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优化创新因素,培养创新能力
优化创新因素,培养创新能力1页优化创新因素,培养创新能力21世纪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时代。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需要我们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江泽民同志曾经提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创造能力,就难以站立于世界强国之林。陶行知先生认为,小孩子是有创造能力的,儿童的创造能力是人类发展史上所获得的才能之精华,但同时又需要经过后天的精心培养方能充分发展。小学生是未来的主人,是振兴国家的栋梁,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为了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所以我认为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精神,要打破传统的课堂结构模式,体现自身的创新精神。对每堂课都要精心设计,努力进行课堂结构的改革,优化创新因素,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学生体验到“创新”,形成人人讲创新的氛围。本人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该文就“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几点做法和体会表述如下:一、转变观念,教师成为创新的先行者。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已成为必然。作为教师,我们要敢于摒弃唯师、唯本的传统理念,不迷信静态的教材和传统的经验,要敢于摆脱自以为是的常规思维的束缚,克服主观、僵化的教学框框,把教学从围着自己的转,转变到全面为学生服务上来。不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思维,而是走下讲台,蹲下身子,以儿童的眼光欣赏数学,接纳学生的不同意见,尤其对学生“异想天开”、“离奇古怪”的想法,不讽刺、不嘲笑、耐心倾听,积极肯定,小心呵护刚刚萌发的创新意识。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产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浓厚的兴趣能使人积极地思考,并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多渠道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设计新奇有趣的问题,设置悬念,激励创造兴趣。教师要设计新奇有趣的问题,设置悬念,使学生形成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激励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例如:在教学“年、月、日”,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会感到十分枯燥乏味,于是在导入新课时问学生:“小红出生到现在共过了三个生日,可是她的妹妹今年已经8岁,谁知道小红今年几岁?”这时学生纷纷议论,有的说:“小红今年3优化创新因素,培养创新能力2页岁。”有的说:“怎么可能呢?小红的妹妹已经8岁,小红肯定不是3岁。”更有一生的回答出乎意料:“可能小红与她妹妹不是亲姐妹,按辈份小红是姐姐。”就连平时不怎么爱动脑筋的学生也觉得很奇怪,与同桌相互讨论起来。有些知识比较丰富或已经预习过的学生高举起手,想捅破这个谜,这时我先暂时不让他们说穿,这样同学们怀着迫切求知的心情跟随我进入了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也激励了学生的创造兴趣。(二)将教材挖“活”,提高学习兴趣。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数学教学要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推陈出新。怎样用好例子举好“一”呢?教师应将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多操作,多思考,改变教师问学生答的课堂教学模式,变“学答”为“学问”,提高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圆柱侧面展开一定是长方形吗?”活动课时,启发学生思考:圆柱侧面展开一定是长方形吗?学生回答操作的结果:1、沿侧面上的一条高剪开→展开→长方形。(图①)2、斜着剪开→展平→平行四边形。(图②)3、任意撕下→展平→不规则图形,能剪拼成长方形。(图③)如图所示:教师归纳得出: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可见,深挖教材这一“例子”,不局限于课本上的一种方法,放手让学生操作实践,动手剪一剪,动脑想一想,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好办法。(三)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像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图①)(图②)(图③)优化创新因素,培养创新能力3页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三、充分放手,引导创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本身,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必须充分信任他们,让他们亲自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动脑,充分释放思维的火花。(一)让学生独立思考,善于质疑。学起于思,源于疑。在数学教学中提问题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提问也是学生创新思维萌芽的前提。一般来说,学生质疑能力的强弱,可以衡量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大小,质疑能体现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能反映出他们求知欲望的强弱。因此,教学时,我对学生的提问,总是给予热情的鼓励,使之产生一个良好的心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问难的习惯,培养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如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我采取的方法之一是优先提问,并且针对他们的回答,及时表扬、引导和鼓励,使他们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善于提问。这样也便于带动其他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提出别人没有想到的问题,找到与众不同的解题方法,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对于有些学生提出一些很古怪的问题,教师应作正确引导,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复,使学生的好奇心得以保持,激发他们探求新奇事物的欲望。对于在提问质疑中说错的话,教师要正确对待并和颜悦色地指出错误,并且教会他们纠正错误的方法。