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 传染性疾病就是我们常说的传染病
传染性疾病就是我们常说的传染病,是许多种疾病的总称,它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由于已知传染性疾病中,部分可对人类造成重度伤害,或是可能引发大流行,许多国家因此借用政府的公权力,协助医疗体系严密监控这类疾病的发生及后续发展,避免疫情扩大,这些传染病特称为法定传染病,在相关法律下,通常医师有义务依照疾病分级,在指定的时间内或以规范的流程对卫生主管机关进行通报。分类管理《传染病防治法》根据传染病的危害程度和应采取的监督、监测、管理措施,参照国际上统一分类标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全国发病率较高、流行面较大、危害严重的38种急性和慢性传染病列为法定管理的传染病,并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甲类传染病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对此类传染病发生后报告疫情的时限,对病人、病原携带者的隔离、治疗方式以及对疫点、疫区的处理等,均强制执行。乙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对此类传染病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防治方案进行预防和控制。其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甲型H1N1流感这四种传染病虽被纳入乙类,但可直接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丙类传染病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对此类传染病要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监测管理方法进行管理。2008年5月2日,卫生部已将手足口病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对此类传染病要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监测管理方法进行管理。《传染病防治法》还规定,国务院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情况,分别依权限决定传染病病种的增加或者减少。(责任编辑:董海扬)分享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1989年2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5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1991年12月6日卫生部令第17号卫生部《国家救灾防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03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全国救灾防病预案》(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关于当前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情况的报告:39——2003年8月25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我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当前我国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情况,请予审议。一、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口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等主要健康指标已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前列。常见多发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寄生虫病和地方病危害的地区和人群明显减少;天花、脊髓灰质炎等重大疾病基本被消灭;多次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但是,部分重大传染性疾病的危害仍很严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使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受到影响,防治形势依然严峻。(一)非典防治工作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但防止疫情反复的任务仍很艰巨。2003年上半年,我国内地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发生非典疫情,法治动态检索请输入要搜索的内容:搜索共波及266个县(市、区)。截至目前,全国内地累计报告非典临床诊断病例5327例,已治愈出院4959例,死亡349例,还有19例曾被诊断为非典临床病例的患者因其他疾病死亡。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严重传染病灾害,不仅严重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交往。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把防治非典列为党和政府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果断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迎难而上,同疫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经过几个月的不懈努力,非典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6月11日以后,全国没有新发病例出现。6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解除了对北京的旅行警告,并从疫区名单中删除,标志着我国非典疫情在人群中的传播链已被切断,防治非典工作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总结抗击非典斗争的基本经验,一是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二是坚持依法行政,规范防治措施;三是依靠群众,群防群控;四是依靠科学,民主决策;五是信息公开,政策透明;六是加强国际和地区间的合作与交流。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胜利来之不易,经验尤为珍贵。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越是形势比预料的好,我们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非典是一个新发传染病,同其他重大传染病一样,都不会在一次发作后就销声匿迹,如果不加强防范,必然会再次发生,甚至反复发生。由于我们对非典的传播途径还没有完全掌握,在有效的预防、诊断和治疗药物的研究方面还没有取得重大突破。因此,防止非典反复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不能有丝毫松懈。