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单元计划单元教学内容:6-10的认识和加减法(P42――――P83)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主要由“6、7的认识和加减法”、“8、9的认识和加减法”、“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连加和连减”、“加减混合”等内容构成。这些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本单元内容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可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高度重视学生对实物、模型、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拼摆,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的活动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起6-10的数概念和加减法计算的知识表象,让学生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2、使学生掌握6-10数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这些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4、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5、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6、使学生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7、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单元教学重点:6―――10的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教学难点1、数概念的形成2、6―――10的加减法单元课时安排:约21课时1、6、7的认识和加减法6课时2、8、9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4课时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3课时5、整理和复习2课时授课时间:09年10月10日教学内容6和7的认识总课时20第1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演示,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7两数;2、会读、会写、会比较这两个数;3、会用这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顺序和位置。4、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数出6、7的物体个数;会写6、7;会比较6、7的大小。教学难点:基数和序数的区别;学会写6、7。预设教学流程教学随笔(一)引入:1、小朋友几岁了?2、揭题:板书:6和7的认识。3、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有关6、7的知识大家已经知道了不少,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更多的知识。(二)新课教学1、数数。(1)(出示图)你看,他们是怎样打扫卫生的?(有的扫地,有的打水……)(2)打扫卫生的有哪些人?教室还有些什么东西?他们的数量各是多少?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3)你是怎么数的?还可以怎么数?(4)抽象出数:学生上来点数。当学生出现6时,教师抽象出6:6个小朋友、6张课桌可以用“6”来表示。板书“6”。读6。找出数字卡片6。(5)“7”的教学方法同上。2、用小圆点、小棒表示“6、7”6、7还可以用小圆点、小棒等其他东西来表示。请你选择一样你自己喜欢的学具,数出6个摆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然后数出7个摆一个图案。3、数的顺序:6、7还可以用珠子来表示。教师拨,学生数。强调:5颗珠子再添上一颗是6颗。6颗再添上1颗是7颗。7颗拨去1颗是6颗,再拨去1颗是5颗。那么直尺上5的后面是几?1、2、3、4、5、()、()仔细观察直尺图,你还能发现什么?5的后面是6、7。7的前面是6、5。6在5和7之间。从小到大排,从大到小排。……4、数的大小比较:你能给5、6、7三张卡片排队吗?(从小到大5、6、7或从大到小7、6、5),5O66O76O57O6我们用摆小圆片的方法检验一下。5、课间操。唱歌《拉钩》6、写数:刚才我们认识了6和7,6和7长得像什么?(像哨子、像拐杖)6、7怎样写?边示范写6边说:6从右上角起笔,一笔完成,要写得圆滑。数空。边示范写7边说:7横要平,竖要斜,一笔完成。数空。在描数簿上描写2个,在空格里写2个。7、序数基数的区别:要求点到名的同学做动作。如:请6位同学拍拍手,请第六位同学招招手。。(三)巩固练习下面我们来做练习。金鱼图:读题完成填空。(四)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6和7的认识671、2、3、4、5、()、()课后反思教材都给学生提供了经历数概念产生过程的现实背景,引导学生结合生动的画面按照数数(通过具体实物与自然数建立一一对应关系而理解自然数所表示的基数意义)→认识数字→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序数→写数字→数的组成的顺序认识数,学生能较好用知识的迁移自主学习。授课时间:09年10月12日教学内容6和7的组成总课时20第2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并能写出6、7的组成。2、使学生在数学游戏中获得积极的体验。教学重、难点知道并能写出6、7的组成预设教学流程教学随笔(一)创设情境,感悟数是可以分的1师:昨天我们认识了两位新朋友6和7,下面老师请大家找一找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个数可以用6或7来表示2学生自由发言(我有6个圆片,一个星期有七天,一个小小组有6个人,教室里有6扇窗户……)3师:我们生活中确实有很多的物体的个数可以用6或7来表示,比如这个小小组有6个小朋友。那你们能根据不同的标准把他们分一分吗?方法1.男生3个,女生3个方法2.扎辫子的一个,没有扎的4个方法3.戴红领巾的四个,没有戴的一个方法4.穿校服的有两个,没穿的有3个(二)第一次实践操作,初步了解6的组成1师: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能够按不同的标准把小朋友分成两组。现在桌子上有小棒.、圆片、小三角形,挑选你喜欢的一种,拿出6个你会把它们分成两堆吗?但老师有要求必须先摆,再把你的摆法写下来2学生动手操作学生从小棒、圆片、三角形中挑选6个先摆一摆,再把摆法写下来。