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传统文化与民居聚落关键字:文化印记,生活场景中文提要:走进中国的传统民居,就是走进了一座文化殿堂,在这里发生着各种各样的的故事和生活场景,每一处空间每一个角落都赋予了深深的文化烙印,在历尽时光轮转的沉淀之后散发出灿烂的光芒。我国国土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广袤富饶的土地上孕育着灿烂的文明。民居聚落为人们提供了休养生息的主要场所,构筑了各式各样的生活场景,自然也被刻上了深深的文化印记。本论文也从传统文化对民居聚落的影响角度,结合文化人类学的理论知识,深度剖析我国几种典型的民居住宅。古代居民从古至今的生息繁衍,铸造了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古代传统的民居亦是不断的变迁发展,以至于满足人们的生活文化需要。这个过程不是一簇而就的,而是伴随着文化及生活习惯的变化及其他因素慢慢形成。各地风土人情不尽相同同样民居形态也是千变万化。这个现象的理论依据就是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Culturalanthropology)是人类学对于人类的全貌视野研究)的其中四或五个分支之一。这个学科分支将文化视为有意义的科学概念。它主要在研究比较人类各个社会或部落的文化,借此找出人类文化的特殊现象和通则性。不同于研究对象类似的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大多是弱势族群和少数团体,以及较为蛮荒的部落。而研究方式大都注重“质”而非“量”,现象的观察多是“特例”而非“通识”。文化人类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涉及人类的农业,手工业,技术制造,军事等各个方面,但是爱德华.霍尔的研究建立了文化人类学与建筑学的关联。1,隐藏的维度与文化-----研究重点似乎在那些隐而不漏的部分。A,文化是个连续统,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想对应。然而这个连续统在人类的行为和语言的表象之外还隐藏着被人们所忽视的部分。B,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文脉以一种文化方式对待另一种文化是不对的。2,文化与领域-----提出“泡”状领域范围的个人空间概念文化对民居的影响非常的明显,基本是人类的意志形态决定了民居的空间形态及基本构架,具体可以实例的形式可以一一道来。内蒙民居-马背上的民族聚落蒙古的游牧民族在草原特殊的生态环境下,形成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对于适合自己生活的居室,他们经过千百年来的不断实践,终于形成了适宜于当地自然环境和资源状况的造型独特的蒙古包。历史证明了蒙古包是游牧民族在这一地域持续生存的物质产物,也是草原文化亘古发展的物化载体。接下来我们来研究下蒙古包的结构构成,蒙古包主体结构由套脑、乌尼、哈那、乌德组成。套脑是由木材做成的天窗,平面为圆形,有四根辐条,呈十字排列,辐条之间的空间就可以用于蒙古包通风采光和气烟排出。哈那是蒙古包围壁的骨架,选用轻质沙柳做成的可张可收的活动网片,便于搬迁。乌尼是蒙古包的顶部骨,起着檩、檐的作用。乌德即蒙古包的门,由框、门槛和门楣组成。套脑、乌尼哈那、三方构件完美结合,构成一个坚固的结构,这种结构除了可以承担竖直方向压力,更重要的是,在草原的大风气候下,它能最大限度地保证自身的稳定性。首先蒙古包是圆形的,所以能轻易化解各方向来风的正压力;当狂风吹过屋顶时,由于流体力学中的柏努利原理,风对屋顶产生向上的吸力。这时把蒙古包的套脑打开,狂风对顶部的上升吸力即会被通过陶脑排出的气流所抵消、破坏。蒙古包易于装卸,可以抵抗草原上的强大风力,可以随着牧民的迁徙搬运在马背上,。不仅如此,蒙古包的制造材料全部取自于大草原。用作结构材料的木料取自蒙古高原广阔的山林,围护结构取自羊毛擀成的毡子,系绳取自驼马鬃马尾搓成的围绳和带子。蒙古包源自于大草原,随着游牧民族在大草原上迁徙,是蒙古民族逐水草而居的文化结晶,是游牧民族生活的真实写照。