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人教版新旧教材的比较
人教版新旧教材的比较民乐一中高一历史组(一)编写体例及其知识体系的比较在历史教科书中,体例是编排历史内容和表述历史知识的组织形式。体例不同,形成的历史知识体系也不同。2004年初审通过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建立了以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等模块为架构,历史专题为单元,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历史知识体系。这从各模块教科书有关专题的表述中可见一斑。在必修1模块中,人教版、人民版和大象版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建构历史知识体系,以人教版最为典型。人教版将课程标准的九个专题表述为下列九个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就专题的顺序和内容而言,人民版、大象版与人教版基本相同。人民版的表述略为活泼一点,如它将专题六、七、八分别命名为:“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岳麓版将课程标准的九个专题合并调整为下列七个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结合以上表述和课程标准的内容可以发现,岳麓版将中国近代前期的相关内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世界社会主义的内容进行了合并,“由此理顺单元之间的时间顺序,并将中国与世界联系起来,体现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中国革命的影响”,还将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的内容合并,“不但理顺了时序,而且弥补了课标讲世界政治多极化而不提中国的缺陷”。高中历史实验教材所建立的历史知识体系,与过去统编教材有很大的不同。1.中外史合编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分别成册,以本国史和外国史内容为框架分别建立知识体系。实验教材合编中外历史,将中国史与世界史中相关的内容合在一本书中表述,形成了中外史结合的知识体系。把本国历史置于世界历史舞台的背景中加以叙述,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深刻地理解世界历史中的中国,也有利于加强中国史与世界史的联系和比较。本国史与外国史合编,在我国和世界教科书的发展史上早已有之,并就合编的方法问题形成了共识。本国史与外国史的合编,一般采取通史体例,先是按照时间顺序划分历史阶段,然后在同一个历史阶段内选择相关内容。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上海市第一期课程改革中的高中历史教材就采取了这种方法合编中外历史。由于是通史体例,合编的长处非常明显。以高一上册为例,有的内容合编在一章中体现出比较的优势,如第四章“新航路开辟后的中国与日本”;有的通过顺序合编在一书中体现出历史的联系和影响,如第九章“英国工业革命”、第十章“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其他国家本国史与外国史合编教材所采取的方式与此基本相同。实验教材以专题史体例合编中外历史。每个模块或专题的内容按照先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史,后世界古代近代和现代史的编排顺序展开有关内容。这种编排体例失去了中外史合编所具有的联系和比较的特点,成为相关历史内容的简单组合。一本书里中外史分别编排也使教材的编写思路和教学过程复杂化。古代、近代和现代的顺序在一本教材中要出现两次,不利于学生的历史学习。岳麓版在这方面作了一定的尝试,按照古代中外史、近代中外史、现代中外史的整合思路,力图在时序上加强中外史的比较。2.专题史体例统编教材建立了通史型章节体的历史知识体系。“章”划分历史阶段,体现历史发展的时序性;“节”组织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内容,体现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联系性。实验教材在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的模块框架下,确立了专题型的历史知识体系。专题体例有别于通史体例。它按照历史专题的性质和类型,从通史中选择有关知识,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赋予了历史现象以新的生命。按照专题建构的知识体系,避免了与通史教材的雷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它可以灵活地选择历史内容,并有较大的包容性。如:必修一所反映的政治内容,范围上涉及中国和世界,时间上贯通古代到近现代,类型上涵盖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有助于历史地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并能正确地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专题史体例便于从一个特定的视角,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探究。但是,专题体例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由于它只选择历史现象的一个方面学习,缺少与其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内容,形成了不完整的历史知识系统,加深了历史学习的难度。如:专题一中所涉及的各朝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不仅与当时的政治现象有关,还与当时的经济和军事现象有关。教材只涉及政治制度的内容,其学习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二是专题之间的跳跃性大,新知识的学习缺少旧知识的铺垫。如专题一属于古代的政治制度,专题二属于近代的政治事件,两者没有本质的联系,专题二的学习就比较困难。三是必修教材之间、必修与选修教材之间历史知识的多处重复。如:必修1与必修2中有关欧盟的内容,必修1专题二和专题三中有关抗日战争的内容,选修2、3、4和必修一中的若干内容等。专题型的历史知识体系是一种学术体系,比较适合选修课程,比较适合高中历史的复习。实验教材的编写者对此已有认识,并采取了一定的对策。如前所述,岳麓版教材对有关专题内容的调整和合并就是一例。人教版则为此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以补救:一是注意避免纯政治学、法学、文学、艺术、科学的专业化和学术化特征,尽量以具体历史事实和时代背景带出有关内容;二是注意参照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增补有关历史沿革和背景的内容,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基础。三是尽量减少抽象的概念,并注意语言的通俗化,以降低难度。陈其高中历史课程知识和教学体系浅议历史教学,2004(12)但是,这样的补救并不能解决体系本身的问题。因为联系是历史现象的基本特征,专题史所涉及的历史现象与其他专题的历史现象有着紧密的联系。专题史体系的学习,必须有扎实的历史知识的基础。大学历史系中专题史课程的开设,也是以通史课程为基础的。实验教材所建立的这种历史知识体系,对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形成了严峻的挑战。