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评估报告1概述1.1产品概述1.1.1产品用途(产品名称)主要用于。其主要作战使用性能如下:a);b);……1.1.2产品组成(产品名称)主要由、、、等组成1.2工作概述1.2.1研制过程简述根据装陆【】号《关于产项研制事》,装计【】号《关于转发研制总要求事》,(产品名称)自20年月开始研制,20年月通过方案评审进入工程研制阶段,20年月完成正样鉴定,进入设计定型阶段。1.2.2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工作组织机构及运行管理情况(产品名称)总设计师对产品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安全性管理和技术全面负责,从计划、组织、协调和资源等方面保证产品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工作计划(大纲)的实施。在设计师系统中建立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工作系统,由总师主管产品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险性安全性设计工作,主持制定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工作计划(大纲),组织落实工作计划(大纲)中规定的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工作项目;监督指导各组部分、部件、组件设计师开展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设计工作;协调及分配各组成部分、部件、组件的可靠性维修性指标;收集相关产品、装备的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信息,并对相关的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工作进行教育培训。产品总质量师负责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工作计划(大纲)实施的监督、控制和支援工作。建立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工作组与质量师系统相关人员参加的故障审查组织,负责对(产品名称)研制过程中出现的故障审查,确定责任,对审查结果报请总设计师,与相关的工程技术负责人员一同对提出的改进措施进行审定、验证,在总设计师批准后,对研制方案进行改进、提高和完善。对不能及时解决或悬而未决的问题,提出处理意见。故障审查的全部资料一并进行归档。1.2.3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文件的制定与执行情况(产品名称)在研制过程中制定了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工作计划,并落实了工作计划中规定的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工作项目。2可靠性2.1可靠性要求2.1.1可靠性定量要求根据研制总要求,产品可靠性指标要求如下: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不小于500h.该指标为基本可靠性参数,采用GJB899A-2009A中定时截尾方案进行验证。2.1.2可靠性定性要求根据研制总要求,产品可靠性定性要求如下:a)应采用经试验或分析证明可靠性达到使用要求的零部件或装置;b)对承担重要功能的部件应进行冗余设计;(以下略)。2.2可靠性设计情况2.2.1建立可靠性模型(产品名称)主要由、……、以及组成。根据GJB819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建立以产品功能为基础的可靠性模型。可靠性模型包括可靠性框图和相应的数学模型,可靠性框图与产品功能框图、原理图、工程图等相协调。(产品名称)可靠性模型见图1(略)2.2.2可靠性预计与分配可靠性预计采用相似产品法,具体预计过程及结果见表1(略)。根据产品特点,为提高可靠性分配结果的合理性和可靠性,选择故障率参数法进行可靠性分配。