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四川复习)
北师大成都实验中学雷志伟专题一课程标准:(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一教学重点:知道儒学发展的历程,重点掌握孔子、孟子、董仲舒、朱熹、王守仁以及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主要思想专题一教学难点:一是古代主流思想文化演变的线索以及原因;二是古代思想文化中一些概念难以理解,如仁、礼、仁政、无为、天人感应等等。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地位的演变春秋初步形成(早期儒学)汉代独尊儒术(正统思想)宋明发展理学(统治工具)明清受到冲击(批判、继承与发展)形成成熟发展冲击课标: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百家争鸣教材编写意图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期,教材分别列举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学派。这些学派的思想各有千秋,都是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文化精髓。儒家:仁礼、仁政道家:无为、齐物法家:严刑、峻法墨家:兼爱、非攻这些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客观大背景下的真实反映,儒、道学派是典型的理想主义者,而墨、法学派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者,时代变革催生思想的变革。人教:政治,阶级,思想;岳麓:政治、经济、文化;人民:仅提到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剧烈变化,没有具体内容;大象:没讲。各版本教材对百家争鸣历史背景的论述“百家争鸣”是一场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盛宴”,政治的动荡,“士人”的兴起,周文化的变更,应该是这场“盛宴”直接关联的因素,而这些因素的背后又有经济领域生产力进步的推动作用。一、早期儒学出现的历史原因1、诸侯争霸、民不聊生2、“礼崩乐坏”教材内容精讲两个客观现实孔子的解决办法:提出仁爱、实施德治,践行王道;重铸周礼,倡导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教化,培养人才二、早期儒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以及思想主张孔子:仁爱、礼制、德治、和谐仁爱:“仁”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提出“仁者爱人”,他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礼制:“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它既是国家的礼节制度,也是等级秩序的标准和要求。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曰仁”,“礼”成为达成“仁”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恢复周礼,也就是回到西周“文武之道”,“仁又是“礼制”恢复的终极目标。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如何做人的哲学范畴)为政以德、以民为本(如何治国的政治范畴)人与人,国与国,相敬相爱,没有纷争;上到帝王,下到百姓,尽“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创造一个仁爱,和谐,有序的理想社会。孔子儒学思想关联示意图礼制观民本观伦理观德治观仁“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二)、早期儒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以及思想主张孟子:仁政、君轻民贵、性善说、王道如果说孔子的儒家思想为古代社会树立起一支道德伦理的“标杆”,那孟子的儒家思想一定是这支“标杆”上迎风招展的“旗子”。仁政“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孟子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仁政”在政治上体现为以民为本,即“君轻民贵”。“仁政”的理论基础是孟子的“性善说”,人性本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主张必须先有仁爱之心,然后方能推行仁政。王道孟子主张“法先王”,君王应该广施仁政,勤政为民,效仿禹、汤、文、武、成王、这些先王的王道统治,再次回到一个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的王道时代。孟子:仁政、君轻民贵、性善说、王道“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儒学思想关联示意图仁孔子仁政性善论民贵君轻孟子天人观:荀子主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将“天”、“天命”、“天道”自然化、客观化与规律化,认为人无法去改变自然规律,但他又主张“治天命”、“裁万物”、“骋能而化之”的思想。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性。(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生产力不断进步)荀子:天人观、性恶说、礼法礼法荀子主张“起礼义、制法度”,主张用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去恢复“礼”,进而达成“仁”。用现实可行的方式去实现孔孟的理想社会目标。但法律只是实现仁、礼的手段,最根本的还是实行仁政,所以荀子依旧是孔孟儒学的继承和发展者,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天人观、性恶说、礼法性恶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荀子首先提出人性是恶的,而善则是后天人为的。只有师法、礼义才能矫正和约束人性,所以古代的圣人“起礼义、制法度”来教化性恶之人。荀子儒学思想关联示意图性恶论仁礼法律荀子教化约束“起礼仪,制法度”三、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以及思想主张老子:道是万物本源、无为而治、辩证法思想“道”是万物本源(老子的哲理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道”是什么?很多人把它理解为一种自然的规律,但更多地应该理解为一种社会规律,“道法自然”正反映了老子向往的一种社会和睦,永不纷争,顺其自然的社会状态。老子:道是万物本源、无为而治、辩证法思想老子:道是万物本源、无为而治、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老子的政治观)“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只有“无”才符合“道”的原则,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而治”成为道家基本的政治主张。