正如某些有识之士所指出的那样:“目前高中历史课程的‘专题史’体系,只是在对总体历史有相当了解的前提下才具有合理性。而初中的历史教学显然还远不足以提供对这种古今中外混编专题史学习的支撑。这或许是本次课改一个不容忽略的误区,亟待在实践中认真研究解决,以确保新一轮课改健康深入地发展。”这番话很有见地,它指出了我国历史课程标准所确立的知识体系的严重缺陷,也表达了对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关切与担忧。笔者认为,弥补这一缺陷,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通过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形成新的适合高中历史教学的历史知识体系。无论是合编还是分编中外历史,体现基本要求的必修教材采用通史体例是明智的选择。体现提高性和选择性要求的选修教材,可以采取专题体例,也可以采取通史体例;可以确立纵向型历史知识体系的专题,如中国交通史等,也可以确立横向型历史知识体系的专题,如明清时期的中国与世界等。二是在现行课程标准条件下,通过对教材的科学编写,形成相对合理的历史知识体系。必修与选修教材在保证其中心内容和核心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和我国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适当整合课程标准中的有关专题。此外,要注意从教学实际出发编写教材,适当降低难度,增补相关知识;并提升课文辅助系统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科书的教学作用。(二)教学内容的比较教科书要依据国家制订的课程标准选择教学内容,以保证基本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内容的选择,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确定历史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一般而言,历史知识的点和面体现教材内容的广度,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体现教材内容的深度。深度以广度为基础,广度体现一定的深度,二者不可能截然分开。高中实验教材所确定的历史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与统编教材有很大的不同,不同版本之间也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与统编教材相比较,实验教材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内容,增强了学习内容与社会进步、学术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更加注重历史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基础性和多样性。同时,它弥补了高中统编教材没有世界古代史的缺陷,增加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和“梭伦改革”等内容。此外,它在依然重视政治史内容的同时,还加强了社会生活史、科学技术史、教育史和文化思想史内容的比重。实验教材通过选择多样性的历史知识扩大了教学内容的总体范围,但在确定具体历史知识的范围、历史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及其与课程标准的相关性等问题方面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下面以必修1模块专题二为例,对此加以说明。必修1专题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的内容标准表述如下:(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2)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1.专题历史知识的范围问题从上述表格材料和《内容标准》的规定可以发现,各版本的实验教材为专题二设计了两至三课的历史内容,教学时间安排为3课时人教版在“编者的话”中指出:“第二单元第1课、……各用2课时学,其余各课用1课时学习。”。第(1)条“内容标准”人教版设置1课,岳麓版、人民版和大象版设置2课,均为2课时;第(2)条“内容标准”,岳麓版没有单独设课,只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课的有关子目中表述。其他教材设置1课,均为1课时。前两课时所涉及的时间范围,一般确定在1840—1901年之间。内容以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为主,重点是列强的侵华史实和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各版教材除共有内容外,设有自己独特的子目。人教版和岳麓版设计了鸦片战争背景的内容,大象版增设了中法战争的内容,人民版增设了瓜分狂潮和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内容。第3课时所选知识的时间范围一般在1931—1945年之间,内容以侵华日军的罪行、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为主。考虑到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鸦片战争的重要性,以及与专题一政治制度缺乏联系的状况,将虎门销烟立为子目当属明智之举。不仅如此,还应该适当联系英国工业革命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深刻理解鸦片战争的原因,也才能通过内容范围的延伸,扩大历史学习的深度,并显示专题体例有助于中外史联系和比较的特点。中法战争等内容在西方列强的侵华历史线索中并非主线索,完全可以精简。同样是上述内容,统编教材所选择的知识范围比实验教材要大得多。在统编教材里,仅两次鸦片战争就设置了三节内容;此外,甲午中日战争一节、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节,抗日战争四节,也就是说,同样的历史内容,统编教材选择了9课时的知识容量,而实验教材仅选择了3课时的知识容量。2.专题历史知识的广度与深度问题历史教材的广度和深度,虽然是历史学研究成果的反映,但主要受教学课时数和学习者等因素的制约。从表5-2和表5-3可以看出,人教版和大象版每课时正文的容量一般在1800字左右,比统编教材正文的文字量有所提高。人民版提高幅度较大,每课时达2600多字;岳麓版的数量则有所降低。阅读文的文字量,除岳麓版比较多以外,其他教材均有所减少。正文文字量的适当增加,有利于学生对有关历史主题的理解。但文字量过多,难以反映基本的教学目标,也容易造成教学的困难。结合统编教材和上述表格的内容可以发现,《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专题所选择的历史知识,实验教材与统编教材在两个方面基本相同。一是反映列强侵略中国的过程性知识,如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过程以及不平等条约和南京大屠杀等内容;二是中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的过程性知识,如台儿庄大捷和百团大战等内容。不同的是,统编教材对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影响方面的内容揭示得比较多,而有些实验教材则很少涉及或者没有涉及。根据历史课
本文标题:人教版新旧教材的比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335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