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总论一、中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二、本草:本:根本。草:除根本以外的其它植物。中药为植物、动物、矿物等,以植物药居多,使用最普遍,故将中药习称为本草。(中药与本草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中药是针对具体药物而言,本草则泛指我国传统药学和药学著作。)三、中药学: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的品种、来源、产地、采集、贮存、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或: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四、临床中药学:是以临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中药为目的,主要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临床应用的一门二级学科。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作者:托名神农成书年代:公元2世纪(东汉)内容:载药365种植物药252,动物药67,矿物药46。上品120:滋补强壮,延年益寿。无毒或毒性弱。中品120:治病补虚,兼而有之。有毒或无毒。下品125:治病攻邪,多有毒,不可久服。价值:1.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本草(药学)专著。2.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的基础。3.所载药物朴实有验,历用不衰(如麻黄平喘、黄连止痢等)。4.被奉为中医四部经典之一5.首创三品分类法。《本草经集注》作者:陶弘景(456-536)成书年代:梁代(公元五世纪)内容:载药730种。分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七类。价值:1.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又创诸病通用药;2.总结了魏晋以来300年间的药学成就。《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作者:苏敬、李勣等23人。成书年代:唐代(公元659年总论一、中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二、本草:本:根本。草:除根本以外的其它植物。中药为植物、动物、矿物等,以植物药居多,使用最普遍,故将中药习称为本草。(中药与本草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中药是针对具体药物而言,本草则泛指我国传统药学和药学著作。)三、中药学: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的品种、来源、产地、采集、贮存、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或: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四、临床中药学:是以临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中药为目的,主要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临床应用的一门二级学科。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作者:托名神农成书年代:公元2世纪(东汉)内容:载药365种植物药252,动物药67,矿物药46。上品120:滋补强壮,延年益寿。无毒或毒性弱。中品120:治病补虚,兼而有之。有毒或无毒。下品125:治病攻邪,多有毒,不可久服。价值:1.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本草(药学)专著。2.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的基础。3.所载药物朴实有验,历用不衰(如麻黄平喘、黄连止痢等)。4.被奉为中医四部经典之一5.首创三品分类法。《本草经集注》作者:陶弘景(456-536)成书年代:梁代(公元五世纪)内容:载药730种。分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七类。价值:1.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又创诸病通用药;2.总结了魏晋以来300年间的药学成就。《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作者:苏敬、李勣等23人。成书年代:唐代(公元659年内容:载药844种,新增114种。价值:1.