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重点难点喷血汇总(希望大家多多支持祝顺利过关啦)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要点梳理(*为重点,&为一般)第一章劳动经济学一、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概念概念: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地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1、劳动资源的稀缺性:相对稀缺绝对稀缺支付能力手段的稀缺(相对)*2、效用最大化(个人追求效用最大化和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3、劳动力市场劳动经济学就是研究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法是什么客观事实规范研究法应该是什么价值判断劳动要素的特点:1、动力性2、自我选择性3、个体差异性4、非经济性二、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1、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与失业者。劳动力参与率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的比率。总人口劳参率=(劳动力/总人口)*100%年龄别/某性别劳参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该年龄(性别)人口)*100%*2、劳动力供给概念: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劳动力供给弹性(Es)是指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即:ES=(△S/S)/(△W/W)ES=0,供给无弹性。无论工资率怎样变动,劳动力供给固定不变;ES→∞,供给无限弹性。这时工资率给定,而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绝对值大于0;ES=1,单位供给弹性。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同;2ES>1,供给富有弹性。劳动力供给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ES<1,供给缺乏弹性3、劳参率的生命周期与长期变动趁势:.15-19岁的青年人口劳参率下降.女性劳参率呈上升趋势.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25-55岁年龄段男性成年人的劳参率保持高位水平*4、经济周期与两种劳动参与假说: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两种劳动参与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提高悲观性劳动力假说: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下降(二级劳动力市场是经济周期中劳动参与变动幅度较大的群体)*5、劳动力需求: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劳动力需求是企业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劳动力需求弹性是指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即:Ed=(△D/D)/(△W/W)需求无弹性Ed=0需求有无限弹性Ed→∞单位需求弹性Ed=1供给富有弹性Ed﹥1供给缺乏弹性Ed﹤1*6、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短期的生产实际上就是产量取决于一个可变要素的投入。可变要素投入发生变化,产量相应地发生变化。当把可变的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最初劳动投入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是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由劳动投入的增加所引起的产量变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边际产量递增阶段边际产量递减阶段总产量绝对减少边际产量是指由于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要素投入而增加的产量总产量为Q,平均产量为AP,边际产量为MP;AP=Q/LMP=△Q/△LTP、AP、MP都是先增后减,第一阶段,AP递增,第二阶段,MP递减,第三阶段,MP为负值由此可见,企业在资本等生产要素固定不变时,劳动投入的增加量应在区域Ⅱ,即a-b之间。企业若以人均产量为最大目标,劳动投入量a点最佳;若以总产量最为目标,b点最佳。3*7、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必须结合成本和价格来分析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短期企业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是:MPR=VMP=MP·P=MC=W其中:MPR为边际产品收益VMP为边际产品价值P为产品价格MC为边际成本&8、劳动力市场的含义:广义:劳动力市场主体之间在劳动交换过程中所体现的、反映社会经济特征之一的经济关系;狭义: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和形式。是广义劳动力市场交换的外在表现,是实现劳动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9、劳动力市场的主体:劳动力的所有者个体、使用劳动力的企业劳动力市场的客体:劳动者的劳动力——劳动能力劳动力市场的均衡:静态均衡分析和动态均衡分析。均衡分析分为局部均衡分析(代表人物:马歇尔)和一般均衡分析(瓦尔拉)*10、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OMPAPTPabⅠⅡⅢ4充分就业&11、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人口规模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城乡结构三、完全市场竞争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1、工资的定义:所谓工资,是指劳动者被用人单位录用后,完成规定的劳动任务而作为劳动报酬领取的、由该用人单位支付的一定数额的货币。*2、工资形式A、基本工资工资率:是指单位时间的劳动价值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a、货币工资是指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有三个因素影响:货币工资率、工作时间长度和相关的工资制度安排b、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货币工资=工资标准*实际工作时间(小时)货币工资=小时工资率*实际工作时间(日)货币工资=小时工资率*标准工作小时数(周)货币工资=日工资率*标准工作周日数(计件)货币工资=计件工资率(计件单价)*合格产品数量B、福利支付方式:实物支付、延期支付*延期支付的优势:①可使企业获得一种稳定的生产经营的外部条件;②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可以增强企业对劳动力市场的多种适应;③企业自定延期支付的福利项目,可以增强职工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可以借助延期支付的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分配的激励功能;④可以使若干保险基金实现积累。特征:支付以劳动为基础,但并不与个人劳动量直接相关法定性企业自定性和灵活性四、失业与就业*1、就业的含义:劳动能力5就业要求属于社会劳动所从事的劳动为有酬劳动就业的含义:总供给=消费+储蓄总需求=消费+投资均衡国民收入=总供给=总需求总供给=各类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劳动+资本+土地+管理)=各类生产要素相应的收入的总和=消费+储蓄总需求=消费品需求+投资品需求均衡国民收入(Y)=(总供给=总需求)=(消费C+储蓄S)=(消费C+投资I)*2、失业的类型:摩擦性失业技术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3、需求不足性失业两种表现形式:①增长差距性失业。