考试,有的埋头苦读,他也不甘落后,吃完饭早早地回房看书。八股取士,限制了思想的自由。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工商业阶层壮大。西方科技成果传入中国,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一、明清之际反封建民主思想产生的背景⒈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⒉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⒊阶级:工商业者队伍壮大⒋思想:理学占统治地位,摧残人性5.外部: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二、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明代万历年间,李贽在麻城著述、讲学。虽说他是有大学问的人,却也开荒、种粮、种菜,勤快得很。李贽讲学跟别的先生不一样:别的先生只收男生,李贽偏偏要男女收在一起教;别的先生要求学生走路要轻,说话莫大声。而李贽偏要学生们蹦蹦跳跳翻跟头,大声读书像打油;别人教书要白天,李贽白天要学生们帮家里种田、种地,夜晚听他讲学;别人教书是在学堂里,李贽要学生在钓鱼台上听;别人教书专讲“四书”、“五经”,李贽专教些实用的东西,还经常出谜语逗学生们玩:皇帝老子去偷牛,满朝文武做小偷;公公拉着媳妇手,细伢打破老子头。学生们猜来猜去,都猜不出来。李贽笑着启发说:“你们不是猜不着,是还没有长这个胆量。要干大事,就得敢破旧规矩,敢想,敢说,还要敢干。”接着,李贽解释说:“第一句‘皇帝老子去偷牛’是君不君;第二句‘满朝文武做小偷’是臣不臣;第三句‘公公拉着媳妇手’是父不父;第四句‘细伢打破老子头’是子不子。”学生们听了以后,就到处传播。气得那些官老爷和封建卫道士们连连骂李贽是“盗教”、“邪教”、“异端”。(一)、反正统意识李贽少年求学穷困潦倒中年做官正直清廉老年入狱迫害致死(1)人物生平简介:李贽的性格特征:正直清廉离经叛道①哪些思想可以反映出李贽是一位“离经叛道”的思想家呢?②体现李贽思想的著作有哪些?材料一“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如服田者私有秋之获,而后治田必力;居家者私积仓之获,而后治家必力;为学者私进取之获,而后举业之治也必力。…材料二“万世成宪,大半非圣人之言,并非万世之至论”;概括李贽的观点材料1:认为人皆有私,追求物质利益是“自然之性”,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材料2: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程朱理学,反对绝对权威(2)李贽的进步思想主张1、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2、认为“理”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从而否定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3、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4、主张男女平等。5、在诗文写作的风格方面,主张“真心”,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3)李贽的代表作:《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藏书》的命名则是由于李贽认为这部书“颠倒千万世之是非”,只能“藏之后世”的缘故。(4)对李贽进步思想的评价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冲击迂腐的纲常名教,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有利于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其代表了中小地主和工商业者的利益,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二、三大进步思想家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黄宗羲—梨洲先生(一)、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说材料一: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材料二: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已,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材料三:“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材料四: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是公其是非于学校.材料五:“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材料一、二:批判君主专制;限制君权;材料三:提出君臣平等;材料四: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材料五: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二)、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人物生平顾炎武(1613—1682),号亭林,江苏昆山人。年轻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斗争。清军南下,参加当地的抗清斗争。抗清失败后,遍游华北,载书自随。所至垦田度地,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尤致力于边防和西北地理的研究。顾炎武学问广博,对经史子集、音韵训诂、典章制度、兵农经济、郡邑掌故,都有深入的研究。晚年拒绝清政府的征辟,专志经学的研究。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等数十种著作,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学者。顾炎武—亭林先生材料一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结合材料,如何理解亡国与亡天下?亡国:改朝换代,统治者政权的变更。亡天下:民族、文化的沦亡,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命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材料二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寓封建(允许官位世袭)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之。宗法立而刑清。天下之宗子,各治其族,以辅人君之治。——顾炎武《日知录》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时代背景,归纳、评价顾炎武的观点。观点:“众治”。把君主的权力分散给百官,以削减君主权力.主要思想:(1)强烈地批判君主专制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2)提出了“众治”的主张;(3)梁启超把其观点归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4)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评价:反映了当时社会进步的愿望和要求,这些具有民主色彩。但是这些思想未能突破封建制度的束缚。王夫之—船山先生“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已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根据材料归纳王夫之政治思想的主旨。(三)、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作法。主要思想:(1)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作法;(2)对先秦至清初的文化遗产予以批判总结;(3)哲学思想:发挥了古代“气一元论”的唯物论思想,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唯物主义思想家)探究:归纳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进步思想主张的共同点•(1)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2)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3)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建立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强调经世致用。三、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最大的特点:对专制君主的大胆批判明末清初反封建民主思想的历史作用:(1)以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为代表的君主批判思想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他们的思想在其后数百年间仍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2)经世致用思想影响深远,其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办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其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治学态度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演变背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形成汉代成为正统宋明发展为理学明清新发展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和墨子的思想主张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思想流派的形成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的建议两宋时期程颢、程颐和朱熹的思想主张、明朝陆九渊和王阳明的思想主张李贽的反正统思想,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羲关于经世致用的主张和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本文标题:人民版历史必修一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课件(共25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088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