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什么样的试卷才是理想的高考语文试卷
什么样的试卷才是理想的高考语文试卷?我心目中的高考语文试卷胡勤一\淡化知识系统,明确知识范围,在语境中考查基础知识全国卷一向比较重视考查基础知识,语音、标点、词语、句子(病句、句式)、文章、修辞、名句名篇等,知识点分布很广,很系统,也很有规律。值得商榷的是:高中毕业生是否必须掌握系统的语文知识?这些知识的范围多大比较适宜?脱离语境采考孤立的知识,方法是否有效?比如语音,心理学研究表明,语音学习的关键期是小学阶段,小学阶段就错读的字,以后要纠正过来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即使高考要考查语音,也应该降低难度,明确考试范围。知识考查应该结合具体语境。言语活动是在特定的语境下进行的,在语境中生成的言语是活的,有生命力的。言语能力也是在特定的言语背景中交流提高的。因此,我以为,结合语境考查语文知识,考查学生的文化底蕴,这样更符高中学生在备战高考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二\既重视抽象思维,更重视形象思维,在思维领域里考查考生能力现代文阅读的选材和命题应当从思维领域区分,而不是现在的仅从文体和命题方式上区分。高考现代文阅读一般以两篇文章来考:一篇以考查学生逻辑思维为主,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一篇以考查学生形象思维为主,以简答题和一道多项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这是高考命题多年探索而成的模式。前者基本上是科技说明文(间或为社科文),后者多为哲理味、文化味浓重的散文,二者在文体上区分是明显的,但并不定能反映出思维领域的区别,因此在命题上也就容易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黏着状况。从实际情况看,大多偏重于考查逻辑思维能力,这不利于从不同的侧面来衡量考生的语文水平。我以为,现代文阅读考查不妨这样定位:选理性色彩比较强的文章,侧重考核信息的筛选、核对、整合、推想等能力;选感性色彩比较强的文章,侧重考核形象思维能力和语言的分析、品味、鉴赏等能力。这样,在阅读材料选择上就可以大大地扩展思路。阅读材料要少选科技文,多选社科文,也可以选一般的思想评论,只要—具有较强思辨色彩的文章都可作为在选之列。不仅—可以选理性色彩强的散文,更可以选抒情写意的散文,还可以选小说及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以期通过阅读,充分展现考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我想,这样的阅读选文定位更切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也更切合考生的阅读实际。多年来高考选文有一个很不好的倾向,即过多地选用专业性过强的科技文章。语文是人文学即使是为考查学生分析、归纳、筛选信息的能力,也应尽可能避免这类文章。因为这类文章术语多,阅读障碍比较大,考生会因专业学科思维与语文思维的不同而不能真正表现出其真实的语文水平。三\关注考生的探究意识和个性化思考,能有效评价考生的创造性思维文学作品阅读追求独特的感悟,具有个性和创造性。但是在高考语文试卷中读者独特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考往往得不到发挥,也不允许过度发挥。鉴赏评价的内容具有基础性和共性,是人们普遍认可的。比如我国清代袁枚的《七绝·寒夜》: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尽炉无烟。美人含怒夺灯去,问郎知是告别亲人,走进考场几更天!应试的阅读鉴赏或许会这样问:诗中写“美人”夺灯,作用是什么?答案是:衬托读书郎废寝忘食的读书精神。而奥地利的卡夫卡的审美趣味却很特别。诗中的“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卡夫卡认为他是个“忧郁的”、“悲伤的”男人,而中国读者一般会认为“寒夜读书”者是一个快乐、幸福的人。能—说卡夫卡理解错了吗?即使错了你也不可能说服他,袁枚也说服不了他。这首诗既然打开了,其中就汇集着所有可能性。东方文化背景下的诗在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一个忧郁悲伤近乎绝望的读者心中,其内涵出现了符合情理的扭曲。我们不能说卡夫卡欣赏水平低,反之,我们还要佩服他的:鉴赏力,但是这样的内容在应试的鉴赏评价中是无法发挥的,因为标准不好统一,难以评价。所以,份好的试卷应能够处理好教学、应试和学生实际水平的关系。四\既要重视继承传统文化,更要体现现代意识,引导学生成为人格健全的现代人古诗文在选材上,应能从古为今用的角度,体现现代人的现代眼光,鉴赏者需要用现代意识现代观念去审视古代作品的思想内涵。