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2.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3.图文并茂;4.流传甚广,影响中外。《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作者:唐慎微成书年代:宋代(公元1082年)。内容:载药1558种,较前新增476种。附方3000余首。价值:1.集宋以前本草学之大成,具有很高的学术、文献和实用价值;2.是完整流传下来的综合性本草著作中年代最早的一部,为后世保存了大量的药学史料;3.图文并茂,方药兼收;4.为李时珍“本草纲目”的编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李时珍说“使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垂之千古,不致沦没者,皆其功也。”)《本草纲目》简称《纲目》作者:李时珍(1518-1593)成书年代:明代内容:载药1892种,新增374种。内容:52卷,16部(纲)即: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60类(目)。分栏目:释名,集解,修治,气味,主治,发明,正误,附方,附录。价值:1.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2.完备了自然属性分类法;3.“虽为医书,实概万物”,被称为东方百科全书;4.流传甚广,影响中外(有30多种译本)。《本草纲目拾遗》简称《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成书年代:清代(1765年)内容:载药921种,新增716种。价值:1.对《本草纲目》的错简之处(认为马钱子无毒等)作了重要的补充和订正;2.新增的金钱草、鸦胆子、胖大海等药物,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道地药材:具有地方特色,质量优良的药材。湖北蕲春的蕲艾、蕲竹、蕲龟、蕲蛇;湖北应城的石膏;甘肃当归;宁夏枸杞;青海大黄;内蒙黄芪;山西党参;东北人参、细辛、五味子;河南地黄、牛膝、山药、菊花;广东陈皮,砂仁;四川黄连、川芎、贝母、乌头、大黄;越南肉桂。山东阿胶;浙江贝母;江苏薄荷;云南茯苓、木香;三七(广西,云南)。采集原则:在有效成分含量最高的时候采集。春秋挖根夏采草,浆果初熟花含苞炮制:是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医疗,调剂,制剂的需要,进行的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炮制的目的:1.增强药物作用,提高临床疗效。2.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3.改变药物的性能功效,扩大应用范围。4.改变药材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或制剂。5.纯净药材,以保证药材质量和称量准确。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炮制方法(一)修治(二)水制水飞: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如水飞朱砂,炉甘石,雄黄。(三)火制1.炒清炒:(1)炒黄:用文火将药物表面炒至微黄。(如炒牛蒡子、炒苏子、炒酸枣仁。)(2)炒焦:用武火将药物炒至表面焦黄,内部颜色加深并有焦香气。(如焦山楂。)(3)炒炭:炒至表面焦黑,内部焦黄,保留原有气味(存性)。如艾叶炭。辅料炒:药物与固体辅料拌炒的炮制方法。(辅料有砂、土、米、麸、蛤粉及滑石粉等。如:砂烫龟甲、蛤粉炒阿胶,可使之酥脆,便于制剂、矫臭矫味及增强药效;土炒白术、麸炒枳壳,主要是增效;米炒斑蝥,主要是减轻毒性。)2.煅: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的炮制方法。(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便于有效成分的煎出,以充分发挥疗效。如煅龙骨,间接煅血余炭。)3.煨:将药物用湿纸、湿面、黄泥包裹,置于热火灰中进行加热的炮制方法。(祛除挥发性及刺激性成分,缓和药性,降低副作用,如煨木香,煨生姜。如煨制肉豆蔻可以降低其挥发油与脂肪油含量,同时也降低挥发油中毒性成分肉豆蔻醚的含量,使其对肠蠕动呈明显抑制作用,故更宜涩肠止泻。)(四)水火共制1.炙:将药物与液体辅料置锅中加热拌炒的炮制方法。(如蜜,酒,醋,姜汁,盐水,童便。蜜炙百部,酒炙川芎,醋炙香附,盐炙黄柏。)2.淬:将药物以猛火煅烧后迅速投入液体辅料中,使其酥脆的炮制方法。(如自然铜。)3.燀:是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即取出的方法。(去皮,如杏仁。去汁液,如马齿苋。)(五)其他制法制霜,发芽,发酵等。中药性能的基本内容: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中药治病的基本作用:1.