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第6章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现代化(比较农业经济学-中国
第6章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曾寅初第6章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现代化•主要内容第1节农业现代化机制第2节贫困和农民的分化第3节传统的共同体社会及其变化第1节农业现代化机制一、农业发展机制•按照经济学原理(经济合理性)来理解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化与经济发展内在的必然结果机制图式传统农业部门现代工业部门人口增加工业化劳动市场劳动市场土地制约土地价格劳动工资中间投入价格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生产要素替代技术进步生产要素生产率福利水平图3-2农业现代化的经济机制第1节农业现代化机制二、东亚国家的验证要素价格变化的验证――化肥、机械价格的下降,土地、劳动价格的上升要素替代的验证――K/LK/R上升很快R/L也在上升战前∶地价上升、肥料价格下降战后∶加上了工资上升、机械价格下降――农业机械化的进展第1节农业现代化机制二、东亚国家的验证要素替代的结果是要素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尤其是战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收入的提高和恩格尔系数的下降韩国的情况,好像是日本经验的压缩60年代后的相对价格的变化,要素替代,结果是要素生产力的提高第1节农业现代化机制二、东亚国家的验证要素替代的注意点∶要素替代不仅发生在一定的生产函数上,还包含有技术进步的生产函数的移动时的要素替代……目的是打破收益递减法则的作用,增加可替代范围日本模式∶同时增长模式∶工业发展诱发农业发展第1节农业现代化机制总结∶本源生产要素被现代生产要素所代替的过程•工业化,吸收劳动力,使得农业工资上升•工业化,提高了现代投入的供给能力,使得它们的价格下降所以,出现了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经济机制第1节农业现代化机制三、东南亚国家的农业发展东南亚的情况与日本、韩国正好相反近代部门的劳动吸收力很低,人口的高增长,劳动工资下降或者固定肥料价格因工业化而下降可开荒地变少,地价上升结果∶肥料替代土地的过程出现了,但是机械替代劳动的过程没有出现第2节贫困和农民的分化一、农村贫困机制2∶无地农民的大量出现、贫困化传统农业部门现代工业部门人口增加工业化劳动市场劳动市场土地制约土地价格劳动工资中间投入价格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生产要素替代技术进步生产要素生产率福利水平图3-2农业现代化的经济机制2耕地细分化土地分配共同体习惯的变化阶层分解无地农民大量出现绝对贫困第2节贫困和农民的分化二、农民分化的原因土地所有者面临的选择∶一是自己的土地自己劳动耕作(自己经营)二是交给别的租地农户耕作,收取地租三是雇用劳动力,进行经营而作为非土地所有者的农民的选择∶一是成为租地农户,获得租地耕作收入二是成为雇用劳动者,获得工资收入第2节贫困和农民的分化二、农民分化的原因这是因为∶一是,习惯地租率的变动很困难。提高r,使它能达到土地所有者的地租收入与前两种状态相等,几乎完全不可能。二是,增加劳动的投入情况怎么样呢?这时地租收入虽然可以提高,但是总纯收入则会降低一部分。所以也非最佳选择。第2节贫困和农民的分化二、农民分化的原因结果,地租率提高很难,而雇用劳动力很容易,所以土地所有者就越来越选择劳动雇用的形式。租地农户不能从土地所有者那里租到土地,这样为了生活就不得不了沦落无地的劳动者。也就是说,人口土地比率的增大,剥夺了租地农户的租地经营权,使他们沦落为农业劳动者。第2节贫困和农民的分化二、农民分化的原因*理解以上过程的注意点第一,沦落方式。对于一个村来说,农户数的增加无非两种情况∶一是继承,二是转入。在可开垦的荒地已经基本结束的情况下,无论哪一种都一定是雇用劳动者多。第二,与土地改革的关系。土地改革可以阻止向下分化,但是土地改革一般不是一下就把租地农变为自耕农,而是分阶段进行的。先是把分割比例租地农变为定额地租租地农,而还没有顾及无地农家的情况。结果,使得与土地有联系的农民和无地农民之间的差距更加扩大,加剧了分化。