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争做“四有教师”论文
争做“四有教师”论文我认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由低到高可以分成四层:德知、德识、德行和德性。德知,是“认知层面”的德育;德识,是“认识层面”的德育;德行,是“自觉再实践”层面的德育;德性,是“第二本能”层面的德育。德知是可教的,德识、德行、德性都不是教出来的,需要体验、领悟和反思,需要自主构建。我们总是习惯于把学生当作一个“有欠缺”的个体存在,把他们作为一个被加工和塑造的对象,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我们总是预设一个德育目标,然后再围绕这个目标去选定我们认为正确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就以为学生一定会朝着我们的既定方向发展,而忽视了受教育者存在的多样性、内在自主性和发展多元性。古今中外,全社会对师德的要求都近乎苛刻,其原因也就在于人们看到了教师的人格、精神对于下一代的巨大影响力。由此看来,教师这一职业自有它的特殊性。教师除了给学生提供知识和技能外,还得精心修炼自己的精神人格、举止言行,以保证自己成为学生的“师表”和“楷模”。单从这一点来看,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确实不过分——关键就要看我们如何修业修身,对得起这“光辉”二字了。关于学校德育,有这样几点应该成为我们的共识:其一,德育必须师生共同参与。德育不是单向的改变人的活动,不能理解为是一部分有道德的人对另一部分有欠缺的人施加影响的过程。德育是关系性的,是“心灵碰撞心灵”“人格塑造人格”,教师和学生都要以整体的人格和整个的心灵投入其中,并在其中感受彼此的道德冲突和道德进步,德育是对话式和交往式的,不是灌输式和传授式的。学生不是“参加”德育,而是“参与”活动;不是“接受”德育,而是“养成”德性。教师不是“道德权威”和“道德审判者”,而是“引导权威”和“活动的策划组织者”。其二,德育必须通过活动展开。德育不是一本教材、一门学科、一场报告、一篇讲话,而是“活动”。前者最多只能解决德知问题,后者才能上升为德识、德行和德性。受教育者不能没有德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但德知只有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德识才有意义。德知是可教的,而德识的形成则依赖于受教育者的内化和体验。只有通过体验,个人才能建立起与世界的意义,才能正确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的关系,才能产生德行,最终养成德性。强调德育是“活动的”跟强调开展德育活动,内涵并不一样。我们应该注意到,过去我们开展了很多德育活动,却未必体现出“德育是活动的”这句话的真正内涵,学生被动参加、教师包办代替、目标预设强加、方法机械生硬,这样的德育活动,仍然可能是德知的,而不是德行的。德育也有“最近发展区”。德育以受教育者的“现实发展”作为基础,以促进受教育者的“既快又好的发展”为目标,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强行塑造,要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复杂性、发展的阶段性和多元可能性,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让孩子们“跳一跳,够得着”。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教师就像那默默奉献的绿叶,时时刻刻衬托着鲜花的娇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品德和素养是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只有对“怎样做一名教师”这一问题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怎样才能做一名好教师呢?我认为:首先,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将是教师最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我抱怨过教师的清苦,抱怨过为人师的劳累,也抱怨过人世间的凄冷,这些想法与李忠义、王思明……相比,自己是那么渺小、狭隘,我又想到了教育家斯霞、李吉林,想到了四大名师,他们孜孜以成成就了一番事业,使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战线上同样可有作为,那会是一种弃燕雀之小志,慕鸿浩而高翔的大志向。使我明白了,只有苦过之后,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甘甜,那才是生活的真谛,使我品悟到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良好的师德形象更是一种精神的化身,它孕育着真,引导着善,创造着美,奉献着爱!古今中外无数事例证明,育人单凭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还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作为一名教师就要有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甘为人梯,像“春蚕”吐尽青丝,像“蜡烛”化成灰烬,把毕生献给事业,献给学生。其次,规范文明行为----文明从尊重开始。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做出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如今的小学生学习条件好了,都有了良好的学习机会。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开展,学生的“两级分化”越来越明显,也就造成了他们心理的某些障碍,特别是其中的后进生,存在着较严重的消极心理,此时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如不及时有效地进行引导,关爱他们,尊重他们,势必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业乃至工作。教师是学生一生中最信赖,最崇敬的人。学生渴望老师对他们的爱,渴望尊重他们,何况我们的后进生呢?他们时刻承受着来自父母、老师、同学甚至社会对他们的压力,他们更希望得到教师的信任,得到老师的尊重,找回自信。我想,每位老师都是爱学生的,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健康成长,今后能成为祖国的栋梁,然而爱不是束缚,也不是放纵,爱应当从尊重开始。再次,关爱每位学生----倾听就是爱。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花10年时间,将一名有偷窃习惯的学生培养成一名成功的农庄主席。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尤其是那些家庭有过特殊变故的学生,容易形成特别性格,这就要求教师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去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爱学生是教师最重要的职业道德。爱学生就必须做真诚的倾听者,不做真诚的倾听者,就算不上爱学生。最近看到这样一则故事:美国知名节目主持人林克菜特,一天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你长大了想当什么呀?”小朋友回答:“我要当飞机驾驶员!”林克菜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的上空,所有的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我先告诉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先跳下去。”当场上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林克菜特仍注视着孩子,问:“为什么要这样做?”孩子回答“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看到这里,我想倘若没有林克菜特的那一份亲切,那一份平和,那一份耐心的倾听,在“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小朋友还有勇气说出人世间最善良,最纯真,最澄澈的话语吗?所以,老师要倾听,学生才有表达自己想法的勇气。倾听是理解,是尊重,是接纳,是期盼,倾听就是爱。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教师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莘莘学子们的道德基因的转接者。因此,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让我们以良好的师德,共同撑起教育的蓝天!在教学生涯里,我不断地努力奋斗,对教师的含义也有更深刻地认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每次站在讲台上,面对几十双渴求知识,纯洁的眼睛,我就会感到“老师”这两个字的份量在这由知识、情感、理想、信念汇成的三尺讲台,是多么神圣教师的一举一动将会影响这些纯洁孩子的一生因此。我深深懂得,什么是为人师表,在教学工作中如何努力进取,不断学习,不断地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让自身的知识与时俱进,不断地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正如一位名人说:“教学对教师本人,来说也是一种最高意义的自我教育三尺讲台使教师照亮了别人,也升华人自己”。
本文标题:争做“四有教师”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354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