老子在《道德经》中陈述了自己的理想社会目标:“小邦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并非无所作为,而是强调统治者不夺民时,不加税赋,干涉人民的生产生活的统治行为。老子:道是万物本源、无为而治、辩证法思想辩证法思想(老子的哲理观)老子通过“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等辩证思维的言论告诫人们任何事物都存在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甚至会相互转化的道理。老子这些辩证的思维是对其哲学核心:“道是万物本源”的一个有力的佐证,事物存在的两面性也是万物的自然法则,无法改变,所以有无之别,难易之分,长短之形等等只是“道法自然”的一部分,相互联系和转化更是自然亘古不变的基本法则,所以老子通过这些辩证思维来解释王朝更替,社会兴衰的社会现象,这是自然的法则更是“道法自然”的表现,因此老子极力地倡导“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理想主张。老子思想关联示意图辩证法无为而治小国寡民“道”法自然本源政治法则老子:道是万物本源、无为而治、辩证法思想老子《道德经》“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柏拉图《理想王国》正义、理性、勇敢的王国两者都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都构建出了各自理想的社会蓝图,都是各自哲学理论在政治领域的独特构想。但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目标是不断地回望过去,它是对春秋诸侯争霸,社会动乱时代大背景反思与批判的产物,而柏拉图构建的理想蓝图是综合审视批判古希腊历史与现实各种政治制度的产物,更多地是展望未来。庄子:道法自然、齐物论、天人合一齐物论(庄子的哲理观)“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所以庄子强调,既然在物和论方面都是一样的,所以人们应该学会“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这样社会才会安宁和谐,没有纷争。印证了“道”法自然,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庄子:道法自然、齐物论、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庄子的哲理观)在庄子的哲学中,“天”代表着自然,代表神灵,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所以他在《庄子·山木》中提出“人与天一也”,人和天应该是一个统一体,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因此庄子继承了老子“无为”的思想,反对人对自然的干预,主张清静无为、逍遥自得,实现人和天地万物合一的精神境界.“鼓盆而歌”——庄子的生死观(庄子与惠子的对话)“察其生命之始,而本无生;不仅无生也,而本无形;不仅无形也,而本无气。阴阳交杂在冥茫之间,变而有气,气又变而有形,形又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为死。故人之生死变化,犹如春夏秋冬四时交替也。”四、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以及思想主张春秋时的管仲:“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于法。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管子·任法》法家基本演变的过程:战国时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商君书·更法篇》战国末韩非:“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韩非子·心度》汉代董仲舒:“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汉书·董仲舒传》韩非法家思想阐释韩非子之学出于荀子,源本于儒家,而成为法家,又归本于道家。他反对儒、墨“法先王”的思想,主张变法革新。其最高理想为“君无为,法无不为”,认为“法行而君不必忧;臣不必劳,民但而守法,上下无为而天下治”。4、集权观:“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韩非子思想的闪光点:2、法不阿贵:“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3、进化历史观: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观点,主张“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五蠹》1、法制观:“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劝功则公事不犯,亲法则奸无所萌。”《韩非子·心度》李悝变法著《法经》,开后世变法典范商鞅变法战国法家思想最大规模实践“法术势”三派法家三派思想各有千秋韩非法家思想集三派之大成,广纳其他思想,将法家思想系统化,从基本的法令上升到法学。教材段落层次关系:五、墨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以及思想主张墨家: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兼爱、非攻”:“兼爱非攻”是墨家思想的核心。“兼爱”是一种“博爱”思想,它来源于儒家的“仁爱”,但又不同于这种思想,墨子主张“使天下兼相爱”,抽去了宗法等级制内容。“非攻”源于“兼爱”,墨子认为诸侯争霸战争源于不兼爱,“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为了避免战争,维护和平,墨子以“兼爱”为根据,倡导“非攻”,为国与国之间制定了“七不”准则:“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众不贼寡也,诈不欺愚也,贵不做贱也,富不骄贫也,壮不夺者也”墨家: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尚贤、尚同、节用”(实用之学):墨家提出这些思想对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说,是非常实用的,相比较其他三个学派而言,墨家的思想都非常讲求实际功利,因此墨家也被称为实用主义学派。教材上讲述了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学,这些都对古代学问的研究产生深远影响。同时墨家的实际功利的精神也带动了战国时期天文、科学技术的发展。六、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从两个角度去理解:一是思想领域;二是政治领域政治领域:“百家争
本文标题: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四川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220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