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临床常用检验值及意义
常用实验室检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目录血常规血沉肝肾功电解质、血脂、血糖、心肌酶谱血凝五项血气分析降钙素原脑钠肽心肌蛋白乙肝五项尿常规便常规甲状腺功能1.血常规白细胞正常值:成人:(4-10)×109/L新生儿:(15-20)×109/L6个月-2岁:(11-12)×109/L白细胞总数增高见于各种炎症、烧伤、大出血、白血病、组织损伤、手术创伤等;减少见于某些传染病、非白血性白血病、脾功能亢进、严重感染、病毒感染、肿瘤化疗后、X线照射等。5种白细胞正常百分比和绝对值细胞类型百分数(%)绝对值(×109/L)中性粒细胞(N)杆状核粒细胞0-50.04-0.5分叶核粒细胞50-702-7嗜酸性粒细胞(E)0.5-50.05-0.5嗜碱性粒细胞(B)0-10-0.1淋巴细胞(L)20-400.8-4单核细胞(N)3-80.12-0.8临床意义1、中性粒细胞增多生理性: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一天内存在着变化,下午较早晨为高。妊娠后期及分娩时,剧烈运动或劳动后,饱餐后淋浴后,高温或严寒等均可使其暂时性升高。病理性:1)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球菌感染最常见。(注意,在某些极重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不但不高,反而减低)2)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如严重外伤,较大手术,大面积烧伤,急性心梗等。3)急性大出血4)急性中毒如代谢紊乱所致的代酸,急性化学药物中毒,生物性中毒等。5)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性肿瘤。临床意义2、中性粒细胞减少1)感染:特别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杆菌感染时。2)血液系统疾病:再障,巨幼红细胞贫血,严重缺铁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3)物理、化学因素损伤4)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5)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意义3、淋巴细胞增多1)感染性疾病:主要是病毒感染2)肿瘤性疾病:急性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3)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4)移植排斥反应临床意义4、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治疗以及放射线损伤、免疫缺陷性疾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临床意义5、单核细胞增多1)某些感染:如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急性感染的恢复期、活动性肺结核等。2)某些血液病:如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多发性骨髓瘤、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6、单核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7、嗜酸性粒细胞增多1)过敏性疾病: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食管过敏、血清病2)寄生虫病:血吸虫病、蛔虫病、钩虫病等3)皮肤病: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等4)血液病:慢粒白血病、嗜酸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5)某些恶性肿瘤如肺癌6)某些传染病:猩红热7)风湿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症、过敏性间质性肾炎8、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初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或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临床意义甚小。9、嗜碱性粒细胞增多1)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结肠炎、药物、食物、吸入物超敏反应、类风湿性关节炎等。2)血液病:慢粒、嗜碱粒细胞白血病及骨髓纤维化等。