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三学案
高二历史学案——专题三-13-第二节新文化运动一、背景1、政治:①失败,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②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2、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3、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而袁世凯掀起逆流(直接原因)。二、兴起:1、兴起标志:年陈独秀在创办《》。2、代表人物:陈独秀、、、等。(阶级属性:前期是;后期等人转变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3、运动中心:。(原因:①蔡元培的学术方针,②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汇集北大)4、学术方针:蔡元培的“,”其实质是让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5、指导思想:。(前期)三、内容基本内容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前期“三提倡三反对”提倡,反对。⑴陈独秀:①是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两大因素。②从观点,说明取代君主制是不可抗拒潮流。⑵李大钊:①人都是国家公敌。②批判就是反复辟。⑶共同:①对和的思想逆流进行了猛烈批判。②强调人们要用和的眼光去衡量一切。提倡,反对。⑴陈独秀:完全违反了自由、、独立的原则。⑵鲁迅:在《》指出吃人的本质。提倡,反对。⑴胡适:发表《》,提出用取代文言文。⑵陈独秀:发表《》,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后期宣传。原因:革命的胜利。概况:(人物):①是举起大旗的第一人;②歌颂:发表《庶民的胜利》、《》。③宣传:发表《》。四、评价:1、性质:一场资产阶级的反封建的运动(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一场运动。2、意义⑴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运动,形成局面,在中国广泛传播。⑵新文化运动促进的觉醒,唤起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⑶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运动。的使用是突出的例子。(以上具体见教材)3、局限:(犯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错误)⑴对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把一切中国文化都看做是落后的,甚至把一些优秀的遗产也当做封建文化加以否定。⑵把一切都看做是进步的。这种形式主义的偏向,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探究: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前期: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探究: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你如何认识“打倒孔家店”这一口号?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⑴原因:是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已经成为封建文化的象征。⑵认识:①对于反对袁世凯的封建专制独裁,有进步意义;②全面否定了中国是偏激的、片面的。⑶对待:对传统文化应该是批判地接收,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得发展。★☆探究:19世纪晚期到五四运动(1919)前后,哪些阶级先后提出了哪些救国方案?结果怎样?派别主张抵抗派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探究: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第一阶段——器物阶段(抵抗派和洋务派)1、时间: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2、主要内容:主要学习以船坚炮利为中心的西方物质文明,即“”变革;3、代表:林则徐、魏源(“”)、洋务派(“中体西用”);4、指导思想:“中体西用”;5、特点:用维护封建统治,挽救民族危机,开始“器物”阶段。第二阶段——制度阶段(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1、时间:从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亥革命;2、主要内容:主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变革旧的封建体制;3、代表:康梁(政体方案)、孙中山(方案);4、指导思想:由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发展为“”5、特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挽救民族危机,但没有对封建文化彻底批判。进入“制度”阶段第三阶段——思想文化阶段(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1、时间:新文化运动时期;2、主要内容:前期“三提倡三反对”,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3、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4、指导思想:前期是,后期是;5、特点:前期彻底否定,后期宣传。进入思想的核心阶段。但前期存在和的偏向,也没有与工农群众运动相结合。高二历史学案——专题三-14-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一、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1、开始传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⑴传入条件①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的壮大,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力。②为各种思潮的传入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③知识分子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爱国心。⑵代表人物:①资产阶级改良派:称是社会主义的鼻祖。②资产阶级革命派: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较详细。③无政府主义者:也曾介绍马克思的学说和思想。⑶宣传特点: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导致他们不能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2、正式传播⑴主要原因:①和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②运动的方向和发生变化。③对资本主义失望的知识分子急切寻求改造中国的新出路。⑵代表人物:①李大钊号召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是举起大旗的第一人。②五四运动前:歌颂:发表《》、《》。③五四运动后:宣传: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他发表《》。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1、原因:⑴经过的洗礼,爱国青年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解放,出现宣传社会主义的热潮。⑵经过和,马克思主义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得到进一步传播。2、社会实践:“”实践的失败:促使更多的青年开始接受。⑴失败原因:①经济上;②内部意见不合和热情减退,但最根本是因为缺乏存在的社会条件。⑵影响:使许多青年认识到在中国行不通,开始接受,谋求对社会。3、三次论战:⑴问题和主义之争:⑴论战:胡适发表《》。李大钊发表《》。⑵实质:要不要用解决中国问题。⑶影响:预示着的阵营开始分裂。⑵围绕等问题,和展开了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讨论。⑶围绕等问题,和展开了激烈的交锋。⑷影响:三次论战,坚定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扩大了4、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继续宣传马克思主义⑴组织学会:在北京创办了“”。在上海创办了“”。⑵通过论战: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一个由向转变的过程。⑴李大钊重视⑵陈独秀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和2、建党准备:⑴年,各地成立,刊物:《》《》⑵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深入,推进3、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总结:马克思主义传播四个阶段:开始传入——十月革命前(代表:梁启超,朱执信,无政府主义者)正式传播——十月革命后(代表:李大钊)争鸣竞逐——五四运动后(流派: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工读互助团,实用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广泛传播——五四运动后(代表:李大钊,陈独秀)★☆探究:概括指出维新派和激进派对待孔子和儒学态度的特点及原因。⑴特点:①维新派认为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将西方政治学说以儒学形式进行宣传。