特别是在社会经济秩序恢复正常的情况下,不能放松警惕,不能减弱工作力度,要把防止非典出现反复继续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切实抓紧抓好。(二)鼠疫、霍乱两种甲类传染病流行趋势不容忽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共发生人间鼠疫786例,死亡60例。我国鼠疫疫源地范围不断扩大,在过去12年间增加了1倍,西部较活跃的鼠疫疫源地,约占我国鼠疫疫源地总面积的4/5;疫源动物种类增加,疫源地疫情活跃,一些地方鼠间鼠疫疫情猖獗,严重威胁当地居民安全,防治任务艰巨。1961年霍乱传入我国,全国共发生3次较大流行。1993至1995年,共报告病例5.7万多例。1998年报告病例1.2万多例,波及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近年来,全球气候异常,霍乱菌型发生变异,加之一些地方聚餐等不良卫生习性风行,增加了霍乱流行的危险,其暴发流行的可能性不容忽视。(三)艾滋病、性病、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等部分乙类传染病防治形势严峻。1985年我国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截至2002年底,全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万多例,其中患者2639例,死亡1047例。但据一些专家估计,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大大超过这个数字。世界卫生组织将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数列为亚洲第2位,全球第14位。目前,我国正值艾滋病发病和死亡高峰,河南、安徽等省的部分地区,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不法分子非法采供血造成的艾滋病病毒传播,已出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集中发病和死亡的现象。同时,通过母婴传播、吸毒传播和卖淫嫖娼等不安全性行为传播的情况相当严重。2002年全国报告性病74万多例,患者数在法定传染病中居第3位。由于卖淫嫖娼活动在一些地方未能得到有效遏制,性病患者数居高不下,防治难度很大。2002年报告新发肺结核患者58万多例,80%在农村。由于经济和管理等方面原因,导致治疗不彻底或服药不规律,造成耐药结核病患者增多。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我国每年新发生的耐药结核病患者数占全世界的1/4。病毒性肝炎分为甲、乙、丙、丁、戊、庚6种类型,除丁、庚型我国少有发生外,其他类型均已流行。截至2002年底,全国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000余万例,每年支付医疗费用约500亿元。乙型和丙型肝炎主要经过血液传播,一旦感染则难以治愈,部分感染者转为慢性肝炎。甲型和戊型肝炎属于经肠道传播的传染病,容易暴发、流行,每年发病数约占全国病毒性肝炎报告发病数的50%。病毒性肝炎的广泛传播和流行,对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四)血吸虫病等地方病防治面临新的挑战。目前,全国有427个县(市、区)存在血吸虫病疫情,受威胁人口约6500万人,患者81万例,其中晚期患者2.6万例。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四川、云南7省的110个县(市、区)为主要流行区,其中洞庭湖、鄱阳湖的江湖洲滩地带和四川、云南省的部分山区为重疫区。由于这些地区特殊的地理和气候环境适宜钉螺的生存和繁殖,加之近年来特大洪涝灾害频繁,导致钉螺繁衍面积不断扩大。此外,受流动人口增加等因素的影响,血吸虫病有可能向城市蔓延。地方性氟(砷)中毒、大骨节病、碘缺乏病和克山病等地方病,多数集中于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偏远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由于这些地区经济落后,医疗条件差,患病群众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妨碍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拉大了东西部差距,影响了社会安定和人民生活改善。(五)一些新发传染病的威胁日益增加。近些年来,禽流感、疯牛病、埃博拉、西尼罗病毒和大肠杆菌O157感染,以及猴痘等一些新发传染病在世界上不断出现。江苏、安徽省曾于1999年发生大肠杆菌O157感染性腹泻暴发流行,患者超过2万例,死亡177例,流行时间7个月。尽管其他一些新发传染病还没有传入我国,但存在潜在传入的危险,预防控制任务艰巨。(六)食物中毒等突发事件频频发生。2000年以来,全国每年发生的重大食物中毒事件都超过100起,中毒人数达数千甚至上万人。2003年上半年,全国报告重大食物中毒事件116起,中毒3643人,死亡89人。中毒事件数、中毒人数及死亡人数呈逐年增加趋势。主要原因是食品加工处理不当、食品交叉污染、食用过期变质食品、误食有毒化学物质以及投毒犯罪行为增加等。近年来,职业中毒人数不断上升,农药中毒人数每年超过5万人。这也直接威胁着广大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和控制。二、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一贯高度重视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了明确的工作方针,确定了明确的工作目标,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国务院深入开展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三项改革”,大力开展农村卫生改革,积极促进疾病预防控制体制和卫生监督执法体制改革,切实控制重大疾病的发生和流行。国务院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努力推进卫生领域的各项改革,共同承担艾滋病、血吸虫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工作,积极采取措施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第一,加强卫生法制建设,依法开展重大疾病防治工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编制了《全国疾病控制工作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把危害性大、涉及面广的重大疾病列为“十五”期间防治重点。针对重大疾病的不同特点,分别制定了《国家鼠疫控制应急预案》、《青藏铁路建设鼠疫防治技术方案》、《全国艾滋病防治中长期规划》、《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全国重点地方病综合防治项目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大型建设项目中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努力将重大疾病防治工作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第二,认真落实重大疾病预防控制措施。针对重大疾病发生和流行的特点,及时
本文标题:传染性疾病就是我们常说的传染病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214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