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2015年高考真题化学(北京卷)Word版含解析
1绝密★启封前一.本部分共20小题,每小题6分,共1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6.下列我国古代的技术应用中,其工作原理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A火药使用B粮食酿酒C转轮排字D铁的冶炼【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化学反应的根本标志是有新物质的生成,此题中A、B、D中均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而转轮排字过程不涉及化学反应。考点:化学反应的定义、常见生产生活中的原理7.下列有关性质的比较,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是A.酸性:H2SO4H3PO4B.非金属性:ClBrC.碱性:NaOHMg(OH)2D.热稳定性:Na2CO3NaHCO3【答案】D考点:考查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和应用28.下列关于自然界中氮循环(如右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但元素均被氧化B.工业合成氨属于人工固氮C.含氮无机物和含氮有机物可相互转化D.碳、氢、氧三种元素也参与了氮循环【答案】A考点:非金属元素氮的物理和化学性质9.最新报道:科学家首次用X射线激光技术观察到CO与O在催化剂表面形成化学键的过程。反应过程的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CO和O生成CO2是吸热反应B.在该过程中,CO断键形成C和OC.CO和O生成了具有极性共价键的CO2D.状态Ⅰ→状态Ⅲ表示CO与O2反应的过程3【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能量--反应过程的图像知,状态I的能量高于状态III的能量,故该过程是放热反应,A错误;根据状态I、II、III可以看出整个过程中CO中的C和O形成的化学键没有断裂,故B错误;由图III可知,生成物是CO2,具有极性共价键,故C正确;状态Ⅰ→状态Ⅲ表示CO与O反应的过程,故D错误。考点:反应原理中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10.合成导电高分子材料PPV的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合成PPV的反应为加聚反应B.PPV与聚苯乙烯具有相同的重复结构单元C.和苯乙烯互为同系物D.通过质谱法测定PPV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可得其聚合度【答案】D考点:考查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的知识11.某消毒液的主要成分为NaClO,还含有一定量的NaOH,下列用来解释事实的方程式中不合理...的是(已知:饱和NaClO溶液的pH约为11)A.该消毒液可用NaOH溶液吸收Cl2制备:Cl2+2OH-===Cl-+ClO-+H2OB.该消毒液的pH约为12:ClO-+H2OHClO+OH-C.该消毒液与洁厕灵(主要成分为HCl)混用,产生Cl2:2H++Cl-+ClO-=Cl2↑+H2OD.该消毒液加白醋生成HClO,可增强漂白作用:CH3COOH+ClO-=HClO+CH3COO—4【答案】B考点:考查化学反应原理和化学方程式的正误判断12.在通风橱中进行下列实验:步骤现象Fe表面产生大量无色气泡,液面上方变为红棕色Fe表面产生少量红棕色气泡后,迅速停止Fe、Cu接触后,其表面产生红棕色气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Ⅰ种气体有无色变红棕色的化学方程式为:2NO+O2=2NO2B.Ⅱ中的现象说明Fe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层,阻止Fe进一步反应C.对比Ⅰ、Ⅱ中现象,说明稀HNO3的氧化性强于浓HNO3D.针对Ⅲ中现象,在Fe、Cu之间连接电流计,可判断Fe是否被氧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I是铁与稀硝酸反应生成无色气体NO,NO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红棕色的NO2气体,故A正确;II的现象是因为铁发生了钝化,Fe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层,阻止Fe进一步反应,故B正确;实验II停止是因为发生了钝化,不能用来比较稀硝酸和浓硝酸的氧化性强弱,物质氧化性强弱只能通过比较物质得电子能力大小来分析,故C错误;III中Fe、Cu都能与硝酸反应,二者接触,符合原电池构成条件,要想验证铁是否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可以连接电流计,故D正确。考点:Fe与硝酸的反应25.(17分)“张-烯炔环异构反应”被《NameReactions》收录。该反应可高效构筑五元环化合物:5(R、R‘、R“表示氢、烷基或芳基)合成五元环有机化合物J的路线如下:已知:(1)A属于炔烃,其结构简式是。(2)B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相对分子质量是30。B的结构简式是(3)C、D含有与B相同的官能团,C是芳香族化合物,E中含有的官能团是(4)F与试剂a反应生成G的化学方程式是;试剂b是。(5)M和N均为不饱和醇。M的结构简式是(6)N为顺式结构,写出N和H生成I(顺式结构)的化学方程式:。