3)恶性肿瘤,特别是转移癌4)其他:糖尿病,传染病如水痘、流感、天花、结核等10、嗜碱性粒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健康人群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参考值人群参考值血红蛋白红细胞数成年男性120-160g/L(4.0-5.5)×1012/L成年女性110-150g/L(3.5-5.0)×1012/L新生儿170-200g/L(6.0-7.0)×1012/L临床意义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常见于身体缺氧、严重的心肺疾病、异常血红蛋白病等。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如某些肿瘤或肾脏疾患如肾癌、肝细胞癌、卵巢癌、肾胚胎瘤、肾上腺皮质腺瘤、子宫肌瘤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血细胞比容(HCT)正常值:男0.04-0.50L/L(40-50容积%);平均0.45L/L女0.37-0.48L/L(37-38容积%);平均0.40L/L临床意义:增高: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血细胞比容常达0.50以上。减低:见于各种贫血。血小板1、血小板参考值(100-300)×109/L2、血小板增多:见于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后、急性感染、溶血、骨折等。血小板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尿毒症、SLE、淋巴瘤等。2.血沉ESR男1-15mm/h女1-20mm/h血沉加快:见于全身性感染、局部炎症、结核病、风湿病、心梗、出血性疾病、肿瘤、中毒、流产、妊娠等。3.生化3.1电解质1)钾(K)[正常参考值]3.5-5.5mmol/L。[临床意义]增高:见于肾功能衰竭、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症、休克、组织挤压伤、低醛固酮血症、重度溶血、口服或注射含钾液过多等。减低:见于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严重呕吐、腹泻、服用利尿剂和胰岛素、钡盐中毒、代谢性碱中毒、低钾饮食等。电解质2、钠(Na)[正常参考值]135-145mmol/L。[临床意义]增高:见于水分摄入不足(进食困难、昏迷);水分丢失过多(大量出汗、烧伤、长期腹泻、呕吐、糖尿病性多尿、胃肠引流);内分泌病变(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醛固酮增多症、垂体前叶肿瘤、严重脱水、中枢性尿崩症);过多输入含钠盐溶液、脑外伤、脑血管意外等。减低:见于(1)丢失过多(慢肾衰多尿期、大量应用利尿剂;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丢失钠过多,浆膜腔穿刺丢失大量液体;严重呕吐腹泻、胃肠引流等)。饮水过多;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高血糖或使用甘露醇;消耗性低钠或摄入不足(慢性消耗性疾病、饥饿、营养不良、长期低钠饮食、不恰当的输液)。电解质3、钙(Ca)[正常参考值]总钙2.25-2.58mmol/L;离子钙1.10-1.34mmol/L。[临床意义]增高:1)摄入过多;2)溶骨作用增强(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多发性骨髓瘤、骨萎缩、肺癌、肾癌);3)钙吸收增加;4)肾功能损害。减低:1)摄入不足及吸收不良;2)成骨作用增强;3)吸收减少;4)肾脏疾病:急慢性肾功能不全、肾性佝偻病、肾病综合征等。电解质4、磷(P)[正常参考值]0.97-1.61mmol/L。[临床意义]增高:1)内分泌疾病:甲状旁腺机能减退症;2)排出障碍:肾功能不全等所致的磷酸盐排出障碍;3)维生素D过多。4)其他:肢端肥大症、多发性骨髓瘤等。减低:1)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饥饿、恶病质、吸收不良、维生素D缺乏症;2)丢失过多:大量呕吐、腹泻、血液透析等;3)转入细胞内;4)其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乙醇中毒、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等。电解质•5血清铁•参考值:男11-30umol/L,女9-27umol/L•儿童9-22umol/L•临床意义:•增高:见于利用障碍(铅中毒、再障、铁粒幼细胞贫血);释放增多(溶贫、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铁蛋白增多(白血病、反复输血);铁摄入过多(铁剂治疗过量时)。•减低:铁缺乏(缺铁性贫);慢性失血(月经过多、恶性肿瘤、慢性炎症、消化性溃疡);摄入不足(长期缺铁饮食、机体需铁增加时)。3.2胆红素1、总胆红素(TBIL)[正常参考值]成人3.4-17.1umol/L。[临床意义]增高见于溶血性、肝细胞性、阻塞性黄疸等病。胆红素2、直接胆红素(DBIL)(结合胆红素)[正常参考值]0-6.8umol/L。