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外部条件和内部要素
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外部条件和内部要素。我们分别从外部和内部原因来看待花鼓戏现在的生存状态。(一)外因——生存环境对其影响我们研究的对象是花鼓戏的生存环境,属于外因。生存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其中社会环境又包括了当今时代的潮流,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主要有以下因素:1、时代潮流,大环境中多元文化流行丹纳说:环境,就是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决定艺术品的种类;环境只接受同它一致的品种而淘汰其余的品种;环境用重重障碍和不断的攻击,阻止别的品种发展。如今社会大发展,大环境变了,在过去看花鼓戏是精神大宴,于今百姓的选择趋于多元化,电影、电视等快餐式的文化更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它们相比戏曲,欣赏起来更简单、便捷,不需要专门的知识。因此,精神消费的多元化走向是改革开放以来困扰花鼓戏的主要因素。全社会的价值观念也有很大的改换,社会上花鼓戏演员的地位不如从前那么高,这些都决定了花鼓戏遭受冷遇。2、政治方面虽然恩格斯讲过政治、经济、文化的三种关系,政治最后必须服从经济,政治跟经济有关系,跟文化也有关系。政治权力不是万能的,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不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根本是不行的。但是笔者认为,在我国文化一直是在为政治服务,一定层次上受制于政治权利。比如,“文革”期间,“百花齐放”的文艺政策遭到追杀,剧团主要演出由京剧“样板戏”改编移植的花鼓戏,八个“样板戏”无一不演,当时演戏作为政治任务,加上文艺百花的凋零,只有“样板戏”看,演出比较频繁,剧团演职员达七十多人。“文革”结束,剧团迎来了演艺的春天。此时传统古装戏大受观众欢迎,剧团瞄准契机,全团分成两个小分队,日夜演出,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虽然五、六十年代、七十年,依靠政治需要和接踵而至的各种“运动”,发展上时涨时落自不待说。到了八十年代,群众被压抑太久的对传统戏的需要爆涨,剧团红火了一把,后来再也难于形成当年的那种火爆局面。如今,国家对文化事业的建设还缺乏一定的力度,比如,“2004年,全国共有720个县级图书馆无购书经费,文化馆、文化站由于经费紧缺不能正常开展业务,多数县级电影馆四难以正常运转,许多县级剧团有名无实,无法正茬演出。”(数据来源:2006年1月24日《半月谈》)同时,旧的文化体制也严重制约着剧团的生存和发展。3、经济方面“市场经济的冲击要比之与新潮娱乐的竞争要复杂得多。在艺术自身的改革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时候,牵涉到维系剧团存亡的管理体制、运行体制又受到了根本性的摇撼,功利原则的变化……”,在这一拨拨浪潮的冲击之中,花鼓戏遭遇到许多的无奈,也就变得有点沮丧。同时,物价上涨,人员工资增加,演出收入很难得到提高。只有在生存需要得到基本满足的前提下,人类才有可能去从事艺术生产。必须有场地、服饰、道具等物质条件,需要有大批观众参与的戏剧,对经济条件的依赖相对较强。同时花鼓戏是农耕文明产物,商品经济的繁荣会促使农村的发展,解决了花鼓戏市场的后顾之忧——广大农村永远是花鼓戏最大的舞台。不论是人口炽盛,还是雄厚的经济,这些对花鼓戏的发展无疑是有利的。4、自然环境方面相比其他因素,自然环境对花鼓戏的生存影响不大,但是如果自然环境恶劣那么肯定是不利于剧团的生存的,比如交通不便,直接影响剧团的演出情况。地理位置的偏僻也不利于剧团“走出去”,如:赫山区的资阳区早已划资江而治,赫山区的所有行政部门和企业早已迁至资江之南,唯有区花鼓剧团仍在江北偏僻之地,剧团的演出应该说跟党的中心工作很紧,但离区委、政府和宣传文化主管部门很远,于工作不利,再者剧团现在所处位置也限死了自己,没半点其它收入。若能着手规划将剧团迁至龙岭工业园范围内或商业步行街附近,则对发展和工作较为有利。(二)内因外因只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花鼓戏的发展还是决定于其自身!(因为我们不具备研究内因的条件,所以只从大体方面做简单阐述。)1、音乐方面花鼓戏来自民间当初以最简单淳朴的乡野小调形式出现,有深厚的民间文化做根基;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在音乐这方面,现在的花鼓戏大多是从大戏中吸取,却常常吸取了大戏中属于“老年人”的那些东西,从而加速了自己的老解。