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传染病监控与报告管理.
1传染病监测与报告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传染病监测与报告存在问题下一步工作建议2009年3月27日2相关法律法规《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卫生部法定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方案》3传染病防治法•共九章八十条•第一章总则•第二章传染病预防•第三章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第四章疫情控制•第五章医疗救治•第六章监督管理•第七章保障措施•第八章法律责任•第九章附则4第二章传染病预防•第二十一条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和医院感染。•医疗机构应当确定专门的部门或者人员,承担传染病疫情报告、本单位的传染病预防、控制以及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承担医疗活动中与医院感染有关的危险因素监测、安全防护、消毒、隔离和医疗废物处置工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指定专门人员负责对医疗机构内传染病预防工作进行指导、考核,开展流行病学调查。5•第二十二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的实验室和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的单位,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和技术标准,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对传染病病原体样本按照规定的措施实行严格监督管理,严防传染病病原体的实验室感染和病原微生物的扩散。6第三章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第三十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本法规定的传染病疫情或者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时,应当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或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第三十七条依照本法的规定负有传染病疫情报告职责的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不得隐瞒、谎报、缓报传染病疫情。7第四章疫情控制•第三十九条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措施:•(一)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二)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三)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8•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医疗机构发现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病人,应当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医疗机构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必须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置。9第五章医疗救治•第五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对使用的医疗器械进行消毒;对按照规定一次使用的医疗器具,应当在使用后予以销毁。•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和治疗要求,采取相应措施,提高传染病医疗救治能力。•第五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对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提供医疗救护、现场救援和接诊治疗,书写病历记录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并妥善保管。•10医疗机构应当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引导至相对隔离的分诊点进行初诊。医疗机构不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应当将患者及其病历记录复印件一并转至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11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管理,建设和完善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网络报告系统,并为系统正常运行提供保障条件。•定期组织开展对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等工作监督检查。1.责任报告单位及报告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122.报告病种•法定传染病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病种37种,2008年5月2日卫生部将手足口病纳入法定丙类传染病管理,目前法定传染病38种。•非法定传染病(其他传染病)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如:我省2008年发现本省近20多年来少见的“恙虫病”•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等重点监测疾病。(2008年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报告不明原因死亡病例,后经专家诊断为手足口病)133.报告程序与方式•传染病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传染病报告卡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填写。(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包括:首诊医生的助手、防保人员)•传染病疫情信息实行网络直报,没有条件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在规定的时限内将传染病报告卡报告属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收集和报告责任范围内的传染病信息。144.报告时限•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专家组确认后2小时内)15•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其他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要求报告。16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无网络直报条件责任报告单位报送的传染病报告卡后,应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进行直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17考核与评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将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纳入工作考核范围,定期进行自查。