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从弗洛伊德到荣格-----论精神分析美学的演化陈玉珍201393101013级汉语言文学本一班【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了弗洛伊德和荣格对无意识以及无意识与意识之间的关系的不同主张,论述了两位精神分析大师在以下问题上的不同关点:无意识性本能就是一切值得发扬;荣格的集体无意识更有利于社会和人类的发展。【关键词】弗洛伊德;荣格;性本能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弗洛伊德最基本的美学主张就是强调人的无惫识与本能冲动在艺术创造与审美活动中的决定作用和深层动因。人们多把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和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当作精神分析学美学的主要代表。但事实上.他们在学术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荣格和弗洛伊德于1007年相识.并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但到1913年两人因观点的分歧而分裂。荣格不同意弗洛伊德把里比多仅归结为性本能.也不同意把无愈识看成是个人被压抑的欲望和经验。这些基本观念上的惫见分歧致使他们各自的艺术理论染上不同的色彩。在弗洛伊德那里,他认为人的无意识本能总是追求自身本能需要的最大限度的直接满足与快乐,”正是快乐原则的程序决定了生命的目的”(1)。人的生命就是追求本能的满足。快乐的实现。但是,基于现实生活的种种条件,为了保护自我不受到现实的某些伤害,意识作用下的超我就要对本我的性本能“快乐原则”进行压抑,按照“现实原则”来办事,“道德原则”压抑“快乐原则”这就是人的真实生活。所以,弗洛伊德说“幸福是每一个人如何利用力比多的经济学问题。(2)”渴望实现性的“力比多”本能是一切活动的力量源泉。除了这种基于现实原则的考虑,无意识性本能快乐原则会受到压抑以外,弗洛伊德后期又从本能自身的角度出发,认为本能中自身就又包含着一种对于性本能的压抑,“自我本能是在当无生命的物体开始有生命的那一刻产生的,它们要求恢复无生命的状态;而对于性本能来说,虽然他们确是重新产生的有机体的原始状态,但他们通过各可能的途径要达到的明确目的则在于,使两个在某一特定方面有差异的生殖细胞结合起来。”(3)生命的本能一个是恢复到那种无生命的原始状态,即死本能,因而它攻击生命,否定性欲本能的满足;本能的另一部分则是渴望恢复到最初生命的原始状态,这是一种创造生命的本能,爱欲的本能。因此对于个体生命发展来说,就是在现实原则,死本能对快乐原则,生本能的压抑中前进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弗洛伊德指出人类所谓的文化,文明成果的取得实际上和个体生命的发展有着极为类似的地方,对本能进行压抑的结晶就是文化,文明。因此文明以压抑个体本能为条件,文明并没有给人类带来预期的幸福,“今天的人类虽然和神相似。却仍然并不幸福”(4)正如马尔库塞指出的:”弗洛伊德研究的一个特征就是,坚持不懈的揭示文化的最高价值标准和最高成就中的压抑性内容,企图重新考察和解释最终体现在爱欲和死欲关系的文明与野蛮、进步与苦难、自由与不幸之间的可怕的、必然的内在联系。”(5)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在他的眼里,性欲有着广义的含意,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这种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力必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①口欲期;②肛门期;③性蕾欲期;④潜伏期;⑤生殖期。刚生下来的婴儿就懂得吸乳,乳头摩擦口唇粘膜引起快感,叫做口欲期性欲。1岁半以后学会自己大小便,粪块摩擦直肠肛门粘膜产生快感,叫做肛门期性欲。儿童到3岁以后懂得了两性的区别,开始对异性父母眷恋,对同性父母嫉恨,这一阶段叫性蕾欲期,其间充满复杂的矛盾和冲突,儿童会体验到俄底普斯(Oedipus)情结(或称为恋母情节)和厄勒克特拉(Electra)情结(或称为恋父情节),这种感情更具性的意义,不过还只是心理上的性爱而非生理上的性爱。只有经过潜伏期到达青春期性腺成熟才有成年的性欲。成年人成熟的性欲以生殖器性交为最高满足形式,兼具繁衍后代的功能,这就进入了生殖期。