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五年级《科学》上册填空题
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大全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种子的发芽实验(一)1、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只有当环境满足它们需要的时候,它们才能下来;各种生物之间也有着许多复杂的关系。例如,动物的生存一般都离不开,一些动物离不开另外一些。2、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开始的,种子发芽可能需要、、、、、、……等条件。在种子发芽需要的这些条件中,有的是种子发芽的充分必要条件;有的是种子发芽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我们这里研究的是种子发芽的充分必要条件。3、在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中,、、这三个条件适合进行实验研究。(1)、在研究种子发芽是否需要“水”的实验中,将实验分为两组:两组相同的条件是,不同的条件是。实验方法是在两个种植盒(杯)内部垫上纸巾,再往一个纸巾上,另一个保持。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种子发芽需要。(2)、在研究种子发芽是否需要“温度”的实验中,将实验分为两组:两组相同的条件是,不同的条件是。实验方法是把一个种植盒(杯)放在下,另一个放到里。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种子发芽需要。(3)、在研究种子发芽是否需要“阳光”的实验中,将实验分为两组:两组相同的条件是,不同的条件是。实验方法是把一个种植盒(杯)放在上,另一个用罩起来(留有气孔)。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4、在做种子发芽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发现种子发芽分四个阶段:()→()→()→()。种子发芽需要两方面的条件:种子自身具备的和适宜的。种子自身发芽能力即种子必须是的。比如干炒过的种子就没有发芽能力。外部条件主要包括、、。5、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和适宜的。植物的生长也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植物的生存需要、、、、、等条件。当环境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的能力。8、植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生活也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对于一个生物来说,周围的环境包括()和()。生物环境有、、等,非生物环境有、、、、等。9、蚯蚓喜欢生活在、的环境里。(1)、在研究“蚯蚓是适宜生活在明亮的环境里还是黑暗的环境里”的实验时:找一个的盒子,把盒子的里面,盒盖的一端,在盒子底部铺上,这时盒子里的()、()条件都一样,只有()的条件不一样。将捉来的蚯蚓5条一组放在盒子(),盖好盖子,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我们发现蚯蚓会爬向纸盒()的一端。这个实验说明。(2)、在研究“蚯蚓是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里还是干燥的环境里”的实验时:找一个盒子,在盒子的两端分别铺上一层泥土,一端铺()的,一端铺()的,这时盒子里的()、()条件都一样,只有土的()条件不同。将捉来的蚯蚓10条一组放在盒子(),盖好盖子,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我们发现蚯蚓爬向()的一端。这个实验说明。10、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当环境()它们生存时,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同时,动物在()、()和()上都有它们各自适应环境的本领。()生活在冰冷的南极,()生活在潮湿炎热的热带森林,()生活在炎热干燥的热带平原等。()——液压腿。()——光电管。()——声纳系统。()——发光细胞。()——海水淡化器。狗、猫等动物换毛主要原因,不外乎()和()作用。11、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的。例如,动物的生存一般都离不开植物,一些动物离不开另外一些动物。因为()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12、生物之间这样一种像()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生物的叫做(),直接或间接地吃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食物链通常从()开始,到()终止。俗话说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啃泥底”,就生动而形象地比喻了这种相依为命的食物链关系。注意:当我们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来表示生物间的食物关系时,箭头指向消费者;箭尾生产者。(生产者→消费者)13、在同一个生存环境中有很多的(),这些生物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同一种植物会被()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能吃()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结构,叫做食物网。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因而保护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许多种生物。14、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制作生态瓶的步骤:(1)、。(2)、。(3)、。(4)、。15、减少()和添加()、()会引起生态群落的变化。(1)、减少生态瓶里的水:由于()减少,动植物的()减小,()减少,水少的生态瓶中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应该多些。(2)、增加生态瓶里的动物:由于()增加,()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如果小鱼增加两倍或四倍,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甚至会因()而死亡。(3)、增加生态瓶里的植物:产生的()增多,一般情况下,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但是,生态瓶里的植物不是越多越好。多到一定程度,影响了植物对光的(),还会减小动物的(),对()也会产生不良影响。16、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包括()、()、()及其周围的()环境。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17、()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近年来,沙尘暴在我国()发生的次数越来越多,甚至开始影响我国其他地区。在我国的北方,有许多半干旱的(),除了人类放牧的(),还生活着肉食性的()、()和();杂食性的();植食性的();还有()、()等昆虫,以及我们喜欢的()。那里还生长着中药材()、远销国外的名贵特产(),可是当地的()正在遭到破坏。近年来,受经济利益的驱动,非法采集()的现象十分猖獗,严重破坏了草原的生态环境。2000年6月20日国家已将发菜列为()植物。