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篇区域地质第五章地层第二节各时代地层五、新生界五、新生界是指距今6500万年以来新生代时期所形成的地层,是地史中最新的一个阶段,分为第三系和第四系两个地层单位。第三系又分为下、上两个亚系。(一)第三系(形成时间距今65-3.5百万年)西北和西南两个地层区均有分布,以关中地区地层发育较全。下第三系为红色砂岩与泥岩互层,厚1200-2000米;上第三系为杂色砂质粘土、粘土夹砂砾石层,厚18-1200米。全系含哺乳动物、介形虫、植物及孢粉化石,产石膏和建筑石料矿产。1.西北区主要分布关中及其以北地区,洛南、商丹、山阳、安康等盆地亦有零星出露。清水营组:石油部西安地质调查处第一地质大队1955年命名于宁夏灵武县清水营。本区为砂岩夹粘土及石膏透镜体,厚数米至25米,命名地产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时代为渐新世。保德组:旧称“保德红土层”,师丹斯基1923年命名于山西保德县,本区代表剖面在吴旗县金佛坪,为粘土岩夹石膏层,总厚19-70米,不整合于下白垩统或石千峰群之上,含三趾马哺乳动物化石群,时代为上新世。红河组:贾兰坡等1964年命名于蓝田县红河,标准剖面在蓝田县支家沟常家村,为泥岩与细砂岩互层,厚166-820米,不整合于太华群或二叠系之上,含熊雷兽、短齿兽、金星介、真星介及植物孢粉等化石,时代为始新世。白鹿塬组:刘东生1959年命名于蓝田县白鹿塬,标准剖面在蓝田支家沟,为砂岩夹泥岩或二者互层,厚43-785米,平行不整合于红河组之上,含西安两栖犀、中国两栖犀、蓝田猴、羽叶旱梅、小叶旱梅等化石,时代为渐新世。甘河组:国家地质总局第三普查勘探大队1977年命名于户县甘河钻井,为砂砾岩与含砾泥岩互层,厚401米,与白鹿塬组接触关系不清,含盖轮藻、孢粉等化石,时代为渐新世。冷水沟组:贾兰坡等1965年建于临潼冷水沟,为砂质泥岩与砂岩互层,厚10-81米,不整合于白鹿塬组之上,含利齿猪、狐羊、小跳兔、河星介、土星介、小玻璃介及孢粉等化石,时代为中新世。寇家村组:刘东生1960年命名于蓝田县灞河左岸寇家村,标准剖面在灞河十里河高坡村,为泥岩和砂岩,厚29-142米,平行不整合于冷水沟之上,含复角柄杯鹿、三棱齿象、利齿猪及孢粉等化石,时代为中新世。灞河组:刘东生1960年命名于蓝田县灞河,标准剖面在蓝田泄湖镇灞河南岸武家坡至水家嘴,为泥岩与砂砾岩互层,厚21—123米,平行不整合于寇家村组之上,含三趾马哺乳动物化石群,时代为上新世。蓝田组:刘东生1960年命名于蓝田地区,标准剖面在蓝田泄湖镇灞河南岸水家嘴至九老坡,为钙质结核粘土岩,厚15-63米,不整合于灞河组之上,含三趾马哺乳动物化石群,时代为上新世。樊沟组:系薛祥煦1978年在洛南县石门乡樊沟所建,为砂质泥岩和砂砾岩,厚大于170米,不整合于高山河组之上,含阶齿兽、湖口兽、猰兽等哺乳动物化石,时代为古新世。疙瘩庙组:系薛祥煦1978年在洛南石门乡疙瘩庙所建,为砾岩和粘土岩,厚70米,不整合于樊沟组之上,含三趾马、奇鲁兽等化石,时代为上新世。红土岭组:系省地质局石油普查队1974年在洛南县红土岭所建,为砂质泥岩夹砾岩,厚1044米,不整合于高山河组之上,时代处理为始新世。葡萄岭组:系省地质局石油普查队1974年在洛南县葡萄岭所建,为砂砾岩与砂质泥岩互层,厚220-580米,不整合于红土岭组之上,时代处理为渐新世。囫囵山组:系省地质局石油普查队1974年在洛南县囫囵山所建,为砂砾岩,厚48-386米,平行不整合于葡萄岭组之上,时代处理为中新世。李家庙组:系省地质局石油普查队1974年在洛南县李家庙所建,为砂质泥岩夹砾岩,厚881米,平行不整合于囫囵山组之上,时代处理为上新世。山顷村组:省地质局石油普查队1974年命名于商县山顷村,为砂质泥岩与砂砾岩互层,厚784米,不整合于秦岭群之上,时代处理为渐新世。