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九年级上册语文六单元《出师表》集体备课记录
1九年级上册语文《出师表》集体备课记录科组语文组时间2015.09地点语文办公室周次第3周主持人李昌建主备教师吴琼课题《出师表》年级九年级教材版本人教版参加人员九年级语文教师缺席人员无备课情况《出师表》教案开篇词诸葛亮撰写的《出师表》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陆游有诗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也盛赞:“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这篇表文为何有这么大的艺术魅力?拳拳报恩意,殷殷老臣心。相信表文中那情挚生动的话语,精辟透彻的道理,不仅警醒一世当朝者,也是所有人的处世通言。修改记录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2.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事,以情动人的写法。3.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4.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体会诸葛亮的耿耿忠心及本文情词恳切的特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二、自学指导——预习与检测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陛(bì)下臧否(zāngpǐ)恢弘(hóng)菲(fěi)薄庶(shù)弩钝(nú)(dùn)2.积累文言词汇。(1)重点实词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光:发扬光大。恢弘:这里是动词,意识是发扬扩大。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陟罚臧否:奖惩功过、好坏。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斟酌损益:(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咨诹善道:询问(治国)的好道理。(2)古今异义2①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极为仇恨)②臣本布衣..(古义:指平民今义:用布做的衣服)③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今义:言行恶劣)④由是感激..(古义:感慨激动今义:感谢)⑤开张..圣听(古义:扩大今义:店铺开业)⑥临表涕.零(古义:眼泪今义:鼻涕)⑦遂许先帝以驱驰..(古义:奔走效劳今义:驱赶、奔跑)(3)一词多义①遗(指死去的人留下的)是与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读“wèi”,给予)②论(动词,判定,评定)每与臣论此事(动词,谈论)③效(动词,奏效、实现)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名词,效用,这里是“任务”的意思)④以(表目的,用来)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介词,因为)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连词,从而)(4)词类活用①恢弘志士之气(恢弘:形容词做动词,发扬扩大)②亲贤臣,远小人(亲:形容词作动词,亲近;远:形容词作动词,疏远)③此皆良实(良实:形容词作名词,贤良诚实的人)④以光先帝遗德(光:名词作动词,发扬光大)⑤深入不毛(毛:名词作动词,长庄稼)⑥优劣得所(优劣:形容词作名词,指才能高的人和才能低的人)⑦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作奸犯科:动词作名词,奸邪的事)3.作者链接。诸葛亮,字孔明,琅琊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官至丞相。4.文体链接。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也可以说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5.背景链接。这篇表写于蜀汉建兴五年(227)诸葛亮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其时蜀汉已从猇(xiāo)亭(今湖北宜昌)战役的惨败中初步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稳定了自己的战略后方,伐魏时机臻于成熟。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也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三、合作探究及展示1.翻译课文。以小组为单位翻译课文,注意直译做到:字字落实。2.理清文章结构,划分层次:【交流点拨】全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5段):指明危机,提出建议。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执法如一、任人惟贤的具体建议。第二部分(6-7段):追忆往事,陈述理由。追述先帝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第三部分(8-9段):分清责任,表明决心。点明出师本义,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3四、拓展延伸1.古诗中的《出师表》:【交流】①“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②“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陆游《武侯书堂》)③“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陆游《病起书怀》)2.《出师表》中的成语:①危急存亡【出处】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释义】指关系到生存灭亡的紧急关头。②妄自菲薄【出处】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释义】指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③作奸犯科【出处】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释义】指为非作歹,触犯法令。④计日可待【出处】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释义】可以数着日子等待,形容为时不远。⑤三顾茅庐【出处】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释义】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⑥临危授命【出处】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释义】指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上一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大概了解了文章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将深入研读这篇情词恳切、动人肺腑的表文。二、合作探究及展示合作、探究及展示(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1.分析第1自然段。(1)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交流点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益州疲弊,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关头。对形势的这一清醒的估计,是暗示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2)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交流点拨】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这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可救亡图存,以兴先帝之业。(3)本段提出什么建议?【交流点拨】开张圣听。(4)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交流点拨】“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5)对国君进行了怎样的规劝?