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竺世庵灵源山石佛东石寨《福建省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条例》文件下达后,市宗教局即对宗教活动场所进行调查、摸底,并对条件较具备的颁发证书,至1995年,已有46座佛教寺庙、18个基督教堂口、1座伊斯兰教的清真寺、1座道教宫观分别领到宗教活动场所登记证。为使宗教活动更好地沿着法制的轨道进行,在国务院有关宗教法规颁布后,认真组织爱国宗教团体和爱国宗教界人士进行学习,并且广泛地进行宣传、教育,以提高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的法律意识,使其懂法、守法。市宗教局依法对宗教事务实行管理,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一切利用宗教进行违法犯罪的活动。3年来,与有关部门配合,发现、侦控、取缔台湾一贯道在晋江设立道坛、发展道众的非法组织(道坛6个,实行登记退道3000余人),并会同镇党政部门和爱国宗教界人士开展反渗透的教育,举办宗教政策学习班,做好思想转化工作,分化、瓦解反动会道门的地下势力,坚决打击反动“呼喊派”的活动和其他非法组织的活动,以利于社会的稳定。竺世庵是坐落与东石镇东埕村,相传是由陈秀珠创建,迄今为止已有一定规模.点击欣赏图片骞山溪游灵源山楚峰远眺,山岚凝芳树。禾黍正离离,立西风、云烟向暮。青松瑟瑟,风送短笛声,寒溪畔,翠微间,依约人间住。灵源待月,襟袖凉微度。把酒问青天,广寒宫,知何处。中元吟赏好,预作中秋归兴逸,欲乘鸾。灵源山历代有不少儒生结庐读书。唐代首开八闽科第的欧阳詹就曾居此山读书三载。宋代名士林知读书终老灵源山并终葬于此。其后,林知裔孙,曾写下传世之作“山外青山楼外楼”的诗人林外,也曾读书山中紫云室。山中还有如元代任过潮州路总管,元亡后寓居本邑沙堤的王翰,就常盘桓灵源山上,自称“友石山人”。明代黄克晦、王慎中、陈让、张瑞图、苏浚等名士都留下咏灵源山的诗篇,至今为人传颂。灵源山中有灵应著称的千年古刹——灵源禅寺,以及步云关、望江石、石境道人之塔、紫云室、灵泉井、七星墩、公婆石、狮仔石、灵壶天等胜迹。其中“灵壶天”三个娟秀的楷书大字,是里人明太傅尚书呈淳夫于万历四十七年题写的。“自古名山僧占多”,相传早于隋初开皇八年(589年),就有僧人于灵源山顶立寺祀奉观音大士。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来庵隐居的道士蔡明浚与寺僧守净共同扩建。元末明初(1368年)陈友谅举事兵败,其骁将张定边亦遁于此山削发为僧,号沐讲禅师,于明洪武初年在山腰建新寺。寺分为上下二寺:上名天公案(观),因常有紫云盖上,故号“紫云寺”(后毁);下名灵源寺(即灵源庵)。明永乐七年(1409年),寺左又建一“霁云书院”,一称朱子祠。正德年间(1506年前后)里人吴东篱,精通堪舆,亲自劝募在右边建尼姑庵舍和夫人妈宫,并筑寺围墙。为此,寺宇规模初定。明人苏浚有《咏灵源庵》一诗写其形胜:“丹崖玄室倚天孤,一径迁回万壑殊,有客入门苔不扫,无僧余法鸟相呼。胸吞渤搂三岛,手拍浮丘倒百壶。夜静钟声醒客梦,天花渺渺出仙都。”经历代僧众保护修葺,千年古刹灵源寺现已成为泉南最享盛名的禅林之一。1982年至1995年,灵源寺开辟了自泉安公路至寺院的盘山公路。在距寺院三百米处和大殿广场旁建立了两座雄伟的山门。寺庙左右及山门附近奇石佳景处,分别建有坝上亭、慈济亭、四达亭等七座亭阁,与殿宇互相辉映。原先的寺宇及两旁的附属建筑扩建为一座五开间三进深,重檐歇山顶的巍峨大殿,面积达462平方米。大殿前连着一座三开间的拜亭,飞檐翘脊,金碧辉煌,轩朗而宏丽。