[临床意义]增高见于胆石症、胆管癌、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结合胆红素/总胆红素比值20%提示为溶血性黄疸,20-50%为肝细胞性黄疸,50%为胆汁淤积性黄疸。胆红素3、间接胆红素(IBIL)(非结合胆红素)[正常参考值]1.7-10.2umol/L。[临床意义]增高见于肝细胞性黄疸等疾病。3.3血清酶学检查1、丙氨酸转氨酶(ALT)主要分布在肝脏,其次是骨骼肌、肾脏、心脏等。[正常参考值]5-40U/L。[临床意义]增高见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胆石症、肝坏死、肝癌、胆管炎、胆囊炎、心肌梗塞、心力衰竭、心肌炎、多发性肌炎、酒精、化学毒物、药物等因素致肝损害。血清酶学检查2、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主要分布在心肌,其次在肝脏、骨骼肌、肾脏组织中。[正常参考值]8-40U/L。[临床意义]增高见于急、慢性重症肝炎、肝硬变、心肌炎、心肌梗塞、肾炎、胆管炎、皮肌炎等病症。血清酶学检查3、碱性磷酸酶(ALP)[正常参考值]男性,1-12岁500U/L,12-15岁750U/L,25岁以上40-150U/L女性,1-12岁500U/L,15岁以上40-150U/L[临床意义]增高生理性见于与骨生长、妊娠、成长、成熟和脂肪餐后分泌等有关。病理性见于肝胆系统疾病(肝内外胆管阻塞性如胰头癌、胆道结石等;肝炎、肝硬化等);骨骼疾病(纤维性骨炎、佝偻病、骨软化症、成骨细胞瘤、骨折愈合期);其他(营养不良、严重贫血、重金属中毒、结肠溃疡、胃十二指肠损伤);黄疸的鉴别(胆汁淤积性黄疸则ALP和胆红素明显增高,ALT仅轻度升高;肝细胞性黄疸,ALP正常或稍高;胆道阻塞则ALP明显增高,ALT无增高)。血清酶学检查4、乳酸脱氢酶(LDH)[正常参考值]95-200U/L。[临床意义]增高见于肝炎、心肌梗塞、肺梗塞、某些恶性肿瘤(淋巴瘤、肺癌、结肠癌、乳腺癌、胃癌、宫颈癌等)、白血病、肾病综合征、休克、溶血性贫血、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病症。血清酶学检查5、r-谷氨酰氨基转移酶(GGT)[正常参考值]男性11-50U/L,女性7-32U/L。[临床意义]增高见于胆道阻塞性疾病、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急慢性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其他(脂肪肝、胰腺炎、胰腺肿瘤、前列腺肿瘤等)。3.4血肌酐血中的肌酐,由外源性和内生性两类组成。机体每20g肌肉每天代谢产生1mgCr,产生速率为1mg/min,每天Cr的生成量相当恒定。血中Cr主要由肾小球滤过排出体外,肾小管基本不重吸收且排泌量也较少,在外源性肌酐摄入量稳定的情况下,血中的浓度取决于肾小球滤过能力,当肾实质损害,GFR降低到临界点后(GFR下降至正常人的1/3时),血Cr浓度就会明显上升,故测定血肌酐浓度可作为GFR受损的指标。敏感性较血尿素氮好,但并非早期诊断指标。血肌酐[正常参考值]全血Cr为88.4-176.8umol/L;血清或血浆Cr,男性53-106umol/L,女性44-97umol/L。血肌酐增高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急性、慢性肾衰竭。鉴别肾前性和肾实质性少尿:BUN/Cr(mg/dl),器质性肾衰竭,BUN/Cr≤10:1,肾前性少尿,BUN/Cr10:1。3.5尿素氮血尿素氮是蛋白质代谢的终末产物,体内氨基酸脱氨基分解成a-酮基和NH3,NH3在肝脏内和CO2生成尿素,因此尿素的生成量取决于饮食中蛋白质的摄入量、组织蛋白质分解代谢及肝功能状况。尿素主要经肾小球滤过随尿排出,正常情况下,30%-40%被肾小管重吸收,肾小管有少量排泌,当肾实质受损害时,GFR降低,致使血浓度增加,因此目前临床上多测定尿素氮,粗略观察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尿素氮[正常参考值]成人3.2-7.1mmol/L;婴儿、儿童1.8-6.5mmol/L。血尿素氮增高见于:器质性肾功能损害:肾前性少尿:严重脱水、大量腹水、心脏循环功能衰竭、肝肾综合征蛋白质分解或摄入过多:急性传染病、高热、上消化道出血、大面积烧伤、严重创伤、大手术后、甲亢、高蛋白饮食等,血肌酐一般不升高。3.6尿酸尿酸为核蛋白和核酸中嘌呤代谢的终产物,既可来自体内,亦可来自食物中嘌呤的分解代谢。肝是尿酸的主要生成场所,除小部分尿酸可在肝脏进一步分解或随胆汁排泄外,剩余的均从肾排泄。尿酸可自由透过肾小球,亦可经肾小管排泌,但进入原尿的尿酸90%左右在肾小管重吸收回到血液中。因此,血尿酸浓度受肾小管滤过功能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的影响。尿酸[正常参考值]成人酶法血清尿酸浓度:男性150-416umol/L;女性89-357umol/L血尿酸升高:1)肾小球滤过功能损伤;2)体内尿酸生
本文标题:临床常用检验值及意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271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