老庄组:省地质局石油普查队1974年命名于商县老庄,为砾岩夹砂岩等,厚885米,平行不整合于山顷村组之上,时代处理为中新世。陈家营组:陕西区调队1984年命名,标准剖面在安康县八里庙乡陈家营,为粉砂岩和砂砾岩,厚11-180米,不整合于下第三系之上,含额鼻角犀、双角犀、鼬鬣狗等化石,时代为上新世。2.西南区分布勉县、汉中、洋县及西乡七星坝等地。下第三系:砾岩和砂砾岩,厚150-200米,不整合于西乡群或元古代侵入岩之上,时代暂归早第三纪。上第三系:赋存于第四系之下,为杂色粘土和粉砂层,含乳齿象、剑齿象、三趾马等化石,时代为上新世。本省第三系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1930年,德日进和杨钟健将榆林至府谷的红色土系划为A、B、C3层,据所采化石将A层划为上新统。1934年,杨钟健和裴文中将华县瓜坡和渭南二郎庙新生界下部红土层划归下上新统(?)。1956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将泾河、洛河流域第三系划为上新统保德组。1958年,张传淦将陇东六盘山地区第三系称甘肃统,时代归始新世—上新世。1958-1966年,秦岭区测大队在陕南从区域上划出下、上第三系。1959年,该队曾河清研究蓝田泄湖镇新生界剖面,采得三趾马等化石,首次肯定该区有上新世地层。60年代刘东生、贾兰坡系统研究蓝田地区第三系,70年代省地质局石油普查队研究洛南和商县盆地第三系,分别建立和完善了相应的地层系统,西北大学薛祥煦等首次在洛南石门发现省内唯一出露的古新统。1985年,《陕西省区域地质志》对全省第三系作了全面划分与对比,所采用的地层单位反映在本章中。同年,陕西地质博物馆等首次在汉中盆地发现中国汉江乳齿象等化石,从原划第四系下—中更新统底部分出上新世地层。(二)第四系(形成时间距今3.5百万年至现代)分布西北和西南地层区,为人类物质文明建设的主要活动领域。地层发育完整,以河湖和风成相沉积为主,为黄土、砂砾石层、砂层和泥质层等,厚达干余米。本省秦岭以北广布的更新世黄土构成独特的地貌景观,是研究中国黄土的重要区域。本系生物化石丰富,有脊椎动物、介形虫、腹足类、植物、孢粉等。蕴藏有地下(热)水、建筑原料、砂金和陶土等矿产。1.西北区分布关中及其以北地区,洛南、商州、商南、山阳、安康等山间盆地和河谷中亦有分布。三门组:旧称“三门系”,丁文江1918年创立于河南省三门峡。本区分下、上两部,代表剖面在渭南沈河张家坡及宋家村水文八号井,下部为湖相粉砂与砂质粘土互层,局部为冰碛层,厚40221米,不整合于第三系之上,含贺风三趾马、沈河縸鼠、沋河象、中国貉等化石,时代暂置早更新世早期;上部为河流及湖泊相粘土和砂土互层,夹砂砾石层,厚4-88米,平行不整合于下部之上,含三门马、剑齿象、古中华野牛、轴鹿、中国长鼻三趾马、鬣徇等化石,时代为早更新世晚期。午城组和阳郭组:二者为同期异相沉积,时代为早更新世,前者又名午城黄土,系刘东生和张宗祜1961年在山西隰县午城镇所建,本区代表剖面在洛川县黑木沟,为石质黄土夹多层古土壤和钙质结核层,厚2-84米,整合或平行不整合于三门组之上,含中国长鼻三趾马、三门马、李氏野猪等化石。阳郭组系贾兰坡等1965年在渭南县阳郭镇所建。标准剖面在该镇西岔湾,为石质黄土或黄土状砂质土夹古土壤及钙质结核层,局部为冰碛层。厚4—25米,整合或平行不整合于三门组之上,含中华长鼻三趾马、桑氏鬣狗、鼢鼠、仓鼠、丽牛、四不象鹿、占中国豹等化石。离石组和泄湖组:二者为同期异相沉积。前者又名离石黄土,系刘东生和张宗祜1961年在山西离石县所建,本区代表剖面在彬县大佛寺沟,为黄卜夹占土壤及钙质结核层,厚14-220米,平行不整合于午城组之上,含肿骨大角鹿、丁氏鼢鼠、中国鬣狗等化石,时代为中更新世。泄湖组系贾兰坡等1964年在蓝田县泄湖镇所建,标准剖面在蓝田县公王岭和泄湖镇陈家窝子。