拜亭及殿廊均采用透雕玲珑精致的青石盘龙柱,柱上镌刻镏金对联,其中有相传为宋代宰相曾公亮题的“灵山好作西天界,源水能通南海潮”,有明代探花,书法大家张瑞图手书的“从闻思修大士何曾出世;法界定慧众生各自开堂”,以及一副古代流传下来佚名的“洞口春深烟雨、海门夜半渔灯”等名联。还悬有清代翰林庄俊元题的“古佛”,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题的“灵源寺”,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题的“天坛”等匾额。1998年,大殿后又落成一列三座殿宇,中为大雄宝殿,右为地藏殿,左为祖师殿。大殿前面,铺有1500平方米的钢筋水泥广场,十分宽敞。广场前临山谷处,因势建筑起一列双层地上室,作为接待四方宾客的宿舍和食堂之用。高低错落,布局有致的灵源山又增一道风景,与灵源山山林胜景交相映衬,相得益彰。无怪乎日日吸引游客接踵而来,流连忘返了。点击欣赏图片东石古寨简介公元前,泉郡之畲家为周时七闽之一,东石寨即为当时畲酋居住的畲家寨。隋开皇九年,开发夷州,即把畲家寨改为东石寨,派兵驻守海疆。南宋孝宗淳熙四年,宋理学家朱熹出任同安县丞,途经南安,适中元节,月夜北望,遥看东石万点灯光,宛如长虹卧波,隐于烟波之上,朱文公深感东石人民和睦善良,风俗淳厚,赞曰:“海滨邹鲁,仁和之里也!”东石自此亦称仁和里。东石港港面宽广,港域水深无礁,江河流平,出入无风涛之险,乃得天独厚之良港,历史上很早就得到开发利用。唐朝时,泉州海港对外贸易空前发达,东石港即为其南大门,是时海港千帆百舸,渡头风樯林立,客商云集,极一时之盛。历史上东石文有相国,武有提督,几多忠义之士,名垂千古。民族英雄郑成功麾下曾有东石健儿组成的蔡家军,为驱逐荷夷,收复台湾立下了赫赫战功改革开放以来,东石更是英才济济,龙江之滨,英豪辈出。很久很久以前,东石寨是一座大石山,名龙山。龙山的对面是南安的凤尖山,两山隔江相峙,都吸吮着龙江的灵气,天天长高,由于高度彼此,两山山神倒也相安无事。有一年,天上忽降大雨,连月不开。龙江里的妖龙乘机兴风作浪,滔滔大水淹没了北岸不少的田地、村舍。等到雨停水退后,龙江却向北改道百仞,这也是龙江北岸之所以多海湾、港澳之故。自此以后,南岸的凤尖山离开了龙江,不再向上长了,而北岸的龙山依然日日见长。气势巍峨的龙山使相形见拙的凤尖山又气又恨,日夜悲鸣。有一天,一位路过的神仙听到凤尖山呜呜的哭声,便找来山神问明原委。这位神仙或因看不惯,或因出于同情,不由分说,按下云头一脚踩下,从此龙山不但不再长高且下沉了百余仞,仅留下二个相距不到二百米的山头,这就是后来郑成功屯兵的东、西两寨。由于用力过猛,此仙却跌坐在西寨(西尾寨)上,留下一个大屁股印;而在东寨(东石寨)的巨岩上也踩上一个又大又深的脚印。路过的仙人原来是天上的赤脚大仙。一百年后,他又动了恻隐之心,在龙山上选了一块踩碎的大石头,用手一指,张口一吹,成一蛤蟆状,人们管叫它为蛤蟆石。据说,古寨上从来没有蚊虫,村民们夏夜好纳凉就是这个缘故。点击欣赏图片啊哈,大门呦嘿~•晋江南天禅寺的石佛精雕细镌在巨岩壁洞,高7米,宽16米,神态威仪,温和形象逼真,是泉州地区罕见的佛教石窟。•据说,寺中石佛乃宋代继承唐代石刻艺术的精品,历经风雨刷蚀900余年,犹丰腴温润,云石生辉。•依崖壁建造的滨海梵宫,初号“石佛岩”,后称“石佛寺”,随着斗转星移,物是人非,庙宇屡有兴废,最后定名“南天禅寺”。••由于石佛是宋代泉州石雕艺术的瑰宝,每年吸引了不少台湾、香港、澳门等地的游客前来观赏。点击欣赏图片在一片寂静中,我们结束了这几周的佛文化之旅,惬意呵——
本文标题:晋江佛教旅游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16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