可以说现在的花鼓戏成为无源之水。2、表演方面现在流行的花鼓戏多为传统花鼓戏,都是些“替古人流泪的东西”。省花鼓戏专家陈泗海教授解释道,”艺术是情感的符号,表达的是对过去的情感。现代戏常常找不到合适的情感表达方式,表达一些乌托邦式的东西,不能表达大众的情感。该发展的没有发展,结果把自己的长处(表演真实)丢,了!就像花鼓戏表演中的马鞭艺术。以鞭代马,体现了中国戏曲艺术的魅力。演员根据剧情和人物的需要,以鞭配合优美舒展的舞蹈,把无形的马儿表演得活灵活现,现在哟很多人就把这个马鞭忽略掉了。3、观众方面花鼓戏的未来主要在青年人。“老年人都死了,小孩子又看不懂!城里的有文化素养的人一般不会选择这'下里巴人‘的东西作为精神消遣!农村里的观众是’613860‘部队即儿童、妇女、老人,一般青年人都出去打工了。据统计,湖南,省有一千万青年人,这对于花鼓戏来,说是一个多大的后备观众群啊!4、语言方面如今语言变化,普通话得到推广,大家都开始爱说普通话,而摒弃了太土的土话。原本土生土长、地域色彩极浓的花鼓戏却时有以方言为累赘,甚至简单地讲方言改说普通话或地方普通话,拍电视戏曲片也改讲普通话。可知,失去了方言,花鼓戏就失去了独有的内涵和灵魂,也就失去了该剧种!5、内容、形式等其他方面内容、形式和节奏等不能和时代吻合,没有紧跟时代的作品,有些剧团常年甚至几十年总是那么几个曲目,没有创新。三花鼓戏的出路,I春桃花鼓戏剧团的成功经验春桃花鼓戏剧团之所以能够生存发展,取得成功,主要是因为剧团有一套不断适应市场发展的机制和体制,有一套全新的管理运作模式。(一)面向市场,运行责、权、利高度统一的管理模式1、完全市场化的管理体制和营销机制。2、灵活多变的用人机制。3、合理的分配激励机制。(二)齐心协力,着力打造“花鼓超女”周春桃的品牌优势(三)注重生产,满足观众需求,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四)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是他们耐以生存的重要品质(五)政府重视扶持,推动剧团健康发展II结论和建议在当前戏曲团体生存处于困境、发展形式低迷而艰难的大气候下,一个剧团,尤其是最基层的县级剧团要拜托困境,并有所发展,实在是很不容易的事。同时,专业剧团与民间剧团长期并存最好。因为其分工不同:专业剧团主要配合政府,其主要任务在于完成政治宣传然后是主攻专业文化,作为地区的代表;同时,专业剧团有时怀着以经济为主的思想去一些红白喜事的场所表演也有损官办剧团的形象,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不好。民间剧团的存在就可以完全解决农村演出的需要。为打造“益阳花鼓戏窝子”品牌,让花鼓戏这多艺苑奇葩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调研成员和花鼓戏专家、文化局相关人员、剧团团长及演员一起,从理论和现实的层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提出如下建议:A从外因方面(一)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精神,政府切实加大对花鼓戏的扶持力度,同时完善文化公共体系。对于专业剧团:建议首先解决剧团演职人员的生活困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1、将在职人员的国标工资即档案工资纳入财政预算。2、解决正常的办公经费和剧目生产费用,特别是要加大廉政建设!据相关人士透漏,2008年政府拨款52万元给该团,结果当局者很腐败,未把钱用在该用的地方,常常开会、吃饭,招待费一年就达上百万元!3、政府造势,领导支持,帮助解决难题,是剧团发展的必然依靠。对于民间剧团,政府应该:1、从宏观上给予指导,从政策、舆论、环境等方面给予关心和支持,对民间职业剧团和国有剧团的政策一视同仁,在政策覆盖、艺术赛事、剧目评奖、职称评审和优秀演员的政治待遇等方面,所有公共政策共享,为其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本着“扶强扶优”的指导思想,制订了民间职业剧团的优惠政策,对民间职业剧团实行激励机制,为优秀的民间职业剧团配备流动舞台车等,为优秀的民间职业剧团演职员评定职称,为重点民间职业剧团正名如春桃花鼓戏剧团,鼓励和引导其健康发展。2、文化局等相关部门一定要切实做好花鼓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同时把保护花鼓戏的工作开展起来,据笔者调查了解到:目前,文化局等部门还没有专人对花鼓戏的剧目进行收集、整理。如果不加快花鼓戏剧目的保护喝多古老剧目就会有失传的危险!3、加强对民间职业剧团的业务指导。