在进行可靠性分配时遵循以下几条准则:a)对于复杂度高的产品组成部分等,分配较低的可靠性指标,因为产品组成部分越复杂,其组成单元就越多,要达到高可靠性就越困难,并且成本越大;b)对于技术不成熟的产品组成部分,分配较低的可靠性指标,对于这种产品组成部分提出高可靠性指标要求会延长研制进度,研制风险增大;c)对于处于恶劣环境条件下工作的产品组成部分,分配较低的可靠性指标,因为恶劣的环境会增加产品组成部分的故障率;d)对于重要度高的产品组成部分,分配较高的可靠性指标,因为重要度高产品组成部分故障会影响任务的完成或人身安全。2.2.3故障模式及呼呼分析在研制过程,GJB/Z1391全面开展了FMEA,并随设计状态的变化,不断更新。通过FMEA及时发现了设计的薄弱环节,共列出故障模式个,其中Ⅰ类故障个,Ⅱ类故障个。针对Ⅰ类、Ⅱ类故障模式,在设计中予以重点关注,采取了改进措施。详细情况见附录(略)。2.2.4可靠性设计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及效果在研制过程中,严格贯彻了“可靠性工作计划”的相关要求,具体设计情况如下:a)优先采用现装备使用的标准件和通用件;b)主要设备均采用成熟技术,并进行简化设计;c)设计中各种接口密切协调,以确保接口可靠性;d)设备、元器化及电路均进行了电磁兼容性设计,解决它们与外界环境的兼容,以及产品内部各级电路间兼容;e)关键设备采取设计,提高了环境适应能力。以上设计措施提高了(产品名称)的可靠性。2.2.5其他可靠性工作项目完成情况在研制过程中,严格贯彻“可靠性工作计划”,完成了所有工程项目。2.3可靠性试验情况2.3.1研制试验20年月至20年月,被试品台,技术状态为初样机。根据(正样鉴定试验大纲),由组织在完成了正样鉴定试验,试验项目等,试验数据包括,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解决情况如下:。试验结论。2.4可靠性评估2.4.1可靠性定量要求评估2.4.1.1试验方案技术要求:MTBF不小于500h。试验文帝发:采用GJB889A-2009A中方案20-3进行试验,其统计检验参数:验证下限值:风险率:鉴别比:试验总时间:接收判据:等于或小于2个故障。抿收判据:等于或大于3个故障。2.4.1.2灵气处理原则主要包括:a)可证实是由于同一原因引起的间歇故障只计为1次故障;b)当可证实多种故障模式由同一原因引起时,整个事件为1次故障;c)试验中出现多重故障(指同时发生2个或2个以上独立的故障)按发生故障次数进行统计;d)在试验中出现的重复性故障(指同一个故障出现2次或2次以上),如果采取了纠正措施,在以后的试验中不再发生,且以后这段时间大于第一次出现故障的累计试验时间,则确认故障已经消除,可只计为1交故障。e)出现1次导致人员伤亡或产品毁坏的空难故障,即提前作出拒收判决;f)在试验过程中,一旦出现故障,允许对出现的故障进行修复维修和更换维修,恢复正常工作后,继续进行试验。2.4.1.3数据处理方法2.4.1.4评估结果可靠性数据来源:结合设计定型基地试验以及寒、热区部队试验,累计试验时间2145h。责任故障2个,试验判决接收。2.4.2可靠性定性要求评估结合设计定型基地试验以及寒、热区部队试验进行评估。主要包括:a)优先采用现装备已使用的标准件和通用件;b)对承担重要功能的部件进行冗余设计。3维修性3.1维修性要求3.1.1维修性定量要求根据研制总要求,产品维修性指标要求如下:平均修复时间(MTBF):0.5h。3.1.2维修性定性要求根据研制总要求,产品维修性定性要求如下:a)根据检查的需要提供合理的检查通道,经常开启使用的维修品盖应采用快卸口盖;b)同型号、同功能的部件应具有互换性;c)对产品中的零部件进行检查、调整、润滑及更换等维修操作时,应尽量不拆卸其他部件。产品的检查点、测试点、润滑点、调整点等应布置在便于接近的位置;d)合理的维修空间和防误动、防差错设计。3.2维修性设计情况3.2.1维修性分配与预计为保证整机的维修性定量要求转化为具体的设计特性,从论证阶段开始完成了多整机和各组成部分的维修性指标分配工作。按照顶层设计要求,提出了整机的维修性指标,完成了整机维修性指标MTTR的分配,为维修性优化设计、技术协议书的确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各系统可靠性指标预计的基础上,完成了各系统的维修性预计及全机维修性预计:MTTR为0.×,满足成熟期目标值的要求,满足设计要求。根据GJB/Z57-1994《维修性分配与预计手册》,采用加权分配法,分配结果见表1.3.2.2维修性设计准则符合性分析依据GJB/Z91-1997《维修性设计技术手册》,制定了《维修性设计准则》。