在强调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应加强现代生活的气息。所选材料从思决战的时刻想主题上看要有高度,要“大气”。教育是为了使学生不断地充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社会、自然、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因此,最好选择能促使学生去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增强其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品;选择与现行高中教材中的古代诗歌相关联的经典之作。如可以将以史传文为主扩大为典范、明快、语文味、文学性和哲理味浓些的唐宋明清文或秦汉文;从以人物事件为主的文章扩大到阐述人情、物理的文章。高考语文试卷“科学性”的基本内涵褚树荣一\测试的内容和方式与学习的过程相适应语文学习的内在机制怎样?目前我们还缺乏实验室证据,但我们可以从古往今来无数语文学习的典型个例来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武断地说,语文学习或者语文能力的形成是否有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积累-理解-运用,按照信息论的观点就是输入一内化一输出,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就是在这样的循环中生长的。那么,理想的考—试就要能测试一个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的质量,或者说语文学习各个层—面的质量。因此,我以为,科学的语文试卷应该分成四个部分:一是习惯和守候在考场外的父母方法,二是识记和积累,三是阅读和理解,四是表达和应用。以此来看我们现今的高考语文试卷,近义词选择填空、成语(熟语)的运用,病句,还有标点题、连贯题等,都是属于语言运用的规范问题。语用题的二个题目,也是考查学生在实际情景中的语言运用,作文题更是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总的考查。既然同样是考查语言的运用能力,那么还行必要在一份试卷里重复出题、反复考查吗?二\试题要体现学科特点,尊重学科规律,测试学科能力,也就是说试卷必须姓“语”语文考试说白了就是汉语书面考试,既然这样,那就有必要研究汉语的特点、脾性。相对于高考语文来说,我以为最能体现语文水平的问题应该有个指向:如你的肚子里烂熟了多少文章?你对汉语言形式和内容的敏感度如何?你整体理解和顿悟的思维能力怎样?你语言表达的能力如何?等等。如果就考试内容来说,我以为背诵默写、文言文加标点翻译、古今诗文简单的鉴赏、作文这四者最为重要。2004年全国各地之所以不约而同地出现了对联题,这也充分体现了语文试题向语文本体回归的趋势。这并不是说考试必须要考对联,但从这个题目的出现可以看出语文考试要尊重语文的特点,体现语文的本质,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和愿望。可是目前的选择题还在标准化、客观性的外衣下,占据着语文试卷25道题(有的是26道题)中的15道题!分值达46分之多!三\理想的高考试卷要发挥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良好的导向作用任何一种考试,都具有选拔、激励和导向的功能。一次考试是一次学习,也是一次教育,渗透着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今天,试题更应该保护大多数考生的积极性,注重激励和肯定,给他们以成功的学习体验。但目前语文试卷的第二大题科技文(包括社科文)阅读,基本上是故意在设置阅读障碍,跟学生过不去。且不说读懂文章与答对这四道选择题的相关性在哪,单是这种阅读测试的方式就值得再探讨:我们平时有哪一个人会像做这道阅读题那样去阅读?既然不是,那么,这种脱离学生学习实际和运用实际的测—试又是在测试哪门子阅读能力呢?其价值取向究竟是什么呢?现行语文试题的科学性和价值观的确值得商榷,其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也确实令人忧虑。现行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多多。譬如说积累不足,尤其是经典古诗文积累量远远不够,课外阅读的量和质都不尽如人意。本来试卷增加背诵的分值,对中小学不重视读书的习惯是一个很好的纠正,但居然有论者以为这是在鼓励学生死记硬笑着走出了考场背。中小学阶段“死记硬背”一点经典有什么不好?现在虽然恢复背诵默写了,但150分里只占4分!从背诵经典对语文能力形成的作用而言,从经典积淀对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铺垫而言,从纠正中小学生不重视语言积累的习惯而言,我以为1—50分里给背诵默写安排20分也是不算过分的。再譬如说表达不行。