②激进派对孔子进行绝对否定,加以批判,对儒家的传统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⑵原因:①维新时期,顽固派势力强大,借用孔子是为减少变法的阻力;与资产阶级上层两面性有关。②新文化时期,袁利用孔子企图达到复古复辟的目的;与辛亥革命后的思想潮流及陈独秀等人的学说、经历有关。高二历史学案——专题三-15-第二节新文化运动(教师讲解参考用)一、背景1、政治:①辛亥革命失败,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②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3、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而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二、兴起:1、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阶级属性:前期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后期李大钊等转变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3、运动中心:北京大学。(原因:①蔡元培的学术方针,②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汇集北大)4、学术方针: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其实质是让新文化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5、指导思想:民主和科学。(前期)三、内容基本内容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前期“三提倡三反对”提倡科学与科学,反对愚昧与专制。⑴陈独秀:①科学与民主是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两大因素。②从历史进化观点,说明民主制取代君主制是不可抗拒潮流。⑵李大钊:①妄想复辟的人都是国家公敌。②批判尊孔复古就是反复辟。⑶共同:①对专制主义和尊孔复古的思想逆流进行了猛烈批判。②强调人们要用理性和科学的眼光去衡量一切。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⑴陈独秀:三纲五常完全违反了自由、平等、独立的原则。⑵鲁迅:在《狂人日记》指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⑵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原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概况:李大钊:①是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第一人;②歌颂十月革命: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③宣传马克思主义: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四、评价:1、性质:一场资产阶级的反封建的文化启蒙运动(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运动。2、意义⑴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形成百家争鸣局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⑵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社团代表性是少年中国会;刊物影响较大《新潮》,《国民》,推动启蒙运动不断高涨。⑶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白话文的使用是突出的例子。(以上具体见教材)3、局限:(犯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错误)⑴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把一切中国文化都看做是落后的,甚至把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也当做封建文化加以否定。⑵而把一切西方文化都看做是进步的。这种形式主义的偏向,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探究: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前期: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探究: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你如何认识“打倒孔家店”这一口号?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⑴原因: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已经成为封建文化的象征。⑵认识:①对于反对袁世凯的封建专制独裁,有进步意义;②全面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偏激的、片面的。⑶对待:对传统文化应该是批判地接收,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得发展。★☆探究:19世纪晚期到五四运动(1919)前后,哪些阶级先后提出了哪些救国方案?结果怎样?派别主张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维新派变法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革命派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资阶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激进派提倡民主、科学,实行真正的民主政治。★☆探究: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第一阶段——器物阶段(抵抗派和洋务派)1、时间: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2、主要内容:主要学习以船坚炮利为中心的西方物质文明,即“器物”变革;3、代表: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中体西用”);4、指导思想:“中体西用”;5、特点: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挽救民族危机,开始“器物”阶段。第二阶段——制度阶段(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1、时间:从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亥革命;2、主要内容:主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变革旧的封建体制;3、代表:康有为、梁启超(君主立宪政体方案)、孙中山(民主共和方案);4、指导思想:由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发展为“三民主义”;5、特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挽救民族危机,但没有对封建文化彻底批判。进入“制度”阶段第三阶段——思想文化阶段(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1、时间:新文化运动时期;2、主要内容:前期“三提倡三反对”,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3、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4、指导思想:前期是民主和科学,后期是马克思主义;5、特点:前期彻底否定封建传统,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进入思想的核心阶段。但前期存在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偏向,也没有与工农群众运动相结合。★☆探究:近代前期三次思想解放运动高二历史学案——专题三-16-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教师讲解参考用)一、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1、开始传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⑴传入条件①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的壮大,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力。②新文化运动为各种思潮的传入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③知识分子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爱国心。⑵代表人物:①资产阶级改良派——梁启超:较早介绍马克思主义,并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鼻祖。②资产阶级革命派——朱执信: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较详细。③无政府主义者:也曾介绍马克思的学说和思想。⑶宣传特点: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导致他们不能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2、正式传播⑴主要原因:①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②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本文标题: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三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375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