消除病因。2.扶正祛邪3.恢复脏腑正常生理功能。4.纠正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2.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以偏纠偏2.7.综合比较:头痛(川芎、羌活、白芷、柴胡、苍术、细辛、吴茱萸);水肿(麻黄、桂枝、茯苓、防己、益母草)。3.8.临床用药:妇科经产用药(香附、益母草、红花、丹参、川芎);胸痹用药(桂枝、薤白、枳实、檀香、三七、丹参、红花、川芎、瓜蒌);伤科用药(三七、乳香、没药、红花、自然铜、骨碎补、血竭、苏木、续断);乳汁不同用药(木通、通草、冬葵子、穿山甲、王不留行)。4.9.用法及使用注意:马钱子的使用注意;五灵脂(包煎);玄胡(醋制);乳香没药(内服要制)。5.10.别名:延胡索(玄胡、元胡);骨碎补(毛姜);土鳖虫(虫);6.化痰药学习要点1.掌握化痰药的含义、功效、分类和主治。7.2.常规配伍:化痰药+健脾药;化痰药+行气药。3.特点:湿痰(半夏、陈皮、天南星);寒痰(芥子、半夏、天南星);热痰(川贝母、浙贝母、瓜蒌、竹茹、竹沥、天竹黄、前胡、海蛤壳);燥痰(川贝母、瓜蒌);风痰(天南星:全身风痰,风痰要药;禹白附:头面风痰;芥子:经络风痰)。8.4.功效比较:半夏陈皮;半夏天南星;白前前胡;前胡柴胡;川贝母浙贝母;瓜蒌川贝母;天南星禹白附。9.5.综合比较:止呕(紫苏、生姜、黄连、吴茱萸、半夏、藿香、竹茹)。6.特殊功效:桔梗(载药上行,舟楫之剂)10.7.品种与炮制:天南星——胆南星;半夏(法半夏,姜半夏,竹沥半夏,半夏曲);贝母(川贝母,浙贝母);白附子(禹白附,关白附);瓜蒌(瓜蒌皮,瓜蒌子,天花粉)。8.特殊用法:包煎(旋覆花、海蛤粉);川贝母(一般不入煎剂)。9.使用注意:海藻反甘草;半夏、瓜蒌、川贝、浙贝反乌头。止咳平喘药学习要点1.掌握止咳平喘药的含义,功效和主治。2.配伍:止咳平喘药+化痰药。11.3.特点:麻黄、厚朴、沉香、苦杏仁、桑白皮、葶苈子、马兜铃、白果均能平喘,怎样区别使用?12.4.功效比较:苦杏仁紫苏子;苦杏仁桃仁;紫菀款冬花;枇杷叶马兜铃;枇杷叶竹茹;桑白皮葶苈子。13.5.品种与炮制:杏仁(苦杏仁、甜杏仁);紫苏、紫苏子;马兜铃科(青木香、天仙藤、马兜铃、关木通);桑叶、桑枝、桑白皮、桑椹子。6.特殊用法:包煎(葶苈子、枇杷叶);蜜炙使用(百部、紫菀、款冬花)。7.别名:白果(银杏)。14.安神药学习要点1.掌握安神药的含义、功效、分类和主治。2.掌握两类安神药的特点:15.药材来源力量治标治本用法重镇安神药:矿石化石贝壳强治标中病即止养心安神药:植物、种子弱治本可长期使用3.安神特点:16.朱砂:心火亢盛之心神不宁。17.磁石:肝阳上亢之心神不宁,兼养肾阴。龙骨:肝阳上亢之心神不宁,重镇安神要药。18.酸枣仁:心肝阴血亏虚之心神不宁,养心安神的要药。柏子仁:心阴血亏虚之心神不宁。夜交藤:阴血亏虚之心神不宁。远志:心肾不交之心神不宁。合欢皮:肝郁气滞之心神不宁。19.琥珀:心神所伤、神不守舍及瘀阻心脉之心神不宁。4.功效比较:磁石龙骨;磁石朱砂;酸枣仁柏子仁。5.特殊用法:20.朱砂:0.1~0.5g,不入煎剂,忌火煅磁石:15~30g,先煎,生用或煅后醋淬龙骨:15~30g,先煎,生用或煅用琥珀:不入煎剂,作丸散剂1.5g~3g6.炮制:龙骨(生用,煅用)21.清热药学习要点22.1.掌握清热药的含义、功效及分类、主治。2.清热的特点:23.清肺热(黄芩、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鱼腥草、败酱草、地骨皮、桑白皮)清胃热(黄连、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升麻)24.清心火(黄连、栀子、连翘、木通、通草、竹叶、莲子心、灯心草)25.清肝火(夏枯草、草决明、丹皮、龙胆、桑叶、菊花、木贼草、谷精草、密蒙花)26.泻肾火(知母、黄柏)27.卫分证(疏散风热药,薄荷、牛蒡子、金银花、连翘等)气分证(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等)28.营、血分(清热凉血药,生地、玄参等)29.阴分热(清虚热药,青蒿、地骨皮等)平肝息风药学习要点30.1.掌握平肝息风药的含义、功效、分类和主治。2.常见功效及相对应的主治与药物:31.平肝——肝阳上亢证,如桑叶、菊花、磁石、龙骨、石决明、珍珠母、钩藤、天麻、羚羊角、代赭石、牡蛎。32.息肝风——肝风内动证,如羚羊角、牛黄、钩藤、天麻、地龙、全蝎、蜈蚣、僵蚕、蝉蜕。清肝——肝热(火)上炎证,如桑叶、菊花、决明子、车前子、石决明、珍珠母、羚羊角、钩藤、蒺藜。33.疏肝——肝郁气滞证,如柴胡、薄荷、香附、川楝子、青皮、佛手、郁金、蒺藜。①既清肝又平肝:桑叶、菊花、石决明、珍珠母、钩藤、羚羊角、蒺藜。②既平肝又息肝风:羚羊角、钩藤、天麻。34.③既平肝阳,又息肝风、清肝热:羚羊角、钩藤。④既平肝又疏肝:蒺藜。35.⑤主要用于热极生风之肝风内动:羚羊角、牛黄、钩藤、地龙。⑥既祛外风又息内风:蝉蜕、天麻、僵蚕。36.3.功
本文标题:中药学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245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