【答案】(1)CHC—CH3(2)HCHO(3)碳碳双键、醛基(4);NaOH醇溶液(5)CH3-CC-CH2OH(6)6考点:本题考查有机化学基础的基本知识,如有机物结构简式的书写、官能团的判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26.(12分)氢能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以太阳能为热源,热化学硫碘循环分解水是一种高效、无污染的制氢方法。其反应过程如下图所示:(1)反应Ⅰ的化学方程式是。(2)反应Ⅰ得到的产物用I2进行分离。该产物的溶液在过量I2的存在下会分成两层——含低浓度I2的H2SO4层和高浓度的I2的HI层。①根据上述事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选填序号)。a.两层溶液的密度存在差异b.加I2前,H2SO4溶液和HI溶液不互溶c.I2在HI溶液中比在H2SO4溶液中易溶7②辨别两层溶液的方法是。③经检测,H2SO4层中c(H+):c(SO42-)=2.06:1。其比值大于2的原因是。(3)反应Ⅱ:2H2SO4(l)=2SO2(g)+O2(g)+2H2O(g)△H=+550kJ/mol它由两步反应组成:i.H2SO4(l)=SO3(g)+H2O(g)△H=+177kJ/molii.SO3(g)分解。L(L1、L2),X可分别代表压强或温度。下图表示L一定时,ii中SO3(g)的平衡转化率随X的变化关系。①X代表的物理量是。②判断L1、L2的大小关系,并简述理由:。【答案】(1)SO2+2H2O+I2=H2SO4+2HI(2)①a、c②观察颜色,颜色深的是HI层,颜色浅的是硫酸层③硫酸层中含有少量HI(3)①压强②L2L12SO3(g)=2SO2(g)+O2(g)△H=+196kJ/mol,压强一定时,温度升高,平衡转化率增大8考点:方程式配平;离子检验;平衡图像分析;化学平衡影响因素27.(14分)研究CO2在海洋中的转移和归宿,是当今海洋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1)溶于海水的CO2主要以4种无机碳形式存在,其中HCO3-占95%,写出CO2溶于水产生HCO3-的方程式:。(2)在海洋循环中,通过右图所示的途径固碳。①写出钙化作用的离子方程式:。②同位素示踪法证实光合作用释放出的O2只来自于H2O,用18O标记物质的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如下,将其补充完整:+===(CH2O)x+x18O2+xH2O(3)海水中溶解无机碳占海水总碳的95%以上,其准确测量是研究海洋碳循环的基础,测量溶解无机碳,可采用如下方法:①气提、吸收CO2,用N2从酸化后的还说中吹出CO2并用碱液吸收(装置示意图如下),将虚线框中的装置补充完整并标出所用试剂。9②滴定。将吸收液洗后的无机碳转化为NaHCO3,再用xmol/LHCl溶液滴定,消耗ymlHCl溶液,海水中溶解无机碳的浓度=mol/L。(4)利用右图所示装置从海水中提取CO2,有利于减少环境温室气体含量。①结合方程式简述提取CO2的原理:。②用该装置产生的物质处理b室排出的海水,合格后排回大海。处理至合格的方法是。【答案】(1)CO2+H2OH2CO3,H2CO3HCO3-+H+(2)①Ca2++2HCO3-===CaCO3↓CO2↑+H2O②xCO22xH218O(3)①②xy/z(4)①a室:2H2O-4e-=O2↑+4H+,H+通过阳离子膜进入b室,发生反应:HCO3-+H+=CO2↑+H2O。②c室的反应:2H2O+2e-=2OH-+H2↑,用c室排出的碱液将从b室排出的酸性海水调节至接近装置入口海水的10pH考点:盐类水解、方程式书写、化学实验、化学平衡移动、电解、化学计算等。28.(15分)为探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与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联系,某同学通过改变浓度研究“2Fe3++2I-2Fe2++I2”反应中Fe3+和Fe2+的相互转化。实验如下:(1)待实验I溶液颜色不再改变时,再进行实验II,目的是使实验I的反应达到。(2)iii是ii的对比试验,目的是排除有ii中造成的影响。(3)i和ii的颜色变化表明平衡逆向移动,Fe2+向Fe3+转化。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原因:。11(4)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该同学推测i中Fe2+向Fe3+转化的原因:外加Ag+使c(I-)降低,导致I-的还原性弱于Fe2+,用右图装置(a、b均为石墨电极)进行实验验证。①K闭合时,指针向右偏转,b作极。②当指针归零(反应达到平衡)后,向U型管左管滴加0.01mol/LAgNO3溶液,产生的现象证实了其推测,该现象是。(5)按照(4)的原理,该同学用上图装置进行实验,证实了ii中Fe2+向Fe3+转化的原因,①转化原因是。②与(4)实验对比,不同的操作是。(6)实验I中,还原性:I-Fe2+;而实验II中,还原性:Fe2+I-,将(3)和(4)、(5)作对比,得出的结论是。【答案】(1)化学平衡状态(2)溶液稀释对颜色变化(3)加入Ag+发生反应:Ag++I-=AgI↓,c(I-)降低;或增大c(Fe2+)平衡均逆向移动(4)①正②左管产生黄色沉淀,指针向左偏转。(5)①Fe2+随浓度增大,还原性增强,使Fe2+还原性强于I-②向U型管右管中滴加1mol/LFeSO4溶液。(6)该反应为可逆氧化还原反应,在平衡时,通过改变物质的浓度,可以改变物质的氧化、还原能力,并影响平衡移动方向【解析】试题分析:(1)待实验I溶液颜色不再改变时,再进行实验II,目的是使实验I的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12考点:化学平衡移动、电化学知识
本文标题:2015年高考真题化学(北京卷)Word版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217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