18卫生部法定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方案卫生部于2006年3月3日下发了《卫生部法定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方案》,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第三十八条第三款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二款的规定,卫生部授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在本行政区域内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发生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及时、准确地发布辖区内的法定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19传染病报告与监测目的与意义探究科学信息传染病疫情的预警、预测卫生行政部门决策提供依据及时有效控制疫情20监测系统•监测系统可以被看作一个信息圈、信息循环或信息链,包括临床医生、公共卫生机构和公众,这个信息圈中任何一方的削弱都会导致整个信息圈的削弱。21网络、媒体群众举报等直报系统22被动监测法定报告系统--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提高了传染病报告的及时性提高了监测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提高了传染病爆发的早期察觉能力通过不明原因肺炎指示病例,提高了新发传染病早期识别的能力医院信息系统(HIS系统)(目前国家正在试点:将HIS系统的内容,直接与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进行关联,提取传染病相关数据)生命记录通常包括基本人口学信息、死亡原因以及与死亡环境相关的信息等。23主动监测疾病监测点国家和省设立的各类传染病监测点。实验室监测优势是它的特异性、快速、病原体的详细信息。药物监测短期内,某种或某类抗生素销售量大量增加,提示某种传染病发生流行的可能。学生缺课监测在一定时间内,学生缺课人数较多,获取这类信息后,调查分析缺课原因,早期发现传染病暴发线索。临床医生网络召集临床医生自愿收集卫生相关信息,从而形成临床医生网络24一个传染病监测系统的核心功能包括:发现病例(个案或爆发)、传染病登记、确诊病例(流调或实验室)、报告(早期预警或常规报告)、对疫情信息的分析及解释、信息反馈、评价防控措施。基本要求是应该将监测数据在第一时间被报至国家;每日观察与报告异常事件;各级CDC开展监测、调查、核实与危险评估。25组织管理无论医疗机构还是疾控机构都应建立健全传染病报告管理组织,领导小组应由单位负责人任组长,其他相关人员为领导小组成员,并明确职责。26制度建设疾控机构:•本辖区报告的传染病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制度;•传染病报告卡审核、录入(代录)、查重、订正制度;•传染病报告信息进行定期分析利用制度;•传染病监测结果部门间信息沟通交流反馈机制;27•开展辖区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的督导检查制度;•对本辖区的传染病相关数据备份,确保报告数据安全制度;•对同级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传染病网络直报及管理、网络系统的维护等方面的技术指导制度;•双休日、法定节假日值班制度(包括值班或加班补助制度)。28医疗机构•传染病诊断、报告管理制度;•传染病网络直报制度:包括计算机网络管理维护、录入人员职责、登陆密码账号管理规定、录入时间和保证工作正常运转等方面的规定;•自查与奖惩制度:包括对漏报、迟报、瞒报、严重错报、误报等情况给予相应的规定;•门诊日志、住院登记、检验科和放射科登记的管理制度;29•传染病报告培训制度:包括培训计划、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及培训效果评估等方面的规定。对新入院医护人员、实习生、进修生、轮转的医护人员进行传染病报告相关知识技术培训以及对全院医生定期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传染病报告卡的使用和保存制度(纸质报告卡保存3年)。30专人负责传染病报告卡收集、登记、审核、录入、订正和报告工作,每月开展全院传染病报告、登记情况的自查,并根据自查情况给予奖惩,定期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妥善保管传染病报告卡(三年)及相关资料,并按月备份本单位报告的传染病报告卡及统计表。医院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部门应拥有网络直报设备(包括网络直报专用计算机、上网设备、电话或传真机),操作系统齐全(有防病毒软件),并有专人负责管理网络直报密码。31监测与报告常规疫情监测和应急状态疫情监测•根据卫生部相关要求,传染病报告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执行职务的医生,发现传染病时,应及时报告。32常规疫情监测与报告2004年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启动以来,不仅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报告工作提供便利平台,而且大大提供传染病监测的及时性和敏感性。•报告内容•传染病登记门诊登记: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电话、现住址、病名、发病(诊断)日期、就诊日期、初诊或复诊等基本项目。科室的门诊日志登记数与该科挂号数符合率要求85%以上。33住院登记: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入院/发病日期、入院诊断(诊断日期)、出院诊断(诊断日期)、转归情况(是否死亡、死亡原因、死亡日期等)10项基本内容。34传染病登记簿•患者姓名(14岁以下儿童(含14岁)填家长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工作单位(学校或托幼机构名称)、发病日期、疾病名称、诊断日期、报告日期、订正日期、报告人等。35检验登记项目应包括送检科室或医生、病人姓名、年龄、检验结果、送检日期。影像(含放射科、B超室等)登记项目包括查检科室、检查日期、病人姓名、年龄、检查结果。(注:阳性结果应写明“检测日期”,医生填写实验室确诊病例时应以此时间为准)36•传染病报告卡临床医生或检验医生在诊断传染病后,须按照《传染病报告卡》的要求填报。使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报告卡填写完整、规范、字迹清楚,无错项、漏项和逻辑错误,填报人应签名。应尽可能填写工作单位(学校或托幼机构名称),以便于及早发现同一单位(学校或托幼机构)的疫情。当一个患者同时患有两种法定传染病时,应填写两张传染病报告卡37应急状态疫情监测与报告•应急状态下,及时发现传染病,特别是早期发现聚集性病例,对及时控制疫情十分重要。因此,需要提高监测敏感性;做到早发现、早报告;加强传染病的预测、预警及传染病趋势分析工作。•启动传染病监测日报或周报工作,无论政府还是卫生行政部门都需要在第一时间掌握传染病发病情况,编发日报或者周报时,传染病统计数据,按照报告日期(即最终审核日期)条件进行统计,不能使用个案数据进行统计,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个案数据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不是静态数据,不宜作为统计报告数据。38专题分析为了更进一步了解传染病发病特点,揭示传染病发病趋势,尤其是早期发现聚集性病例,需要对传染病监测数据进行专题分析,数据来源应为个案数据,注意正确使用统计条件:审核日
本文标题:传染病监控与报告管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215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