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保育仔猪(30-70日龄)常见病的诊治
保育仔猪(30-70日龄)常见病的诊治(一)保育仔猪的生理特点保育仔猪是指断奶后在保育舍内饲养的仔猪,即从离开产房开始,到迁出保育舍为止,一般在30-70日龄之间,在保育舍经历30天左右。保育仔猪是刚摆脱仔猪培育最困难的哺乳阶段,进入另一个疾病的多发时期,为此要求提供一个良好的饲养和环境条件。保育仔猪的生理特点是:1.抗寒能力差保育仔猪一旦离开了温暖的产房和母猪的怀抱,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尤其对温度较为敏感,如果长期生活在18℃以下的环境中,不仅影响其生长发育,还能诱发多种疾病。2.生长发育快这期间仔猪的食欲特别旺盛,常表现出抢食和贪食现象,称为仔猪的旺食时期。若是饲养管理得法,仔猪生长迅速,在40-60日龄之间,体重可增加1倍,不然易发生水肿病、副伤寒等多种疾病。3.对疾病的易感性高由于断奶而失去了母源抗体的保护,而自身的主动免疫能力又未建立或不坚强,对传染性胃肠炎、萎缩性鼻炎等疾病都十分易感。某些垂直感染的传染病如猪瘟、猪伪狂犬病等,在这时期也可能暴发。(二)保育仔猪的管理要点第一,实行高床网上饲养。这是由钢筋编织的漏缝地网、围栏、自动饮水器、食槽和保温箱所组成,一般呈方形,每栏容纳10-20头仔猪。在网床的一侧设一取暖小间,这种保育栏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仔猪的发病率。第二,注意通风保暖。保育舍的室温不应低于20℃,取暖小间的温度应达26℃以上。由于保育舍内的猪只多,密度高,在寒冷季节往往可产生大量有害气体(氨气、二氧化碳),因此在保暖的同时要搞好通风,排除有害气体。第三,进入保育舍的第一周内,对仔猪要进行控料,限制饲喂,只吃到七八成饱,使仔猪有饥有饱,这样既可增强消化能力,又能保持旺盛的食欲,并能有效地预防水肿病和腹泻性疾病的发生。对保育仔猪要求提供优质的配合饲料。第四,这期间的仔猪是防疫保健的关键时期,首先要进行免疫接种,如猪瘟疫苗、三联苗、伪狂犬病疫苗等,都在这期间接种,应按免疫程序进行。同时根据猪群的实际情况,在饲料中酌情添加促生长剂或抗菌药物。(三)猪传染性胃肠炎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为呕吐、腹泻和脱水,可感染各种日龄的猪,但其危害程度与病猪的日龄、母源抗体状况和流行的强度有关。本病于1946年首先在美国发现,此后流行于世界各养猪国家和地区。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本病的疫区不断扩大,并与猪流行性腹泻混合感染,给养猪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属于冠状病毒,迄今只分离到1个血清型。病毒大量存在于病猪的空肠、十二指肠、肠系膜淋巴结内,其滴度为每克组织含108猪感染剂量,在病的早期,呼吸系统和肾组织的含毒量相当高。猪圈的环境温度可影响猪体内病毒的繁殖,在8-12C的环境中比30-35℃的环境中产生的毒价高,这可能是本病在寒冷季节流行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病毒可在猪肾细胞、猪甲状腺细胞和猪辜丸细胞上增殖,引起明显的细胞病变。病毒不耐热,在阳光下曝晒6小时可被灭活。紫外线能使病毒迅速失效,但在寒冷和阴暗的环境中,经1周后仍能保持其感染力。常用的消毒药在一般浓度下都能杀灭该病毒。诊断要点本病的流行有3种形式。①流行性:见于新疫区,很快感染所有年龄的猪,症状典型,10日龄以内的仔猪死亡率很高;②地方流行性:本病常发猪场,表现出地方流行性,大部分猪都有一定的抵抗力,但由于不断有新生仔猪和引进易感猪,故病情有轻有重;③周期性:本病在一个地区或一个猪场流行数年后,可能是由于猪群都获得了较强的免疫力,仔猪也能得到较高的母源抗体,病情常平息数年,当猪群的抗体逐年下降,遇到引进传染源后又会引起本病的暴发。本病的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常于深秋、冬季和早春(11月至翌年3月)广泛流行,这可能是由于冬季气候寒冷有利于本病毒的存活和扩散。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本病的老疫区,因此一般都呈地方流行性和周期性,仅对哺乳后期和断奶仔猪危害较重本病发生突然,在一个期间内全场大小猪都发生呕吐,呈水样腹泻,只不过是程度不同,一般日龄越小病情越重,常见断奶前后的仔猪有明显的脱水、消瘦等现象。成年猪的症状轻微。一个猪场的流行期很少超过2个月。主要病变在胃和小肠,仔猪胃内充满凝乳块,胃底粘膜轻度充血,小肠充血,肠壁变薄,呈半透明状,回肠和空肠的绒毛萎缩变短。