北京民居─皇城统治下的平民生活提起老北京的民居,大家不用思考就会想到老北京的四合院,四方中正,坐北朝南。没错,老北京的四合院在中国古代民居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宗族观念,是老北京居民在皇城统治和影响下的生活状态和家庭观念的真实写照。家庭伦理和宗族观念家庭的伦理道德和宗法观念在四合院中有充分的体现,早在周代,住宅建筑的功能就与礼制融为一体。包括较大规模的由多个四合院组套而成的王府,甚至故宫,都是礼制的反映,是礼制最充分的体现。所谓宗法,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祖先,维系情亲,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则。古代的宗法制度概况来讲就是嫡庶分明,正妻所生的孩子为宗子,享有特权,其中长子还有权利继承父亲的地位。北京四合院内外宅的划分就将这个原则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四合院的那种“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的位置序列安排,完全是父慈子孝、夫唱妇随、事兄以悌、朋交以义的人生道德伦理观念的现实转化。完整的四合院为三进院落,第一进院是垂花门之前由倒座房所居的窄院,倒座是下人居住的,第二进院是厢房、正房、游廊组成,正房和厢房旁还可加耳房,第三进院为正房后的后罩房,在正房东侧耳房开一道门,连通第二和第三进院。在整个院落中,老人住北房(上房),中间为大客厅(中堂间),长子住东厢,次子住西厢,佣人住倒座房,女儿住后院,互不影响。这其中也有反映“男外女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的影响。为了标志不同的辈分,在家政的不同地位,四合院北屋,东屋,西屋尺寸都是不一样的,高度也是不一样的。正房是全院中最高,面积最大的房屋,以基台柱石增加其高度,以使中心突出,主次分明,竟然有序,借以体现人伦关系和辈分。从这一点上来说,北京四合院可谓是封建社会的缩影。社会等级---四合院的大门在中国历史上,对门是非常重视的。门是分界内外,引导秩序,身份地位的体现。(摘自潘谷西《中国建筑史》)从大门的形式便可以看出户主的等级和社会地位,因为历代的典章制度对门是有严格的规定的。北京四合院的大门,在民国以前无论是样式,大小,颜色或装饰都有严格的规定,民国以后才取消。四合院的街门分为王府大门、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墙垣式门(门楼)等几种不同的形制,随着西洋式建筑圆明园的修建,在民间也出现了大量的中西合壁式的门楼,被百姓形象地称为“圆明园式”门楼。广亮大门一般是贵族住宅的大门;门框和门扇按装在外檐柱的大门称为蛮子门。级别比广亮大门底,但总体上与广亮大门、金柱大门是一致的;别再底一些的是如意门。垂花门是内宅的门,位于轴线上,亦内院的开始,其高度和华丽程度取决于主人的社会地位。(摘自潘谷西《中国建筑史》)外观规矩中线对称四合院的典型特征是外观规矩,中线对称,布置严禁,从房屋的结构到装修设计,都严格遵守封建帝王的制度,不敢越级一步,这点与处于北京这个封建帝制的政治中心的环境影响是脱离不了关系的。整个四合院中轴对称,等级分明,秩序井然,宛如京城规制的缩影。(摘自潘谷西《中国建筑史》)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了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各处抱柱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也充满浓郁的中国古典文化气息。走进四合院,就像步入了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土楼-客家人的传统居所福建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漳州南靖、华安,永定等地,以土、木、石、竹为主要建筑材料,利用将未经烧焙的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而成,用夹墙板夯筑而成的两层以上的房屋。