在产品研制的各个阶段,对照维修性设计准则进行了3轮符合性分析,最后完成了系统级符合性分析报告份,共分析项条款,无不符合项。详见《维修性设计准则符合性分析报告》3.3维修性评估3.3.1维修性宣要求评估评估期间,(产品名称)累计时行修复性维修次,维修时间h。这里,维修时间为维修有效持续时间,包括故障定位与隔离、拆装、调整、检查等工作,由于管理等待原因造成的时间消耗未计入。3.3.2维修性定性要求评估4测试性4.1测试性要求4.1.1测试性定性要求a)按GJB2547A—2012《装备测试性工作通用要求》开展测试性工作;b)测试点的设置应满足加电BIT、周期BIT和维护BIT功能的需求,并能通过机内测试(BIT)或原位检测设备实现模块内部故障的检测。c)加电BIT:加电后自动进行加电自检,发现故障时记录并上报;d)周期BIT:对关键软硬资源状态进行监控,发现故障时记录并上报;e)维护BIT:根据需求,对规定的检测点进行检测,并上报检测结果;f)尽量采用在线检测的方式进行故障监控;4.1.2测试性定量要求故障检测率为%;故障隔离率为%;虚警率≤×%。4.2测试性设计情况4.2.1基本情况4.2.2测试性工作模式4.2.3测试性设计准则按GJB2547A—2012规定的测试准则要求,(产品名称)测试性准则见表3.4.2.4功能与结构划分(产品名称)按功能组合或独立功能在结构上进行划分,功能与结构划分结果分为两级:LRU/LRM和SRU.(产品名称)采用的划分原则如下:a)通过对系统功能特性进行分析和层次分解,合理确定功能组合或独立功能单元了,对包含两种以上的功能的单元,则应保证对每种功能可单独测试;b)被测单元(UUT)的最大插针数与ATE接口能力一致;c)在不影响功能划分基础上,尽量使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分开;d)尽量将功能不能明确划分的一组电路布置在同一个可更化单元;e)有利于故障隔离和维修更换。4.2.5测试点与诊断策略4.2.5.1测试点设计(产品名称)通过对设备、模块功能性、元器件可靠性及失效模式的分析合理进行测试点的设计和选择并遵循下列原则进行了测试点设计:a)系统级别到可更换模块,从现场到后方维修,按性能监控和维修测试要求统一考虑;b)在满足故障检测隔离要求的前提下,优化测试点以保障测试的简洁性;c)高压电大电流的测试点应与地平信号隔开,并符合安全要求;d)测试点的布局要便于检测,尽可能集中或分区集中。按上诉的测试点选择原则,(产品名称)定义的测试点。(产品名称)合理设计测试点,减少故障检测隔离时间,同时降低了对专用测试设备的要求。4.2.5.2BIT输出形式4.2.5.2.1外场级BIT的输出通过产品BIT可输出(产品名称)的BIT结果,输出内容和故障级别4.2.5.2.2内场级检测输出形式通过产品BIT和二线检测设备,可进行(产品名称)故障检测和隔离,将故障定位到SRU级,测试数据输出形式4.2.5.3故障信息存储和输出(产品名称)进行周期BIT检测到的故障时,将故障信息输出至随机存储器(RAM)中,并按要求将故障信息上报(上一级产品名称)。4.2.5.4测试接口(产品名称)测试信号接口4.2.6固有测试性评价(产品名称)的固有测试性评价采用加权评分法,评价结果。4.3测试性试验情况设计定型阶段,分别在内场和外场开展了测试性试验4.4测试性评估结合设计定型基地试验过程中采集到的测试性自然样本和实验室测试性试验模拟样本,测试性评估结果为:产品加电BIT和周期故障检测率xx%,故障隔离率xx%,达到了故障检测率不小于xx%,故障隔离率不小于xx%的要求;三种BIT故障检测率xx%,故障隔离率xx%,达到了故障检测率不小于xx%,故障隔离率不小于xx%的要求。设计定型基地试验和部队试验期间未发生虚警,达到虚警率不小于x%的要求。5保障性5.1保障性要求5.1.1保障性定性要求按照《xxx(产品名称)综合保障工作要求》开展保障性设计工作。通过保障性设计和分析,确定和优化使用、维修中的保障资源,达到保障性目标。5.1.2保障性定量要求按x:1的比例提交xxx(产品名称)保障设备;产品交付时随机提供技术说明书、使用维护说明书、交互试电子手册。5.2保障性设计情况5.2.1保障性分析按照GJB3872-1999《装备综合保障通用要
本文标题:五性评估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424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