3反馈、补充方法:666661533422451(三)第二次操作,探索如何进行有序地摆1、师:刚才有的小朋友摆了一种,有的摆了两种,也有的摆了三种,那怎样把这五种摆法一个不漏的把它摆出来呢?有没有好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让学生找生活中的6给予数以真实的实际的意义,让数回归于生活,使数学问题生活化。再让学生把6个小朋友分分组这个比较现实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感悟到数是可以分的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的时间和空间。有更多的机会亲自探索。操作实践。根据低段学生直观——抽象的认知特点通过把学具分成两堆这一具体操作的活动来初步了解6的组成,符的办法,我们一桌上的小朋友可以先商量商量。2、同桌学生讨论方法。3、学生具体操纵。4、反馈方法(1)666661524334251方法(2)6666615512442335、师:你觉得用这两种方法去摆好吗?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四)方法迁移,掌握7的组成1、师:小朋友真厉害,居然把6的五种分法全部摆了出,来那你们能和刚才一样把7的几种分法也全部摆出来吗?2、学生动手操作。3、反馈(指名学生说,其余学生根据他的摆法说出7的组成,教师板书)(五)游戏活动,巩固强化1、游戏:比一比,看谁的小耳朵听得清楚,听得仔细。师:下面我们来比一比看谁的小耳朵听得清楚,听得仔细。(教师分两次在水盆里扔小石块,如第一次扔两块,第二次扔四块,学生听,操作4次)师:哪个小朋友把第一次听到的和第二次用几可以分成几和几来说一句话吗?2、游戏:猜数师:小朋友听得真仔细,接下来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做一个猜数的游戏,感兴趣吗?现在我手里有7粒弹珠,老师把眼睛闭起来,但是我能马上猜出你拿了几颗。合学生的认知律这是学生在第一次操作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二次操作。要求更进了一步,要把这五种摆法一个不漏地全摆出来,让学生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感悟到有序地摆,也就是怎样摆法的优化过程,这个环节是整堂课的难点,学生这个过程掌握得好,7的组成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师生互相猜学生互相猜)3、涂色师:你能给苹果娃娃涂上两种漂亮的颜色吗?(六)课堂总结小朋友,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得开心吗?板书设计:6和7的组成666661524334251777777162534435261课后反思在7的组成的探索可过程中,我安排了让学生摆圆片,只要有不同的摆法就站起来汇报,使每个学生装在汇报中展示了自己,获得了积极的体验,同时培养了求异思维。另外由于低年级学生装稳定性差,教学中安排了三个游戏,第一个游戏在学完了7的组成后,让学生猜老师想得两个数,当学生猜出后,老师一句追问:“为什么这样猜?”使学生思维得到拓展,为学生学好知识打下坚实基础。授课时间:09年10月13日教学内容6、7的加法和减法总课时20第3课时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算出得数的探索过程,感受调换两个相加的数的位置得数一样的客观事实。2.掌握得数是6和7的加法及6减几、7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相应的口算。3.利用“一图两式”的学习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教学重、难点掌握得数是6和7的加法及6减几、7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相应的口算。预设教学流程教学随笔一、复习准备1.口算。计算后指定一至二题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2.填空。二、新课引入1.教师谈话。同学们都会计算得数是2、3、4、5的加法和5、4、3、2减几的减法了,大家会算得数是6和7的加法、6和7减几的减法吗?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内容。2.板书课题:6、7的加减法。三、学习新知识1.学习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1)学生摆小棒(两人一组面对面地坐)。教师提醒学生一边摆5根、一边摆1根,然后要求两个学生都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观察,并各写出一个加法算式。(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所写的加法算式,教师配合学生说的过程在黑板上板书:5+1=1+5=教师:写出的两个算式相同吗?学生:不相同。教师:大家都是根据同一组小棒写出的算式,为什么两个算式不相同?(3)先让学生计算5+1和1+5的得数,然后说一说自己计算的方法。(4)引导学生比较5+1=6和1+5=6。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什么相同,什么不相同?学生:在这两个算式中,相加的两个数相同,相加的得数相同;两个数在算式中的位置不相同。(5)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计算的方法,并说一说7-1=6和7-6=1两个算式之间的联系。2.学习第45~46页“摆一摆”的三组例题。(1)屏幕上出示“摆一摆”前面的情境图,并引导学生观察。教师:图上画了些什么,说明了什么?学生:图上画了几个小朋友摆小棒、摆花、摆三角形的活动。教师:图告诉我们,我们可以通过摆学具算加法和减法。(2)学习“摆一摆”第一组例题。学生摆花,先摆加法算式后摆减法算式,边摆边计算。让学生交流自己摆的过程和结果,着重说一说四道题的得数是怎么来的。(3)学习“摆一摆”第二组例题。①学生摆小棒算5+2和2+5,并在算式后面的方框里填得数。②学生摆小棒算7-2和7-5,并在方框里填得数。③引导学生比较5+2=7和2+5=7、7-2=5和7-5=2的联系,重点引导学生说出根据一幅图可以写两道加法算式或两道减法算式和两道加法算式的联系。④引导学生根据摆和算的过程比较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教师:根据5+2=7和7-2=5,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后交流:7-2=5和5+2=7两个算式有联系,如果不摆小棒,想5+2=7可以算出7-2=5。3.学习“摆一摆”第三组例题。(1)让学生摆三角形,边摆边写出加法算式3+3=6。(2)让学生根据摆三角形的过程写出减法算式6-3=3。(3)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如果不摆学具,你能算出3+3的得数吗?怎样算?教师:如果不摆学具,怎样算6-3的得数?教师:4+2和5+2是不是也可以想数的组成进行
本文标题: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333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