许多病原学和血清学的检查方法都可用于本病,常用的有免疫荧光抗体试验、乳猪接种试验和血清抗体检测等方法,由于本病在临床上易于诊断,同时往往与几种肠道病并发感染,因此,实验室诊断不多用。预防(1)综合性防疫措施包括执行各项消毒隔离规程,在寒冷季节注意仔猪舍的保温防湿,避免各种应激因素。在本病的流行地区,对预产期20天内的怀孕母猪及哺乳仔猪应转移到安全地区饲养,或进行紧急免疫接种。(2)免疫接种平时按免疫程序有计划地进行免疫接种,目前预防本病的疫苗有活疫苗和油剂灭活苗两种,活疫苗可在本病流行季节前对全场猪普遍接种,而油剂苗主要接种怀孕母猪,使其产生母源抗体,让仔猪从乳汁中获得被动免疫。治疗本病的致死率不高,一般都能耐过并自然康复。但对哺乳仔猪和保育仔猪的危害较大,致死的主要原因是脱水、酸中毒和细菌性疾病的继发感染。为此,在对病猪实行隔离、消毒的条件下,做到正确护理,及时治疗,能将本病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限度。在护理方面,若是哺乳仔猪患病,首先要停止哺乳。提供防寒保暖而又清洁干燥的环境,给予足量的清洁饮水,尽量减少或避免各种应激因素。治疗包括以下三方面,视具体情况选择一种或几种配合使用。(1)特异性治疗确诊本病之后,立即使用抗传染性胃肠炎高免血清,肌内或皮下注射,剂量按1毫升/千克体重。对同窝未发病的仔猪,可作紧急预防,用量减半。据报道,有人用康复猪的抗凝全血给病猪口服也有效,新生仔猪每头每天口服10-20毫升,连续3天,有良好的防治作用。也可将病猪让有免疫力的母猪代为哺乳。(2)抗菌药物治疗抗菌药物虽不能直接治疗本病,但能有效地防治细菌性疾病的并发或继发性感染。临诊上常见的有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肺炎以及球虫病等,这些疾病能加重本病的病情,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因素,常用的肠道抗菌药有痢特灵、喳乙醇、氟哌酸、新诺明、氯霉素、恩诺沙星、环丙沙星等。(3)对症治疗包括补液、收敛、止泻等。最重要的是补液和防止酸中毒,可静脉注射葡萄糖生理盐水或5%碳酸氢钠溶液。亦可采用口服补液盐溶液灌服。同时还可酌情使用粘膜保护药如淀粉(玉米粉等),吸附药如木炭末,收敛药如鞣酸蛋白,以及维生素C等药物进行对症治疗。(四)猪流行性腹泻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病猪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和食欲下降,临诊上与猪传染性胃肠炎极为相似。本病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首先在比利时、英国的一些猪场发现,以后在欧洲、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本病流行,近年来我国也证实存在本病。据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表明,本病的发生率大大超过猪传染性胃肠炎,其致死率虽不高,但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使肥猪掉膘,加之医药费用的支出,给养猪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不同于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它具有冠状病毒科所有的形态特征,在粪便中的病毒颗粒呈多形态,倾向于一种球形。应用直接荧光抗体技术和其他血清学检查方法,可证明本病毒和已知的其他冠状病毒之间没有任何抗原性关系,因此,将其列为第Ⅲ组。本病毒在体外组织培养较为困难,我国学者成功地用胎猪肠组织上皮细胞单层和胎猪小肠组织块绒毛上皮细胞培养成功,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本病创造了条件。诊断要点本病主要发生于猪,寒冷的冬春季节是本病的流行盛期,往往从外地引进猪后不久全场暴发本病。病猪粪便污染的饲料、饮水、猪舍环境、运输车辆以至工作人员都可成为传播因素,病毒从口腔进入小肠,在小肠增殖并侵害小肠绒毛上皮。本病的流行有不很明显的周期性,常在某地或某猪场流行几年后,疫情渐趋缓和,间隔几年后可能再度暴发。本病在新疫区或流行初期传播迅速,发病率高,在1-2周内可传遍整个猪场,以后断断续续发病流行期可达6个月。本病以保育仔猪的发病率最高,几乎可达l00%。老母猪和成年猪多呈亚临床感染,症状轻微。哺乳仔猪由于受到母源抗体的保护,往往不发病,但若母猪缺乏母源抗体,则症状严重,死亡率较高。