积累不足和表达不行是互为因果的,再加上作文教学的“不作为”现象较为普遍,学生的表达水平每况愈下,这一点,大学的教师可能更有感触。而从学生进入社会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实际来看,一个人最重要的语文能力就是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口头表达限于条件不能测试,因此书面测试就应照顾到即时表达的能力,作文题不妨分情景片段表达和话题作文表达两题。150分里可赋分70分,甚至更多。还譬如,教师分析得过多,有人称之为“唯理性教学模式”。一篇好文章本是“七宝楼台”,教师却要经过“教学”把它“大卸八块”。教师为何这样做?因为高考这样考!尤其是第一卷的科技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那么,砍掉科技文阅读,增加古今优美诗文的鉴赏性阅读,改文言文的标准化考查为加标点断句翻译,天下会不会大乱?我以为不但不会乱,而且中小学课堂上的“讲风”会缓一些,学生作业中的“题海”会浅一些,学生离真正的阅读也会更近一些。理想中的语文试卷:两个功能的统一杨斌我理想中的语文试卷,应该具备科学的选拔功能和正确的导向功能。选拔功能表现在能够准确地考查出学生对母语的理解、运用、创造能力,对祖国文化的理解、欣赏、感受能力和精神发展水平。导向功能则表现在对学生全方位语文学习的正确引领。所谓全方位,一是时段,不仅对高中,也包括初中、小学、幼儿园;二是空间,不仅对在校学习,也包括家庭教育和课外阅读。这份试卷的结构应由阅读和写作两部分组成。阅读应包含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阅读。首先,删去目前普遍考查的语言知识题。不是说这些语言知识不重要,而是重要的东西不一定都要考。关键看考了这些题有利还是有弊?利大还是弊大?从实际情况看,语言知识题的考查对语文教学利少弊多。从语文能力发展角度看,语文能力是在不断阅读和写作中积累生成的一个渐进过程,而目前的语言题却大大冲击了学生的阅读,相反,对教师和学生却诱发出一种急功近利的心理,最明显的表现就是“题海战术”的05年陕西高考状元:一日看遍长安花运用。“题海战术”提高的可能只是分数,但不会是语文能力。何况“题海战术”与学生的精神成长风马牛不相及。再说现代文阅读。应在目前着重考查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增加对学生精神层面的考查。具体说,就是要看学生和文章(作者)的对话能力,看学生在多大程度上领会了文章的深刻内涵。因此,题目设计要有让学生展现精神发展水平的空间,要有让学生和文章对话的空间。同样,文言文阅读也不应该仅仅关注文言阅读能力,而应把认识评价(包括批判)传统文化的能力列入考查内容。从检测角度看,只有这样的检测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从导向角度看,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克服目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知识重技巧,忽视对文本的全面解读和深刻领悟、忽视课外阅读的不良倾向。名句名篇背诵默写和诗歌鉴赏应增加比重。背默还应以名句为宜,而不宜背那些偏冷的句子。诗歌鉴赏可以让学生写300字到500字的鉴赏文章。不要把答案限制得太死,言之成理、言之有据、言之“情”(真实感受)真就可以给高分。导向意义要清楚,要引导学生真正多读一些诗歌名篇,而仿古:高考状元祭孔不是只在诗歌题目里学“鉴赏”。作文,可写两篇,或者写一篇但增加字数(譬如1500字),要让学生充分展示其思想才情、思维水平和表达能力,让那些读书多、积累厚、有思想、有识见的学生脱颖而出。打破扶贫主义李仁甫要真正地让语文跟自己应有的学科地位相称,从而对学生产生应有的“磁力”,命题人就必须敢于打破“扶贫主义”,让学与不学、懂与不懂、精与不精的学生得分能够体现较大的差距。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一\改革内容构成减少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的考查项目,把第六大项分值为12分的连贯、仿句、缩写、扩写等统统取消,仅仅保留第一大项语音、字形、标点符号、修改病句、词语理解等基础内容;恢复新诗的鉴赏考查或让热爱新诗的学生有机会尝试写诗,把“不少于800字”的填报志愿规定变更一下;增加除散文外的其他文学作品如小说、戏剧的考查,因为学生的课外阅读面主要就体现在小说方面。二\调整试题分值第一大项是五道基础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占试卷总分的10%。第二大项为
本文标题:什么样的试卷才是理想的高考语文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386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