第2节贫困和农民的分化三、技术进步的作用和局限性土地上人口压力的增强,必然引起地价上升和工资的下降,从而引发土地节约、劳动使用的技术进步。被称为「绿色革命」的技术进步,就是这样产生的。「绿色革命」的主要内容,就是培育了耐肥的高产品种(HYV)。第2节贫困和农民的分化三、技术进步的作用和局限性HYV与原来的品种相比,劳动的雇用吸收能力更强。据IRRI调查,HYV与原来常规品种相比,每Ha的劳动投入量之比为∶韩国(中部)1.10,菲律滨1.28,泰国1.44,印尼1.11,孟加拉国1.42,印度1.16,巴基斯坦1.18。增加的劳动主要是整地和除草等单纯环节的劳动。例如除草,施肥的增加促进了杂草的生长,所以需要集中除草。而且除草作业因为集中性的提高,使得它的雇用劳动部分的增加很快。第2节贫困和农民的分化三、技术进步的作用和局限性作用:一是需求增加的影响∶雇用增加、工资增加二是技术进步、生产函数上移的影响∶造成工资比率和地租比率的变化第2节贫困和农民的分化三、技术进步的作用和局限性但是,如果无地劳动者的供给增加超过了需求曲线的上移的话,工资还是会下降,这是大多数东南亚国家的现状。所以,现实的结果可能是两种力量相结合的结果。但是,最终还是避免不了工资比例下降、地租比率上升的农民分化的结论。这样的农民的分化会对东南亚社会造成什么影响呢?第3节传统的共同体社会及其变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东南亚农业社会的共同体特征。这个特征被归纳为∶一、农业的包容性(involution)和贫困的共有尽量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上的劳动投入来维持生产,尽量将经济「这张饼」细分,以达到不发生阶层分化、使得贫困在农民之间平等地共有以实现社会的安定和调和。第3节传统的共同体社会及其变化1、农业的包容性(involution)水田稻作具有很强的雇用吸收力,而且相对容易扩大这种吸收力。(与火种等相对照)一是内部作业环节很多;二是可以变为两熟、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变为三熟;三是有很多外部作业,例如修水利、整土地。在这里表现了农业的巨大的包容性(劳动吸收而其边际生产力几乎没有下降)。第3节传统的共同体社会及其变化2、「贫困的共有」以上是生产方面的对应,在分配方面的对应就是「贫困的共有」。共同体成员之间,耕地和农业作业的相对均等化――「劳动的分散」,以此来对付人口土地比率的增加,维持共同体的一体化。没有被分化为大地主集团和农奴集团,而是通过「细分化」维持了社会的同质性。第3节传统的共同体社会及其变化实现制度是∶互付报酬的地主佃农关系。它不是一种由阶级省分决定的统治被统治的关系,而是以亲属、邻居关系为核心的对等的、相互扶持的关系。第3节传统的共同体社会及其变化存在将土地和劳动的机会在农民之间比较平等地分配的制度和习惯。稍微下层的人有「劳动的权力」,稍微上层的人有「给予劳动的义务」。第一∶例如,地主在将部分土地租给佃农的同时,又租入土地成为别的地主的佃农,还有佃农租入土地后又租给别的佃农等等。第二∶收割劳动者,在获得一定比例的收获物的同时,接受插秧、除草的工作;或者又把这些工作转包给其他的亲属、邻居等。第3节传统的共同体社会及其变化二、保护者和被保护者的关系(Patron-Client)东南亚农业社会的低层,存在着保障所有成员的生存的道德规范。产生这种到的规范的背景如下∶行动原理不是「收益最大化」,而是「安全第一」、「风险回避」。这个原理现实存在于农村的制度和人间关系当中。危机状态的农民不得不求救,自己也可能处于这样的境地,所有有去救的义务。只有通过这种互利性,才能回避风险。农民之间共有这种「生存维持的伦理」。第3节传统的共同体社会及其变化二、保护者和被保护者的关系(Patron-Client)社会不可能完全平等,但是在这里不存在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保护者和被保护者之间的关系。被保护者向保护者寻求生存维持的保障功能,保护者给予这些功能的同时,得到自己在共同体中的威信和社会地位,也保障了自己的安宁。这种道德的规范双方都承认、认可。第3节传统的共同体社会及其变化二、保护者和被保护者的关系(Patron-Client)这种关系中存在一个潜在的危机因素∶就是双方都存在给对方的义务少一点,向对方要求的权力大一点这样的潜在的愿望。这种愿望表面化,也就是保护者与被保护者关系的破裂之时。极端地说,动摇互利关系基础的是∶下层对上层的影响力(谈判力)的下降。