弗洛伊德认为成人人格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前三个发展阶段已基本形成,所以儿童的早年环境、早期经历对其成年后的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成人的变态心理、心理冲突都可追溯到早年期创伤性经历和压抑的情结。“人不全是他自己的主人。”即我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是不能够完全被自我认识到,并理性地加以控制的,而是源于潜意识的欲望和需求借助种种方法,不知不觉地从幕后操纵着我们的精神活动。弗洛伊德说“不能把心理的主体置于意识中------”,他认为意识不是人的主体,仅仅是与人的记忆、焦虑、无意识压抑、唯乐原则等同样的一种心理功能,认为人的意识状态是非常短暂的却能重复产生和恢复的,即无意识的理论,是一种非常强有力的心理过程或者观念,特别强调无意识的重要性。这种无意识由于长期被压抑着而不能转变成意识,但是通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消除这种压抑,使得无意识变成意识。因此可以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无意识是一种有动力的被压抑的无意识。在弗洛伊德那里,性本能无意识成为一切发展、创造的推动力,而整个文明的发展就是对这个本能的压抑,他的这个思想从人自身个体精神的深层使人重新直面自身,真正把人的目光从外在宇宙拉回个人内心深处,无意识本能也成了整个时代所有的人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普遍课题。荣格不满于弗洛伊德的“泛欲主义”而将个人的无意识部分又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指表层的纯属个人的那些被压抑,被遗忘的个体无意识心理内容,另一部分则是无意识深层的“集体无意识”,他已不再单纯只是个人的无意识了。在《集体无意识的原型》中,他指出:“或多或少属于表层的无意识无疑含有个人特殊,我把它称之为‘个人能无意识’,但这种个人无意识有赖于更深的一层,他并非来源于个人经验,并非从后天中获得,而是先天的存在的,我把这更深的一层定名为‘机体无意识’。”(6)荣格指出自己之所以用“集体的”这个字眼来称呼它,是因为这部分无意识并不是属于个体的,而是普遍的,他不管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人身上,都有着相同的内容和活动方式,这一点与个体无意识是不同的。它构成了我们心里的基础,本质上是超个人。对于艺术创作他说“对艺术家们的分析不断的表明:不仅创作冲动的力量,而且他反复无常、娇纵任性的特点也都来源于无意识。”(7)弗洛伊德曾经指出艺术家无一例外的都是自恋倾向者,也就是说是一些发育不全的具有童年和自恋品质的人。荣格认为这一观点有几分道理,然而也只有当涉及作为个人的艺术家时,这种说法才能成立;对于作为艺术家的个人,这种说法则毫不相干。因为作为“艺术家的个人”,他就是他的作品,而不在仅仅是他这“个人”了。荣格借无意识把艺术和整个人类集体心声联系在一起,超越了纯粹个人无意识性本能,扩大了艺术的视野,提升了艺术的精神文化品位。比之弗洛伊德,他是前进了一步,但是,艺术在他那里是那个神秘的、从远古遗传下来的人没有意识到的“原型”意象的显现,是对现实片面匮乏的代替性满足,艺术创作仍然求助于无意识,仍然是艺术家的理智所不能了解、不能把握的,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显现仍然具有强烈的非理性色彩神秘主义倾向。而且,现代科学至今也无法证明这种集体无意识能够通过遗传机制得到保存。参考文献:(1)弗洛伊德:《文明及其缺憾》,杨韶刚译,《弗洛伊德文集》第5卷,长春出版社1998年,第227页。(2)弗洛伊德:《文明及其缺憾》,杨韶刚译,《弗洛伊德文集》第5卷,长春出版社1998年,第234页。(3)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林尘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47页。(4)弗洛伊德:《文明及其缺憾》,杨韶刚译,《弗洛伊德文集》第5卷,长春出版社1998年,第242页。(5)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8页。(6)荣格:《荣格文集》,冯川译,改革出版社1997年,第39---40页。(7)荣格:《荣格文集》,冯川译,改革出版社1997年,第228页。
本文标题:从弗洛伊德到荣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121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