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五单元)
第五单元灿烂的中华文化一、单元教材分析: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以“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专题,由《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四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组成。课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其中《孔子拜师》和《盘古开天地》是叙事性文章,《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说明性文章。课文中既有描写生活中的人物故事,也有神话世界的奇妙故事;既有对古代建筑的介绍,也有对绘画艺术的描述。教学本单元要使学生能够从多个侧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本组的综合性学习是围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来展开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不仅在课堂上阅读关于祖国传统文化的文章,而且还能在课余时间和小伙伴一起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多种方式,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尤其是身边的传统文化。以此打通课内学习和课外生活,更广泛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和传承。本单元的口语交际和习作都是综合性学习的继续。在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有了一些了解的基础上,和同学们交流,互相补充、提问,即是口语交际;把综合性学习中搜集到的资料或看到、听到的内容理一理,写出来,即是习作。本单元其它栏目涉及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生肖文化、春联、风筝等,都体现了单元主题“灿烂的中华文化”。二、教学目标:1、初步感知单元主题“灿烂的中华文化”,根据主题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了解什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富文化底蕴,为深刻领悟单元主题奠定基础。2、浏览本单元课文和学习园地,粗略感知这组课文;初步阅读感兴趣的文章或片段,为精读课文做铺垫。3、练习“抓住课题捕捉内容”的高效阅读方式,学习“紧扣专题思考质疑”的读书方法,激发学习本单元的欲望,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三、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从多个侧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2、引导学生不仅在课堂上阅读关于祖国传统文化的文章,而且还能在课余时间和小伙伴一起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多种方式,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尤其是身边的传统文化。四、教学难点:1、课内学习和课外生活,更广泛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和传承。2、练习“抓住课题捕捉内容”的高效阅读方式,学习“紧扣专题思考质疑”的读书方法,激发学习本单元的欲望,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五、课前准备:1.自由浏览本单元。2.师生共同搜集有关“中华文化”这个主题的资料。17孔子拜师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组精读课文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叙事性文章,线索非常清楚。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通过对孔子和老子的语言、心里和动作的描写,来突出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文章中有两个人物,两条线索,不同形象,相同品质,。一条是以孔子不远千里、风尘仆仆拜老子为师为主线,另一条以老子诲人不倦为暗线,两条线索相辅相成,互为渗透。文章的语言朴实易懂,应该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来品读课文,积累语言。教学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教学重点: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教学难点: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教学准备:①多媒体课件(孔子画像、孔子讲学、孔子论著以及人们纪念孔子的场景)。②自制生字词卡片。③学生自读课文,记下疑问。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2、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3、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教学重点: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教学难点:1、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一、提问引入学习。师问:通过预习,了解到课文中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生答:孔子拜老子为师的事。1.老子是我国历史上了不起的思想家,孔子则是我国最伟大的教育家,谁对他们有所了解,赶紧介绍给大家。2.看来孔子和老子都是非常有学问,了不起的大学者。那为什么孔子会拜老子为师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到课文中去了解。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生自读课文,说说读懂了哪段?这部分主要讲的什么?2.生汇报交流,师总结:孔子绝意拜师-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认真求学-受到人们的敬重3.问题探究,引入对全文的品读。师提问: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生思考、交流。三、细读课文,品读词句。1.老师提出阅读要求:1)课文一来就向我们介绍了孔子当时的地位及拜师的原因,齐读第一段,边读边思考。2)有了这些了解之后,你觉得孔子怎么样?3)自己再读第一自然段,看你还能有什么了解和收获。2.反复品读,揣摩词句。1)师引入:决定拜师以后,孔子便毅然赶往洛阳,一路上历尽艰辛,孔子最终来到洛阳,拜师成功了吗?我们一起细细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2)提问:这一段写得很详细,用词十分准确,请你自己反复地读一读、品一品,看看哪些词语让你最感动,哪些地方让你感受最深刻。再结合书上的内容,看你能不能说说词语的意思。3)生读文、勾画、体会、交流。a)重点词语理解:风餐露宿:这个词语一般用来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说明孔子一路上的艰辛。日夜兼程: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b)分角色朗读对话,说一说通过朗读感受到他们说话都怎么样?(谦虚礼貌)c)对比理解两组近义词的不同用法。