鼓励民间职业剧团加大投入,一方面更新灯光、音响、道具、行头,配置无线话筒、电脑幻灯、现代灯光,注重舞美制作,从硬件上提高剧团的档次;另一方面激励每个演员求进求精,从软件上加强演员阵容和提高演出水平。民间职业剧团的经营管理者,多数非戏剧编、创、导、演出身,演职员也以业余自学居多,整体水平难以较快提高。4、加强宣传和引导,积极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引导全社会形成发展民间职业剧团文化产业的共识和合力。益阳戏曲文化浓厚,政府应该抓住这一点,打造特色文化产业,比如在轻工业方面,开发具有花鼓戏特色的产品;在网络方面,把花鼓戏戏碟制作成三维动画等等。5、大力推广春桃花鼓戏剧团的成功经验,不断督促剧团加强内部队伍建设,转化演职员的思想观念,坚持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同时,考虑到剧团的特点,采取特事特办的原则,为人才的引进打开绿色通道,妥善安置好富余人员,组织对优秀传统剧目进行挖掘、加工和整理。(二)剧团未来体制问题——公私体制并存并长期并存有人主张戏曲剧团(主要指专业剧团)与政府完全脱钩,实行自负盈亏,笔者认为是错误的。改革过程中不能简单地把剧团推向市场(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副司长张新建),虽然民间剧团不受政府管制但是其还是受政府政策影响。同时花鼓戏作为一门传统的戏曲本身艺术不具备应付市场的灵活性,其次,私有化剧团与专业剧团有一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功利性!剧团没了政府拨款完全私有化,对市场经济“趋炎附势”,以经济利益为中心,谈不上奉献精神了,最终也会使花鼓戏这一门传统文化全部变味!(三)降低票价。目前票价太高。资料现实:现在一般大剧场的票价多在150——280元之间,而这个价位的票还多是靠后和靠边的位置,学生票很少。一般的观众买不起,学生更不敢问津。而民间剧团在小剧场演出的戏票价位躲在50——150元左右。(四)社会方面,人们要有对花鼓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迫切感。社会媒体应该加大力度宣传。益阳是花鼓戏窝子,益阳人民有责任和义务要对花鼓戏的保护和传承做一份贡献!(五)开拓发展农村的花鼓戏市场单靠剧团自身去开发市场是不行的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市场。就当今益阳整体而言,花鼓戏在农村仍然占有一定的比重。民间剧团的演出经验告诉我们,农村市场是剧团生存发展的一块宝贵阵地。送戏下乡的活动不失为一个好举措!(六)整合闲置资源,可尝试把剧团与文化馆合并。目前益阳市文化馆大都闲置,为全额拨款单位,功能为普及推广群众文化,而剧团职能能兼容文化馆,这样可以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七)多渠道培养花鼓戏人才和专业人才1)大力实施花鼓戏进校园工作,“让花鼓戏也进课堂”。教育部对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增加了有关京剧的教学内容,并在10个省市区各选20所中小学进行试点。(2008-02-2102:10:16来源:京华时报(北京))作为地方,开展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教育有何不可?只是不可强制。保护益阳花鼓戏,从娃娃抓起!2)多渠道形式培养花鼓戏人才。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社会和个人创办花鼓戏艺术学校或花鼓戏培训班;鼓励职业技术学校或其他艺术学校开办花鼓戏戏曲艺术专业或花鼓戏班;鼓励剧团自行招生,利用自身优势培养花鼓戏人才;鼓励相关学校和老师利用寒暑假举办花鼓戏兴趣班;逐步创造条件,筹建全省性的花鼓戏培训学校。3)与高校联合办班,培养高层次花鼓戏人才。4)尽力人才引进机制,引进优秀花鼓戏人才。B自身花鼓戏事业的改革势在必行。但改革应从经济体制和艺术自身这两方面同时进行,任何但一方面都不可偏废。(一)经济体制方面1、剧团方面1)下决心压缩剧团,削减冗员,队伍求精不求大。2)运用现代管理知识,探寻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方法,加强剧团内部管理。破除旧制度,
本文标题: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外部条件和内部要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152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