例如,教学应用题“王老师买了2个篮球,用了144元,又买了3个足球,每个足球的价钱和篮球同样多。买足球用了多少钱?教学时大多数同学都列出了:144÷2=72(元)72×3=216(元)但有一个同学好奇地提出:既然篮球和足球的价钱同样多,能不能用2个篮球的价钱再加上1个足球的价钱?经过教师引导,全班同学一齐去尝试、验证,说明这个学生的新想法是正确的:144÷2=72(元)144+72=216(元)而且计算起来更简便了。(二)让学生手脑并用,注重实践。教育家陶行知说:“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手脑并用的实践操作。因此,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给学生创设多种形式的实践操作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在学生的亲身体验,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直观材料,通过摆、剪、画、比、量等活动,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实践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体验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自己“创造”新知,既释放学生的创造潜能,又容易理解和记忆,大脑中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拓宽了创新空间。总之,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释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让他们多想想,多做做,多看看,多说说,给学生提供机会和舞台,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索创新。为将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打好扎实的基础。优化创新因素,培养创新能力4页(三)让学生积极探索、不断反思。在创造性学习中,学生不仅要接受教师所教的知识,消化这些知识,还要分析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敢于积极探索、不断反思,自我发现、自我创新。传统教学中接受和消化教师传授的知识几乎是学生学习的全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改变教学模式,注意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成为积极的探索者,在探索中不断反思。通过探索发现新知,在反思中总结、升华,扩充、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最终实现自我创新,形成“探索——反思——创新”的学习模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四)让学生发挥想象,培养发散思维。训练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保证。发散性思维,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一个问题,求异求佳,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数学教学中的一题多变和一题多解就是教学中常采用,既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方法。1、一题多变的训练。一题多变,利于沟通知识联系,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如“果园里有梨树120棵,桃树是梨树的41,桃树有多少棵?”可改条件②为(1)是桃树的41;(2)桃树比梨树多41;(3)比桃树少41;(4)桃树和梨树的比是1:4……,改问题为:(1)两种树一共有多少棵;(2)梨树比桃树多多少棵……这类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2、一题多解的训练。例如下题:筑路队修建一条200千米长的高速公路,前5天修了全程的25%,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高速公路需要多少天?把此题发给学生,并尽可能让学生多找到几种解题方法:归一法:200÷(200×25%÷5);倍比法:5×〔200÷(200×25%)〕;方程法:设需X天,200÷X=200×25%÷5;分数法:5÷25%……上述解法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分数应用题的常用解题方法,而且帮助学生复习了归一、倍比、方程等知识,收到了“精讲一题、带动一片”的良好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五)让学生积极交流,善于合作。数学合作学习给了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利用数学中动态因素的互动促进学生学习,从而达到创新教育的目标。合作意识是构成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一项发明,往往不可能单凭一个人的力量就能获得成功,都需要借助他人的帮助,同时,通过众人合作,发挥群体的智慧,可以加快创造发明的速度和质量。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采用小组研讨为主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互相学习,互相合作的机会,使学生学会数学交流增强整体合作意识。比如:在教质数和合数的概念时,我利用学生已学约数的知识,要求学生写出各自座位号的约数,小组讨论、汇报、交流。下面是学生给出的一些答案:1、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有一个约数的是1号座位。优化创新因素,培养创新能力5页两个约数的是2、3、5、7、11号座位;有三个约数的是4、9;有四个约数的是6、8、10;有六个约数的是12号座位。2、我们小组按照本班座位号求出每个数的约数的多少,可以分3种情况:①、有一个约数的是1号座位;②、有两个约数的是2、3、5、7、11号座位;③、有两个以上约数的是4、6、8、9、10、12号座位。3、本小组是这样讨论的:除了有一个约数是1号座位以外,每人随意说出几个数字如:27、51、37、41、57、69、121、111、83……有两个约数的41、37、111、83……;有两个约数以上的27、51、57、69、121……。对于同学们给出的答案教师都给予肯定,最后并告知他们有3个约数、4个、6个约数或更多的约数都是属于2个约数以上的范围。因此,学生根据刚才交流情况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如:2、3、5、7、11……都是质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如:4、6、8、9、10、12……都是合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寻求数的规律的能力,比单纯地做几道计算题具有挑战性也更有趣。人人是创造之人,时时是创造之时,创造并非高不可攀,它就在我们身边。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肩负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任。从点点滴滴做起,学生的创新火花如涓涓细流,日积月累,终将汇入滔滔大河。
本文标题:优化创新因素,培养创新能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188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