d)学生找出这两组近义词:“拜访”-“拜见”,“迎候”-“等候”。①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②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通过对比朗读,细细品味:“拜访”是敬辞,“访问”的意思,“拜见”是“拜会、会见”的意思,是从客人方面说的。①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②多谢老师等候..。老师讲解“迎候”和“等候”都是等待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个地方等候,“等候”则不表示迎接的意思。四、齐读三段。1、学词“毫无保留”、“传授”。2、说说通过学习了这一段,你对孔子和老子又有了什么新的了解。3、谁能把你从课文中了解到的对孔子和老子的认识完整地说一说,先练一练,再举手汇报。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会写12个生字。教学重点:流利地朗读课文,会写12个生字。教学难点: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教学过程:一、学习生字。1、认字,并提示重点字音。迎yíng等děng品pǐn2、组词竞赛。3、学字。重点指导:尘: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迎:没有一撇,或一横。等:中间几横应长短不一。境:右边是“竟”。授:形声字,右边是“受”,不是“爱”。①学生说说其他字应该注意些什么。②练习。二、交流名言。1、书上的名言。读一读,背一背。2、组交流收集到的名言,最好能简单地说一说,这句名言想要告诉我们什么?3、小组推代表交流。板书设计:孔子拜师孔子拜师老子谦虚好学诲人不倦彬彬有礼谦逊大度学无止境18盘古开天地教材简说: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分三个部分,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描写得非常清楚。在说明天和地还没有分开的背景之后,先是讲了盘古醒了以后所做的事,以及天地的不同变化;然后叙述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所做的事;最后讲了盘古倒下后发生的变化。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在表达上的这些特点。教学这篇课文,要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学习目标:1.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神话故事.3.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学习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形象。教学准备:学生学习准备:预习课文,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学生字新词,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教师教学准备:①制作多媒体课件。②在课前交流中,了解学情,沟通师生情感。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神话故事.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2.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学习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形象.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引起阅读期待(一)播放孙悟空,哪吒,葫芦娃的动画片断,导入新课。(二)板书课题,读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质疑问难(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主要内容。2.提名认读生词,相机正音。3.引导学生了解并归纳课文主要内容。4.指导学生找出文中的中心句。5.初步理解中心句中的重点词“创造”的意思,指导书写“创造”。(二)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围绕“创造”质疑。2.师生共同梳理、归纳问题。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对那些在课文中能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当即予以解决;对那些有思考价值,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问题,进行梳理,板书于黑板上,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读书去解决;课堂解决不了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后通过查阅资料等方法解答。三、顺学而导,解决问题,读懂课文。(一)解决“盘古为什么要创造宇宙?”的问题。1.提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提出的问题。2.根据学生回答,相机理解“混沌”的意思。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如果学生不能正确理解词语,教师可引导学生查字典,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正确的解释。(二)解决“盘古怎样创造宇宙?”的问题。1.引导学生找到相应的段落,默读课文,思考相关的问题。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按学生找到的顺序,依次教学相关的段落。2.读中品词析句,感受盘古的精神与表达的精妙。(1)学生汇报交流,相机出示下列句子,引导学生重点研读:①理解“抡”的意思。②比较“拿”“提”“拎”与“抡”的不同,感悟盘古的力大、神勇,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③指导朗读,感受盘古劈开天地的力量和勇气。①调动学生生活积累,理解“轻”与“清”意思的不同。②引导学生读书并有所发现。③交流学生的发现,感悟理解词语的方法及语言表达的精妙。a.通过“清”理解“浊”的意思,感悟利用反义词也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b.在朗读中,感悟课文通过几组反义词,把天地形成的过程写得清楚、明白。c.结合句子,进一步理解“混沌”的意思,体会联系上下文也是深入理解词语的好方法(1)引导学生用成语概括段意。(板书:开天辟地)(2)引导学生在读懂第三段的基础上,也用成语概括段意。(板书:顶天立地)3.指导朗读,展开想象,感受神奇和美丽。(1)学生自读,找到自然段的中心句,体会中心句的作用。(2)边读边画出盘古身上发生的变化,感受变化的神奇。(3)指导朗读,把文字变成脑海中的画面,感受宇宙的美丽。(4)拓展想象,丰富美丽。①师:盘古的身上是不是只有这些变化?你是从哪儿知道的?②启发想象,练习说话。(出示句式)盘古的(),变成了()的()。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在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想象要合理、丰富。(5)有感情朗读课文,感悟盘古创造的宇宙的美丽。四、回归整体,升化认识。(一)围绕板书,说说盘古是怎样创造的,明晰“创造”的含义。(二)朗读、品味中心句。(三)教师小结。1.归纳本节课的学
本文标题: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五单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304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