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人民版必修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温固而知新,可以为师矣!1、“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学派互相争论的局面。“百家”,是泛指,就是指学派的数量多。(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考点梳理:考点1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1、原因---百家争鸣的出现,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土地私有制形成,封建经济迅速发展。A、经济:B、政治:分封制、宗法制瓦解,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C、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D、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2、影响:A、中国的百家争鸣为后续的封建社会提供了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权谋的、思想的、技艺的等多种思想范式,供人们学习、参考和选择,如儒家的“礼教”与“仁”提出了一套治理国家的现实模式,法家的“法治精神”为秦朝所采用,并作为后代的治国标本。B、中国的百家争鸣对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民族心理、民族习俗、生活方式与思想方式的形成等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如中庸(“过犹不及”)、安贫乐道(“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重亲情、以农为本、重男轻女等等。C、中国的百家争鸣对后代文化的发展也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道德经》、《论语》、《庄子》、《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等,这些经典文本滋养着一代代中国人,是中国智慧的一部分和来源。材料一: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一一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兴起的历史条件。(4分)材料所反映的信息: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的解体;各国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所学知识需要补充: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封建经济发展);私学的兴起和发展。考点梳理:考点1百家争鸣:1.(08山东基本能力测试,44)传统文化强调人要奋发有为,勇于担当。下列名句中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②鞠躬尽痒.死而后巳③位卑未敢忘忧国④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④⑤模拟试题导入:(1)百家争鸣:C考点梳理:考点1百家争鸣:(2)道家、法家、墨家的思想主张:1、道家---老庄的思想(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层):①“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客观唯心主义)②政治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③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④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朴素辩证法思想)⑤“齐物”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没有区别)2、法家---韩非的思想(代表新兴的地主阶级):A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B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法治);C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D认识论:①遵循客观规律行事;②“参验法”结合韩非思想分析为什么说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最“有用”的思想?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考点梳理:考点1百家争鸣:1.(山东文综)“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D.墨家“非攻”思想2.(上海单科)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3某思想家曾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又说:“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A.孔子“仁”和“礼”的学说B.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C.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模拟试题导入:B(2)道家、法家、墨家的思想主张:BC考点梳理:考点1百家争鸣:(3)儒家思想:1、孔子(春秋)—儒学的创始人:①“仁”、“礼”(含义、表现)②“德治”:“为政以德”;A、政治思想:(1)主观目的:◆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礼”?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2)具有进步性:①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促进生产的发展。②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3)不被统治者接受的原因: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孔子恢复周礼的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他们的需要。B、教育思想: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创办私学(打破了教育被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局面)C、文化贡献:其言论《论语》。整理和编订“六经”。2、孟子、荀子(战国)—对儒学的发展(代表新兴地主阶级):A、孟子的政治思想:①提倡“仁政”学说;提出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②提出“民贵君轻”的学说(民本思想);B、孟子的伦理观:C、荀子的政治思想:①主张“仁义”;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D、荀子的伦理观:E、荀子的哲学思想:②提出“君舟民水”的学说(民本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孔子孟子荀子时期同仁的思想民本思想异人性论爱人以德治民性相近仁政仁义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性善论性恶论春秋战国中期战国末期主张“性本善”主张“性本恶”考点梳理:考点1百家争鸣:1.(上海市单科历史)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入学儒家,即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2.(高考山东基本能力测试)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3.(高考海南单科)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A.天行有常B.人性本恶C.礼法并用D.民水君舟模拟试题导入:(3)儒家思想:BDB专题线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时期:儒学创立(孔子)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孟子、荀子)汉代: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董仲舒)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独尊地位出现危机宋代:吸收了佛教、道教的精华,三教合一,理学创立(二程、朱熹)明朝时期:理学发展为心学(王阳明)明末清初:传统儒学思想被批判继承(李、顾、黄、王)19世纪末:儒学成为宣传维新思想的外衣新文化运动:儒学的正统地位动摇应运而生蔚然大宗春秋儒家思想的演变线索:魏晋南北朝正统思想遭到打击西汉武帝秦朝战国宋明面临挑战隋唐新发展明清之际新体系—理学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考点梳理:考点2儒学的兴起:(1)董仲舒的新儒学: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材料二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材料三“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思想主张2、“儒学独尊”“大一统”1、“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作用思想统一、国家安宁,中央集权加强君权,服从统治天=君结论:糅合和道家、法家等学说思想的新思想体系。与时俱进,适应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既是国家的需要,也是统治者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需要!考点梳理:考点2儒学的兴起:(2)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A、汉武帝时期,北方和南方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这些要求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B、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1、背景:(儒学为什么为汉武帝所接受?)2、主要表现:A、政治:B、思想:C、教育:3、评价:B、消极: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扼制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A、积极: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①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大一统;②促进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起用儒学之士参与国家大政,确立察举制为最主要选官制度;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兴办太学和令各郡国建立学校,推动儒学的传播和发展;考点梳理:1.(北京文综)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D.韩非子、董仲舒2.(安徽文综高考)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3.(高考海南单科)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A.《春秋》B.《论语》C.《孟子》D.《易经》模拟试题导入:考点2儒学的兴起:(1)董仲舒的新儒学:DCA考点梳理:材料一: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使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3分)模拟试题导入:考点2儒学的兴起:(2)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原因:A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社会各阶层接受;B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C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3分)考点梳理:考点3宋明理学:(1)朱熹理学—理学集大成者:1、什么是理学?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理学家的“理”体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在人身上就是人性。主要流派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2、朱熹的基本观点、主要贡献及其地位和影响:强调个人学习的日积月累,循序渐进,以达到“仁”的最高境界(格物致知)。提倡“存天理,灭人欲”。A、理气关系论:先有理后有气;“理”是世界的本源。(客观唯心主义)“理”指儒家的“三纲五常”、仁义道德。B、理学修养论:C、政治思想:“道统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正君心”D、理学经典:将《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集为《四书》,并为之作注,使之成为理学的主要经典。实质是维护封建等级秩序,要求人民安于现状,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考点梳理:1.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B.从天人感应出发C.从万物本源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2.据史料记载,宋代女子吴妙静新婚之日,未婚夫在迎亲时溺水身亡,她遂出资在溺水处建造一座五孔石桥,并终身守节。吴妙静此举的思想根源最有可能来自于()A.董仲舒B.朱熹C.陆九渊D.王阳明3.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提出这一主张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A.董仲舒B.程颢C.朱熹D.王守仁模拟试题导入:考点3宋明理学:C(1)朱熹理学—理学集大成者:BC考点梳理:考点3宋明理学:(2)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A、宇宙观:B、方法论: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主观唯心主义)修养的关键在于“致良知”、“知行合一”★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同学派儒学的表现形式(理学)内容(主张)实质(目的)影响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以儒家
本文标题:人民版必修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089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