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九江市情与经济社会发展简况
1九江市情与经济社会发展简况一、市情概况九江是江西的“北大门”,辖9县2市2区、1个国家级开发区、2个风景名胜区、1个城市新区,面积1.88万平方公里,人口500万。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历史比较悠久。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36郡就有九江郡,早在晋代就是“来商纳贾”的通都大邑,唐代是江南的一大商港,明清时期是著名的“三大茶市”、“四大米市”之一,近代被开辟为通商口岸。二是文化比较厚重。山水文化、宗教文化、书院文化、红色文化都非常深厚。历代1500多位名人在九江赋诗4000多首。王羲之、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苏轼、周敦颐等都曾到此为官、访友、游览、隐居,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诗篇。陶渊明、黄庭坚、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李烈钧、袁隆平等都是九江人。据不完全统计,仅现行中小学语文教材中与九江有关的课文就有21篇。三是区位比较优越。百里鄱湖、千里京九、万里长江在此交汇,是长江黄金水道沿岸十大港口城市之一,中国第一批沿江开放城市之一,江西唯一通江达海的城市。境内已建成五条铁路(京九、武九、合九、铜九、昌九城际铁路),六条高速(昌九、九景、合九、武九、武吉、永武)、两条国道(105、2316国道)和一个机场。四是资源比较丰富。全市森林覆盖率54.9%,水域总面积500万亩。旅游资源丰富,有中外著名景区景点400多处,集名山(庐山、石钟山)、名江(长江)、名湖(鄱阳湖、庐山西海)、名城(共青城、浔阳古城)、名寺(东林寺、真如寺)、名楼(浔阳楼)、名洞(龙宫洞)、名院(白鹿洞书院)于一体。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9大类101种矿产资源,钨、锑、锡、萤石、黄金储量居江西首位,矿产潜在经济价值过万亿元。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深入推进沿江开放开发和昌九一体化,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健康、较快的良好发展态势。特别是2013年7月,江西省委首次用非均衡发展战略指导江西区域发展,在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作出了“做强南昌、做大九江、昌九一体、龙头昂起”的战略部署,明确把“昌九一体”作为支撑江西崛起的“双核”来打造,赋予了九江新的定位和使命,也为九江创造了新的优势和机遇。2013年底我市召开市委十届六次全会,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目标和举措。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奋斗目标、三条基本路径、五大重要举措”。“一个奋斗目标”,就是以做大九江为目标,奋力开创双核发展新征程。力争“财政年均增百亿,工业五年过万亿,旅3游勇当排头兵”,使九江争得应有地位、人民过上小康生活;“三条基本路径”,就是做大经济总量,扩大城市体量,放大潜在能量;“五大重要措施”,就是决战大工业,打造大门户,推进大统筹,改善大民生,实现大跨越。2014年,全市上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做大九江”的工作目标,扎实推进沿江开放开发和昌九一体化,有效克服经济下行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良好的势头。(一)主要指标稳中有进。①从增幅看,实现“七个全省第一”。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0.3%,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7.8%,财政总收入增长17.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5%,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9.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9%,引进省外5000万元以上开工项目实际进资增长22.8%,增幅均为全省第一。②从总量看,实现“八个全省第二”。财政总收入328.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4.5亿美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45.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4731.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812.5亿元,工业用电量99.5亿度,进出口总额57.7亿美元,出口46.5亿美元,总量均为全省第二。③从份额看,在全省“九个占比提升”。与去年相比,全市生产总值占全4省比重提高0.16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提高0.37个百分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提高0.49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提高0.86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提高0.2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提高0.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提高0.9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提高0.11个百分点,出口提高0.19个百分点。二是三次产业加速发展。①工业主导地位更加凸显。重大项目多,每季集中开工,压茬梯次推进,限期督查倒逼,全力推进工业项目建设,全年开工建设重大项目392个,总投资近2000亿元;146个亿元以上项目竣工投产;总投资350亿元的汉能光伏、300亿元的神华九江电厂、100亿元的九江石化油品质量升级、50亿元的兄弟医药等332个亿元以上项目加快推进。指标增长快,实现了“五个一千”,即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净增近1000亿元;工业增加值接近1000亿元;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1000户,达到1121户;九江开发区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②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粮食总产实现“十一连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实现“十一连快”。产业化水平有新提升,新增规模农业企业39家,总数达到464家,实现销售收入752亿元。规模化效益有新提升,成功创建9个5省级农业产业集群,25个现代农业示范园。组织化程度有新提升,新增农民合作社722家,新增家庭农场814家,成功创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6家、全国农民用水合作示范组织6家。③第三产业不断壮大。旅游经济加速升级,中信庐山西海、庐山索道、佛教文化产业园等一批重大旅游项目加快推进,九江入选“最美中国旅游目的地城市”,庐山获评“最美旅游景区目的地”和“中国最美休闲胜地”;旅游总人数突破7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600亿元,两项指标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商贸物流加速繁荣,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80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22.4万标箱;市中心城区已建在建商贸市场、城市综合体面积达480万平方米。