②周期性失业两点对策:①国民收入均衡②刺激总需求及扩大有效供给是解决需求不足的根据方向&4、失业的度量:失业率:失业率=失业人数/社会劳动力人数*100%=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100%失业持续期:平均失业持续期=(∑失业者*周数)/失业人数&5、失业的负面影响①失业造成家庭生活困难②失业是劳动力资源浪费的典型形式③失业是直接影响劳动者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6、政府支出A、政府购买:国防用品、公共管理服务、公共工程项目、雇员薪酬B、转移支付:社会保险福利、社会优抚、社会救济、补贴&7、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①最低劳动标准:a、最低工资标准b、最长劳动时间标准②最低社会保障③工会*8、就业与收入的宏观调控69、收入政策的作用①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②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③有利于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限制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及其危害10、收入差距的衡量标准——基尼系数基尼系数=A/(A+B)<0.2:差距很小0.2-0.3:比较平均0.3-0.4:相对合理0.4-0.5:差距较大﹥0.6:相关悬殊第二章劳动法一、劳动法的的体系*1、劳动法的概念狭义:是指劳动法律部门的核心法律:《中国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广义: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它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所研究的)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宗旨: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核心:调整劳动关系宏观政策内容类型主要措施财政政策政府税收、预算支出扩张性和紧缩性调整政府购买水平调整政府转移支付水平和变动税率货币政策调控利息扩张性和紧缩性调整法定准备金率调整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收入政策调节工资和物价调节收入和物价的关系收入平等化调整收入与物价关系:①制定工资—物价指导线;②对工资和物价的管制以至冻结;③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控制政策收入平等化:①个人收入所得税制度,采取累进税制;②对遗产、赠与、高消费等征税;③发展社会保障事业;④对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和就业培训;⑤发展教育事业;⑥改善居民住房条件7重点:确定劳动标准&2、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概念、特点及作用概念: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即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和指导思想。特点:指导性、纲领性的法律规范反映了劳动法律部门的本质和特点高度的稳定性高度的权威性作用:指导劳动法的制定、修改和废止,保持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统一、协调;指导劳动法的实施,正确适用法律,防止出现偏差;有助于劳动法的理解、解释,可以弥补劳动法律规范可能存在的缺陷;*3、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内容①保护劳动者劳动权原则—首要原则A、劳动权:平等的劳动就业权、自由择业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保护权、职业培训权(平等的劳动就业权和自由择业权是劳动权的核心)B、劳动保护权:基本保护(基本权益)、全面保护(权益权能)、优先保护(弱势群体)②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内容)参与和组织工会的权利;平等协商的权利、集体协商和共同决定权;三方原则(政府、工会和企业家协会);听取工会意见;劳动仲裁三方原则;工会参与权、知情权和咨询权③物质帮助权原则:对生老病死伤残给予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物质帮助权原则的主要表现形式,其特点:社会性、互济性、补偿性&4、劳动法律渊源的类别-外在表现形式&宪法中关于劳动问题的规定(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劳动权、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物质帮助权、培训权、结社权等原则)&劳动法律(劳动关系法和劳动标准法)——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劳动法律是劳动法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是当前我国调整劳动关系的主要依据)——国务院劳动规章——劳动社会保障部地方性劳动法规——地方人大及常委会我国立法机关批准的相关国际公约正式解释(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此外:雇用规则(内部劳动规则)、劳动(雇佣)合同、集体合同、习惯法、法官法或判例法8&5、劳动法的体系是指劳动法的各项具体劳动法律制度的构成和相互关系。&6、劳动法体系由以下的劳动法律制度构成①劳动关系法:劳动合同法、集体合同法、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制定法、职工民主管理法、劳动争议处理法②劳动标准法:工作时间法、工资法、劳动安全保护标准法③劳动保障法:促进就业法、职业培训法、社会保险法、劳动福利法④劳动监督检查法*7、劳动法律关系的含义:调整雇员与雇主权利义务关系的劳动法律规范。*8、劳动关系转变为劳动法律关系的条件:一是存在现实的劳动关系;二是存在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9、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劳动法律关系体现了国家意志。*10、劳动关系的产生是以劳动条件的分离为其条件。11、劳动法律关系的种类:①劳动合同关系(劳动合同关系为劳动法律关系的主要形态);②劳动行政法律关系;③劳动服务法律关系。*12、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①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的现实形态(劳动关系是的现实基础;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的法律形式)②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利和义务(一次调整与二次调整)③劳动法律关系的双务关系④劳动法律关系具有国家强制性*13、劳动法律关系的三大构成要素①主体:雇主和雇员②客体:主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事物,即劳动法律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结果,如:劳动、工资、保障福利、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等事物③内容:权利和义务*14、劳动者权利:平等就业和择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安保权利职业技能培训权利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其他权利劳动者义务: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9执行安全规程遵守劳动纪律遵守职业道德用人单位的权利与义务: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15、劳动法律事实概念:依法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它分为两类:劳动法律行为和劳动法律事件。①劳动法律行为是指以当事人的意志
本文标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重点难点喷血汇总(希望大家多多支持祝顺利过关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418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