早先时代中原汉民即客家先民沿黄河、长江、汀江等流域历经多次辗转迁徙后,将远古的生土建筑艺术发扬光大并推向极致的特殊产物,福建土楼以分布广、保存完好而著称。分布范围以福建西南地区尤为集中,总数达30000多座,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福建土楼是客家文化的象征,福建土楼故又称“客家土楼”。客家土楼的技术则是北方人南迁后结合需求及当地气候条件创造出来的。(摘自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经过漫长的生息繁衍,北方人南迁后的客家人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经过不断的变迁演绎,各个地区在大环境的主流趋势下也呈现出了各自的特点。具体到土楼的形态构成也分为很多种,其中圆土楼是最为典型且最为神奇和最有魅力。中国的远古时代,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古人以圆和方代表天和地,崇拜有加。尤其认为圆具有无穷的神力,给人带来万事和合、子孙团圆。当然圆形楼座的形成也同当地的气候有关,福建为低纬度地区,气候湿热,隔热通风是建筑主要考虑的问题,而居所的朝向及日照条件并不是那么重要了。这一点与我国北方地区有所不同,北方地区由于气候寒冷,建筑的采光日照尤其在冬季非常重要,所以建筑以坐北朝南为主也就不奇怪了。地处南方,注意防晒,在内墙,天井,走廊,窗口处及屋顶部分,将檐口伸出,利用建筑物的阴影,减少太阳辐射热。(摘自潘谷西《中国建筑史》)所以,圆形土楼的诞生与当地湿热的气候条件是有直接关系的。我们在回到福建土楼的文化内涵上。客家人建造土楼,聚族而居,主要是源于对中原传统文化的认同,土楼表现出来的向心性、匀称性和前低后高的特点,以及血缘性聚族而居的特征。在永定范围内,无论是哪一座土楼,楼内的男姓居民只有一个姓,而且都是血缘关系较近的同宗同族人。一家之内,家长说了算,一楼之内或全村同族之内,族长说了算,这是土楼客家人在漫长的封建时代所严格遵奉的一条原则。土楼中的祖堂是是土楼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标志性建筑,处于全楼的核心地位。它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即是全楼居民祭祀列祖列宗的场所,又是进行宗教活动的中心。有限的生存空间是土楼客家人建造土楼,聚族而居的重要客观原因之一。土楼的建造,一般都是在同宗血缘家族的最高大的楼体和坚固的墙基稳重存在和发挥作用。同宗聚居的土楼里,一楼之内乃“一公之孙”。楼内数十、数百人中,有父母、兄弟、叔侄、妯娌、婆媳等宗亲关系,多代同堂,拥有共同的祖辈,最高长辈具有绝对权威,同楼人聚居共财。一座土楼就是一个家族的凝聚中心。客家土楼集体聚居的特殊性,反映了客家人的强烈的家族伦理制度。在客家土楼建造中,八卦的运用可谓精彩绝伦,不仅八卦土楼完全以八卦精髓为建楼指南,而且其他类型的土楼建造亦多用八卦择地定位,镇宅禳邪,出煞保安。在田楼,建于樟州市诏安县官陂乡大边村,其建造完全按八卦精义进行。主楼共分八卦、八大部分,每卦八开间,合六十四卦六十四开间。八卦八等分匀称,每等分之间从一层直起泥墙作防火墙。八卦楼内门户讲究,每家的家门都有门楣和堂号。门框悬帖各种八卦平安符,楼上楼下除精美镂雕花窗外,还有特殊的八卦保安厌胜吉符意义的门窗彩画。客家土楼的技术则是北方人南迁后结合需求及当地气候条件创造出来的由于篇幅所限,现在只介绍以上三种典型的民居聚落,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我国古代的民居聚落的形成是灿烂的文化物质缩影,当然还受到了气候建造水平等多方面的影响,但是文化对民居的影响固然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走进中国的传统民居,就是走进了一座文化殿堂,在这里发生着各种各样的的故事和生活场景,每一处空间每一个角落都赋予了深深的文化烙印,在历尽时光轮转的沉淀之后散发出灿烂的光芒。
本文标题:传统文化和民居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220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