划分为两个亚组,主要为黄土,次为粘土、砂砾石层及冰碛层,厚1286米,平行不整合于阳郭组或不整合于第三系之上。公王岭哑组含有著名的蓝田人及小黑熊、大熊猫、中国鬣狗、中国爪蹄兽等化石;陈家窝子亚组含有蓝田人及亚洲象、北豺、方氏鼢鼠、李氏野猪、翁氏野兔等化石。前者时代属中更新世早期,后者为晚期。萨拉乌苏组和乾县组:二者为同期异相沉积,时代为晚更新世,前者命名于内蒙古萨拉乌苏河,本区为砂质粘土和砂砾层,厚5-90米,平行不整合于中更新统之上,含河套大角鹿、原始牛、纳玛象、野驴等化石。乾县组系刘东生1960年在乾县大北沟所建,代表剖面在蓝田县涝池河,为砂土、砂粘土、砂及砂砾层,厚5-60米,不整合于泄湖组之上,含双峰骆驼、纳玛象、方氏鼢鼠、狼、鄂尔多斯大角鹿等化石。马兰组:义名马兰黄土,安特生1923年命名于北京西郊门头沟马兰(栏)村,为黄土夹占土壤层,厚10—20米,整合或平行不整合于萨拉乌苏组或乾县组之上,局部含有孢粉和蜗牛化石,时代为晚更新世。半坡组:张玉萍等1978年命名于西安半坡遗址,为灰褐色砂土、砂质粘土,或为砂质土和砂砾层,厚1—14米,含有仰韶至西周时期的文化遗物(石器、陶器、骨器等)和遗址(墓葬、灰坑等),时代为全新世早期。现代沉积:以现代冲洪积亚砂土、砂和砂砾石为主,厚2—40米。龙骨岭组:陕西区调队1984年命名,标准剖面在安康县恒口龙骨岭,为粉眇和砂砾层,厚35米,含野兔、轴鹿、猞猁等化石,时代为早更新世。太白组:系秦岭区测大队1960年在太白山所建,为冰川漂砾、块砾和泥砾,上部为黄土或砂粘土,时代为晚更新世。五里铺组:陕西区调队1984年命名,标准剖面在安康县五里铺车站,为粉砂、灰土、砂砾层及冰碛块砾等,厚2—21米,含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物,时代为全新早期。2.西南区分布汉中、西乡盆地及河谷。下更新统:为粘土、亚粘土夹沙砾层,厚97米。中更新统:为亚粘土、粉砂和砂砾层等,厚4-104米,含大熊猫等化石。上更新统:为亚粘土和砂卵石层,厚20-45米,含象、鹿、牛等化石。全新统:为砂砾石和亚粘土等,厚1-40米,含小鹿、牛等化石。本省第四系研究以关中及其以北较详。1911年,奥勃鲁契夫对陕北第四系作了概略划分。1930年,德日进和杨钟健将榆林至府谷第四系划为红色土系B层和C层、马兰黄土、次生黄土,时代分别为三门期和周口店期、晚更新世、全新世。1934年,杨钟健等将华县和渭南第四系划为三门期、周口店期及马兰期。1959年曾河清在蓝田泄湖镇划出三门系等。1960年,刘东生建立乾县组,次年与张宗祜一道对关中以北第四系作r划分。1961年,王永焱划为下更新统粗粒沉积和午城黄士、中更新统大佛寺组粗粒沉积和离石黄土、上更新统乾县组粗粒沉积和马兰黄土及全新统。196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室与有关单位合作,对蓝田地区新生界作多学科专题研究,于1964年11月在西安召开现场会议,其中贾兰坡等将第四系划为下更新统三门组河湖相和似午城黄土、中更新统泄湖组下部和上部、上更新统乾县组下部和上部、全新统新石器时代文化层。1982午,王永焱等采用古地磁方法,将关中以北的黄土划分1-4组,时代分别归为早更新世早、中、晚期,中更新世早、晚期,晚更新世早、晚期及全新世。秦巴地区第四系的研究主要在建国后进行,1958-1966年,秦岭区测大队在陕南建立“统”一级地层单位和太白组。1962年,李有恒报导城固、洋县等地更新世大熊猫一剑齿象动物群的某些化石名单。1984年,陕西区调队在安康月河盆地建立龙骨岭组和五里铺组。1986年,汤英俊、雷遇鲁等将汉中盆地第四系划为下更新统“周家湾组”、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
本文标题:五新生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42463 .html