本病的典型症状是呕吐和水样腹泻,病猪的食欲大减,精神沉郁,很快消瘦,严重的脱水致死。剖检病变主要局限于小肠,肠腔内充满黄色液体,肠壁变薄,肠系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水肿,胃内空虚,有的充满胆汁黄染的液体。组织病理学的变化主要在小肠和空肠,肠腔上皮细胞脱落,构成肠绒毛显著萎缩,绒毛与肠腺(隐窝)的比率从正常的7:1下降到3:1。实验室检查,康复猪或高度免疫猪血清中含有特异抗体,可用免疫电镜法、血清中和试验或间接荧光法检查证实。用直接荧光法可检查病料中的本病毒抗原,目前认为是最特异和有实用价值的诊断方法。(五)猪沙门氏菌病猪沙门氏菌病通常称为仔猪副伤寒,是由致病性沙门氏菌引起的断奶仔猪的一种肠道传染病。本病主要的临诊表现为慢性腹泻,有时也发生急性败血症的病例和卡他性或干酪性肺炎的病变。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是猪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本病的病原是沙门氏菌,沙门氏菌在外界环境中十分普遍,是一大属血清学相关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不产生芽胞,亦无荚膜,有鞭毛,能运动。本菌具有比较稳定的菌体抗原(O)和易变的鞭毛抗原(H)。O抗原为脂糖蛋白质复合物,具有毒性,相当于内毒素,耐热(100℃),不易被酒精所破坏。H抗原为蛋白质,不耐热,经60℃或酒精作用后即破坏。根据不同的抗原构造,可将本菌分成许多不同的血清型,目前发现的不同血清型的沙门氏菌已超过1600种,但引起仔猪副伤寒的病原主要是猪霍乱沙门氏菌和猪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等6种血清型。沙门氏菌与大肠杆菌在形态上极为相似,只有用生化反应才能区别。简易的区分办法是将本菌接种在麦康凯培养基上,经24小时培育后长出细小、透明、圆整光滑、不变色的菌落,而大肠杆菌则长成红色的大菌落。本病菌对干燥、腐败、日光等因素具有一定的抵抗力。一般常用消毒药都能在短时间内将其杀死。诊断要点本病主要发生于4个月龄以内的幼猪,尤其是断奶后不久的仔猪最易感。实验动物以幼小白鼠及豚鼠、家兔易感。健康猪带本菌在临床上相当普遍,病菌可潜伏于消化道、淋巴组织和胆囊内,当断奶后的仔猪饲养管理不当,气温突变,猪舍拥挤、潮湿,卫生不良,空气不流通,经过长途运输或有并发感染时,都可促使本病的发生和流行。对病猪隔离不严,尸体处理不当,其粪便和排泄物污染了水源、饲料,主要经消化道传染。鼠类在本病的传播中也起重要的作用。本病的流行特点是呈散发性和地方流行性。病猪的临床症状有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①急性型或称败血型:见于断奶不久的仔猪,或本病流行的初期,突然发病,精神、食欲不振,体温升高至41℃以上,腹部收缩,拱背,接着出现腹泻,粪便恶臭,这时体温有所下降,脏门、尾巴、后腿等处沾污含血液的粘稠粪便,在下腹部、耳根和四肢蹄部皮肤出现紫红色斑块。常伴有咳嗽和呼吸困难,若治疗不当,于发病后3-5天内死亡。②慢性型:是常见的类型,与猪瘟的症状极为相似,体温稍高,40℃左右,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寒战,喜扎堆或钻草窝,有眼屎,严重腹泻,粪便呈淡黄色、黄褐色、淡绿色不等,恶臭,腹泻日久则排粪失禁。有的病例在胸腹部出现湿疹状丘疹,被毛蓬乱,失去光泽,末端皮肤呈暗紫色。叫声嘶哑,后腿无力,强迫行走则东歪西倒,病程2-3周,在这期间的病情时好时坏,只有在良好的护理和正确的治疗条件下才有痊愈的希望,否则多以死亡或淘汰告终。主要的肉眼可见病变是:脾肿大,边缘钝,肠系膜淋巴结呈索状肿大,并有似大理石样色泽,肝、肾也有不同程度的肿大,全身出现败血症的病变。具有诊断价值的病变(慢性病例)是坏死性肠炎,常见于盲肠、结肠,有时波及到回肠后段,肠壁增厚,粘膜上覆盖一层弥漫性坏死物质,剥开底部呈红色,边缘有不规则的溃疡面。实验室诊断:对于败血症死亡的病例,可取其心血或肝、脾作为分离病原的病料。沙门氏菌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在SS培养基上形成圆形、光滑、湿润、半透明、灰白色、大小不等的菌落。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长出无色小菌落。在鲜血琼脂平板上,
本文标题:保育仔猪(30-70日龄)常见病的诊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116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