在我国西北地区()、()和()猎隼的情况非常严重。()的数量急剧下降,严重影响当地生态(),引发()泛滥,给当地牧民()和()带来了很大影响。()现在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8、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1872年3月1日成立的美国()国家公园。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1956年成立的广东()自然保护区。第二单元:光1、()、()和()是影子产生的条件,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的物体叫做光源。没有通电的电灯、没有点燃的蜡烛、月亮都不是光源。2、物体影子的()、()随着()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在()的一面。物体影子的大小与()和()之间的距离有关,当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越来越()时,物体的影子就越来越();当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越来越()时,物体的影子就越来越()。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的形状有关。3、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4、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来测定时间。5、古人利用影子计时,是因为影子每天的变化是有()的。()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6、光是()传播的。每秒()千米。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分钟。北宋的沈括在()中就记述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小孔成像的实验。沈括用光的直进的道理来解释所观察到的结果:“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7、光碰到镜面会()传播方向,被()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反射光也是()传播的。8、我们的眼睛也有一个能控制入射光线的器官,这就是()。教科书的左图显示了光太弱时瞳孔()的情况,右图显示了光太强时瞳孔()的情况。9、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光源可分为()和()两大类。像()、()、()、()……这样在发光同时()的光源,叫做热光源。像()、()、()……只发光()的光源,叫做冷光源。太阳给我们带来()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和()。对于同一种热光源,光强温度就(),光弱温度就()。10、人们还发现()和()能把光线会聚到一点。这一点的光很强,温度也很高,形成()和()。11、()是球面镜的一种,又叫凹镜。它能利用光的()原理会聚光线。把凹面镜对着(),太阳的()光射到镜子上,被凹面镜反射后,会()在一点,如果把一块小纸片放在这点上,过一会儿,亮点处的纸就会被烧焦,这一点就是凹面镜的()。我国古代就发现了凹镜的这个特点,把它作为取火的工具,奥运会圣火就是利用()取得的。现在,我国仍然大力提倡使用以凹面镜原理做成的(),以充分利用()。12、()是一种中央比边缘厚的透明的镜子,我们平常用的()就是凸透镜。凸透镜也能()光线,只不过和凹镜的原理不同。让一束平行光射在凸透镜上,可以看到,光通过凸透镜发生()以后会()于一点,这一点也能点燃小纸片。公元前2世纪,就有人用()作透镜,会聚太阳光()。18世纪英国著名化学家()曾用凸透镜会聚光线获得()去加热一种化学物质,从而制得了()。13、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系,()物体比()物体吸热快,平整无褶皱的黑色蜡光纸因为()较强,吸收光的能力(),而黑色无光纸相对()较弱,吸收光的能力就(),所以黑色蜡光纸比黑色无光纸升温()。铝箔纸()能力强,吸收光的能力()。14、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的关系,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因为阳光()物体时,物体得到的光比较强,而斜射时,物体得到的光比较()。。15、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装置。它是一种()转换器,具有()、()、()的优点。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和所采用的()、()和运用的()有关。产品的设计,不仅要考虑构造,还要考虑材料的选择、依据的科学原理以及如何方便、实用。太阳能热水器基本结构由()、()、()、()和()系统组成。工作原理是利用集热器吸收太阳光,将()转化成(),并通过()将热水储存。()是太阳能热水器接收太阳能量并转换为热能的核心部件和技术关键。太阳能热水器一般倾斜的角度和()一致。16、太阳能是一种()、()、()的能源,人们正在大力开发和使用()。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1、()是只地球表面的形态。通常用()、()、()、()、()等来描述。地球表面有()、()、()、()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的。2、常见地形的特点:峰峦高耸,地势崎岖的是();海拔不高、山顶浑圆的是();低平而宽广的是();海拔较高、地面开阔或有丘陵起伏的是();周围有山地、高原环绕,中间地势较低的是()。3、在地形图上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和(),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蓝色表示()。地球上海洋多,陆地()。4、中国的西部多(),东部多()。地势(),呈()分布;地形多种多样有()、()、()、()和()等;山多而高,山地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5、地球上陆地面积比海洋面积少一些。陆地面积约占地球总面积的()%,分为七大洲:()、()、()、()、()、()、();海洋面积约占总面积的()%,分为四大洋:()、()、()、()。6、地球从外到内分为()、()、()三部分。越到地球的内部,()越高,()越大。地球深部的物质就像一锅煮熟的粥,在不断的(),驱动地球的()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和()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内,火山活动与()和()运动有关。7、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使地壳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这些大陆板块相互()、()、(),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如形成()、()、()和()等地形地貌。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受拉张分离形成()。8、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可以使地球局部表面在瞬间发生较大的改变,就像()、();有时也表现为极其缓慢不易觉察的变化,就像()年复一年的隆起。然而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
本文标题:五年级《科学》上册填空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417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