第3节传统的共同体社会及其变化二、保护者和被保护者的关系(Patron-Client)保护者和被保护者关系的变化a,1、土地所有的不平等化2、人口增加3、商品性农业的发展b,4、「剩余资源」的丧失c,5、村落平等机制的丧失6、殖民地政府对地主阶级的所有权的保护第3节传统的共同体社会及其变化三、传统社会的变化农民分化的机制,可以认为是独特的现代化机制对传统社会的一种影响。人口压力下,共同体发生变化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印尼的Java的稻作收割习惯的变化。第3节传统的共同体社会及其变化三、传统社会的变化Bawon传统的收割方式∶ani-ani小刀的收割方式,理由有三∶第一,不能伤害稻子里面的神灵第二,容易脱落的籼稻,不太适合镰刀第三,正好可以互相分享劳动机会具体方法(bawon)∶白旗通知收割日――早上集中开始收割,无论村里村外,越多越好――送到所有者院内,由所有者以一定比率(1/9-1/6)获得现物。第3节传统的共同体社会及其变化三、传统社会的变化Bawon,人地比率还不是太大,收获时劳动力不足时的收获制度,保护者和被保护者的关系。人口增加之后,情况大变∶一是出现1ha里500人1小时完成的情况二是获得比例下降到1/18,甚至1/22以下三是劳动机会限定到村内住民,亲属邻居劳动者要求提高收获物比例,这样所有者就不得不寻求别的方法。第3节传统的共同体社会及其变化三、传统社会的变化变化(1)Tebasan收割方式∶水田所有者收获前一周左右卖给收获承包人(penabas)――penabas采取商业主义的方法组织收割。与bawon的区别∶•第一,panabas对传统的保护者和被保护者的关系没有关心•第二,不是无限制参加,而是招募一定数量的村内外工资劳动者、数量比bawon少•第三,为了节约成本,使用镰刀推开与HYV的普及有关(脱落问题获得了解决)第3节传统的共同体社会及其变化三、传统社会的变化变化(1)Tebasan收割方式∶变化∶•第一,tebasan制度引入被排除的劳动力地位进一步下降,(所以也出现了抗争),成为农村的游民,被排除出去。•第二,在传统的保护者和被保护者关系之后,形成了雇用劳动者和新banabas之间的关系。与bawon相比,雇用劳动者的工资要高一些,水田所有者的部分也多一点,这种制度在农村稳定下来。第3节传统的共同体社会及其变化三、传统社会的变化变化(1)另外一种变化的方式是ceblokan∶不拒绝参加收获劳动――但是参加者必须义务地承担插秧、除草等义务劳动。劳动者实际工资在下降,这时他们的影响力(谈判力)下降的结果。调查的结果显示,bawon的内容朝着逐步排除劳动力的方向、ceblokan朝着逐步降低实际工资的方向移动变化。第3节传统的共同体社会及其变化三、传统社会的变化与之对应的,菲律滨从hunusan转变为gama制度。这些变化,都表明共同体的农业社会,在人口压力下,正在走向崩溃。参考文献1、速水佑次郎、拉坦,《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修订扩充版),郭熙保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6月2、苏布拉塔加塔克,肯英格森特,《农业与经济发展》,吴伟东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6月3、渡辺利夫,『開発経済学:経済学とアジア』(第2版),日本評論社,1996年4月4、Y.HayamiandM.Kikuchi,AsianVillageEconomyattheCrossroads:AnEconomicApproachtoInstitutionalChange,Tokyo,UniversityofTokyoPress,1981思考题1、什么是农业现代化的经济机制?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有没有客观条件?2、如何理解东南亚国家农民分化的形成原因?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分化有什么影响?3、东南亚传统农业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4、促使
本文标题:第6章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现代化(比较农业经济学-中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10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