金融保险、家政服务、社会养老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全年电子商务销售额达150亿元。三是重大战略深入实施。①有力推进沿江开放开发,沿江的“带动效应”不断增强。沿江区域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33亿元,湖牛公路改造等一批项目建设完工,赛城湖大桥等一批项目加快推进;实施总投资达1573.5亿元的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59个,完成投资662.4亿元;沿江区域以全市三分之一的面积,拥有全市60%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0%的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80%的50亿元以上项目,成为最具活力的增长区域。②有序推进昌九一体化,昌九的“同6城效应”逐步显现。按照“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和产业互补对接”的总方向,昌九两地确定的六大类25项合作事项有序推进,通信、户籍、金融、住房公积金贷款业务实现同城化,新农合直补、医疗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等工作进展顺利。③有效推进共青先导区建设,先导区的“示范效应”开始显现。220KV蒲塘输变电项目、南湖新区和工业园区60公里路网建成;实施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18个,泰然针织、龙泰运动器材产业园等54个项目建成投产。县级财政总收入完成262.6亿元,县县过10亿元,6个过20亿元,“沿江挑大梁、沿路做支撑、县区为依托”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四是门户城市形象显著提升。①大九江都市区加快构建。《大九江都市区总体规划》编制有序推进,《九江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全面完成,城镇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九江绕城高速、都九高速星子至九江段建成通车,大九江都市区区间通道更加完善;县城及集镇建设加快,城镇化率提高1.45个百分点,达到49.12%。②中心城区承载力增强。中心城区实施重点城建项目210个,完成投资225亿元;投资5亿元的老城区八大类改造提升工程基本完成,完成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拆迁1.4万户、154万平方米;“畅通九江”工程扎7实推进,“城市之门”改造有序实施。③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全面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百日大会战”,进一步健全了城市管理长效机制,脏、堵、乱、差、散、污等突出问题整治初见成效。五是发展动力活力明显增强。①各项改革不断深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效明显,取消市级行政审批及收费项目79项,审批时限压缩为36个工作日,减少前置中介服务事项70项,中介组织管理进一步规范;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和抵押贷款试点在全省率先开展,国有林场改革全面完成,政府机构、财税、金融、水利管理等改革稳步推进。②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44家,实际利用外资14.5亿美元,增长17.8%;新引进市外5000万元以上开工项目377个,实际进资625亿元,增长9.2%。③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新增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重点实验室1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2家,新建院士工作站7家;全市专利申请量2225件,授权量1137件,分别增长69.8%和29.2%。六是人民生活有效改善。始终坚持用真情保障改善民生,全年用于民生领域的财政支出292.5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6.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8达25077元,增长10.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139元,增长11.3%。①让孩子有好的教育。全市财政教育投入70.5亿元,新改扩建校舍面积38万平方米,补充教师1700名;湖滨片区教育网点优化布局,九江职大新校区、九江小学八里湖校区交付使用,中心城区4所省定标准幼儿园建设顺利推进。②让群众有好的医疗。“先看病、后付费”模式惠及参合农民61万人,免费救治八种重大疾病病人1.2万名;市三医院内科住院大楼、市五医院综合住院大楼投入使用,大病医疗补充保险实现全覆盖,新农合参合率达98.4%。③让人们有好的居住环境。按照“路平、水通、灯亮、线齐、墙美”的要求,整治改造边街小巷278条,改造路面14.2万平方米、人行道3.2万平方米改扩建停车场10个,新增停车泊位1938个,新建改造公厕43座,疏通改造排水管网2.3万米,新增路灯900余盏;加大了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既考虑群众居住成本,又降低群众生活成本,新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房7.3万套,基本建成8.2万套,其中中心城区新开工1.9万套、基本建成3.7万套,为1.9万户发放租赁补贴。④让特殊困难群体有好的保障。低保、五保和精简退职困难老职工提标提补惠及27.6万人,城乡医疗救助覆盖30万城乡困难群众,实施重大病医疗救助17.3万人次,为城区“三无”人员提高9了补助标准。同时,深入推进和谐平安九江建设,公众安全感连续四年排名全省前列。三、下步发展目标与工作重点当前,九江天时、地利、人和兼备,好的政策叠加、快的条件充分、进的潜力巨大,迎来了一个加快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期。天时,就是九江迎来了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国家发展战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地利,就是省委、省政府把九江作为“双核”之一来定位,省里高位推动、高度重视,省直部门全力支持、大力帮扶,这种关心力、注意力正在成为九江的发展力;人和,就是九江发展的势头、发展的氛围、干事的劲头非常好,为做大九江奠定了坚实基础。年初我们在综合研判经济形势、发展态势和周边局势的基础上,提出要紧紧咬住“做大九江”的目标,充分用好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机遇,坚持在发展中转型、在提速中升级、在扩张中增长,推进“党建与经建并重、改革与法治并举、民生与社会并建”,全力打好“工业总量翻番、门户形象提升、旅游转型升级”攻坚战,并提出201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财政总收入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10长10.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重点在“四个做”上下功夫:(一)做强工业。始终坚持把做强工业作为做大九江经济总量的主抓手,注重发挥沿江临港的独特优势,依托沿江四板块和沿路五组团,构建“沿江挑大梁,沿路做支撑”的“T”字型工业发展格局,努力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三年翻番,五年万亿”的目标。重点抓三件事:①抓龙头企业。通过技改扩能、重组合作、增资扩股,着力培育20户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的企业、一
本文标题:九江市情与经济社会发展简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330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