【交流点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6)这一段中先后两次提出刘备,其用意何在?【交流点拨】意在激发刘禅继父之志和启示他学先帝用人之明。小结:本段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2.分析第2自然段。4(1)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什么?【交流点拨】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不应异法。(2)如何具体执行?【交流点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3)提出怎样的劝诫?【交流点拨】“陟罚藏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4)“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交流点拨】“宫中”、“府中”。小结:本段提出应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3.分析第3、4自然段。(1)诸葛亮举荐了哪些人?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交流点拨】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2)提出亲贤的具体作法是什么?【交流点拨】“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3)亲贤的好处是什么?【交流点拨】“必然裨补阙漏,有所广益。”(4)亮认为举用向宠将军的好处是什么?【交流点拨】“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小结:本段述说人事安排,举荐文臣武将。4.分析第5自然段。(1)本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交流点拨】第一句(2)先汉兴隆的原因是什么?【交流点拨】(正面):亲贤臣,远小人。(3)后汉倾颓的原因是什么?【交流点拨】(反面):亲小人,远贤臣。(4)“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什么?【交流点拨】第一句(5)“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交流点拨】亲贤臣,远小人。小结:这一段把“亲贤臣,远小人”提高到汉室兴衰的历史经验上来总结,也是对前面两段“宫中”、“府中”分说后的归纳。并再荐贤臣,希望刘禅能亲贤臣,远小人,以求汉室兴隆。以上第1—5段从形势分析到具体建议,是出师前的周密安排,目的在于出师后无后顾之忧。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二)体会课文语言特色,并向学生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手法中,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三、拓展延伸有关诸葛亮的歇后语:【交流】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刘备三请诸葛亮——诚心诚意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诸葛亮唱空城计——急办法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诸葛亮当军师——足智多谋5诸葛亮的丑妻——家中宝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诸葛亮的锦囊——用不完的计诸葛亮吊孝——假仁假义诸葛亮放孟获——欲擒故纵诸葛亮焚香操琴——故弄玄虚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诸葛亮借东风——将计就计诸葛亮三气周瑜——略使小技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己第三课时一、新课导入1.复习上两节课内容:第一:重点词汇的理解。第二:诸葛亮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2.朗读并背诵课文第二部分。二、合作、探究及展示(一)研读课文第二部分学习第6段:1.朗读,检查重点词释。2.提问:(1)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词语)有哪些?【交流点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布衣”(2)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交流点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3)“感激”的原因是什么?【交流点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4)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体指什么?【交流点拨】意思是低微而鄙俗;具体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5)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交流点拨】“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中,尔来二十有一年矣。”3.小结:本段述身世,讲经历,以使陛下明白创业之艰难,同时表达自己愿竭忠尽智来报先帝知遇之恩的决心。学习第7段:1.朗读,并检查重点词释。2.提问检查:(1)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交流点拨】“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2)“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交流点拨】“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3)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交流点拨】“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4)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交流点拨】“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3.小结:本段叙述受命以来的心情及所采取的措施,以表作者忠心不二,尽心尽责辅佐陛下,以报先帝托付之情的决心。(二)研读课文第三部分6学习第8段:1.朗读,并检查重点词释。2.提问检查:(1)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交流点拨】“奖率三军,北定中原。”(2)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交流点拨】“斟酌损益,进尽忠言。”(3)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交流点拨】“开张圣听。”3.小结:本段是对上文的回顾,再次提出对陛下的期望和要求,这既是臣对君的忠心之述,也是长辈对晚辈诚挚爱忙乱的表露,感情真切自然。学习第9段:表达依依惜别之情。(三)写作特色:1.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由于本文是奏章,是作者出师前向后主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兴复汉室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义,情理交融,言词恳切,说服力强。叙事,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所叙之事如推荐贤才,讲身世,谈经历,都是为议论服务,使他对刘禅提出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由于诸葛亮深感先帝知遇之恩和托付国家大事之情,此文全篇为他的“报先帝、忠陛下”之情所贯穿。在文中,他满怀深情念先帝,满腔挚爱谏后主,他对刘禅的反复劝谏,谆谆叮咛,言词恳切,语重心长,那忠义之理,殷切之情,处处洋溢,感人至深,充分表现了他这位元老重臣对刘氏父子的忠肝义胆。2.语言率直、质朴、恳切、精练。全文只624字,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报先帝、忠陛下”之情全篇,处处为刘禅着想,殷切期望他继承父
本文标题:九年级上册语文六单元《出师表》集体备课记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318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